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理论问题之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胡绳和陈旭麓的相关研究与论辩,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起了重要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代表观点

基本主张

“三次革命高潮说”1954年胡绳在《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中,主张以阶级斗争的表现作为划分时期的标志,提出把近代史划分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三大革命运动高潮,三次革命高潮构成中国近代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
“新陈代谢论”陈旭麓在《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中,把1840-1949年110年的历史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期来考察,建构了其以“新陈代谢”为旨趣的近代史新架构,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始终处于大变革的过程,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表现为急剧的新陈代谢,螺旋地推进,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本质是一步步有限地推向近代化,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行民主主义(资本主义)之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的研究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2-07-08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经过长期的生产竞争,纺织、农产品加工、陶瓷等行业的生产向自然条件较优的地方日益集中,形成某一行业、某种产品、甚至某一生产环节的专业区,不少地区还排斥了其他地区的同类生产。在纺织业、农产品加工业、矿业等十几个主要行业中,多数属于与人们日常衣食住行直接相关的,矿业也有很大部分用于生活日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手工业与粮食生产的结合,手工业与经济作物生产的结合,乡村作坊工业的发展及其与农业的结合。

——摘编自方行《中国古代经济论稿》

材料二   开埠通商以后,列强商轮、军舰停靠于中国口岸者渐多,这些轮船的维护、修理使本地手工业者获得了大宗生意,而在维修外国轮船的过程中,传统手工业者也学到了新式技术,使传统手工业有了质变为新式工业的契机。在上海一带,原本存在着锻铁、铜锡器制造、木船修造等工具制造类手工业,外资船厂兴起后,在修造过程中寻求一些手工业作坊代锻代制机器零件,这些手工业作坊有的就转化为了早期的本土机械企业。

——严鹏《战略性工业化的曲折展开:中国机械工业的演化》

材料三   毛泽东曾说:“资本家赞成社会主义改造,敲锣打鼓,那是因为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来,工人群众又在底下顶他们,逼得他们不得不这样。”陈云讲话指出:对资本家和平赎买,应该推广定息的办法。“所有的资方实职人员,应该全部安置”。1956年,公私合营工业企业的总产值比全行业公私合营前的1955年增加了32%。

——高化民《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评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前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上述特点的形成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早期机械工业出现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掀起的原因。
2020-05-0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岸区广益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逐渐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开始了民族复兴的艰难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材料二   下列是《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件大事》一书目录中列出的最后10件大事。他们记录了新中国不断崛起的过程。



(2)根据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进程,将上述事件划分为4个发展阶段,将每个阶段的名称和事件序号填写在相应表格中。
阶段阶段名称事件序号

(3)从事件91至99中选取一件大事,说明入选理由。
2020-08-07更新 | 17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北师大附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截至2005年共进行了13次全国范围的劳模表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劳模表彰情况表(1949-2005年)


——摘编自中华全国总工会经济技术部《新编劳模工作手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新中国成立后的劳模评选表彰活动的特点。
2022-01-01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大联考(四)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邮票,常常以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物古迹、文化典籍等作为题材,以小小的“方寸之地”承载着往昔的历史。下列三张不同年份发行的邮票,见证了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迁。



(1)仔细观察这三张邮票,概括我国农业生产关系调整的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其中一个时期的农业政策进行评析。
2019-08-20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我国自踏上现代化道路起,乡村即出现凋敝衰败之势,由此引发了乡村往何处去、中国经济走何种道路的争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乡村的争论,大致形成四种主要意见:一派主张复兴农村,振兴农业以引发工业,如章士钊提出“业治与农”,主张“以农立国,文化治制,一切使基于农”。一派主张发展工业,认为振兴都市工业才能救济农村,如孙倬章认为“国计民生之病源,咸在于农业太盛,工业不振之故”,恽代英认为“中国亦必化为工业国然后乃可以自存”。第三种意见是先农后工,主张首先使农业工业化,在农村培植小规模农村工业作为向工业社会的过渡。第四种是调和论点,主张农工并重,提出发展民族工业和实行民主主义的计划经济。这场论战前后持续二十余年,直至人民政权的建立才一时终结。

——摘编自吴理财《近一百年来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乡村——兼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乡村”》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结合近现代中国史实予以评析,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部内容“互相矛盾”的宪法有学者认为,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宪法1954年宪法在具体内容上出现了一些“互相矛盾”的规定,这突出体现在宪法总纲第八、九、十条的内容上。对此,我们应如何认识?

材料   第八条   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其他生产资料所有权。

国家指导和帮助个体农民增加生产,并且鼓励他们根据自愿的原则组织生产合作、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

国家对富农经济采取限制和逐步消灭的政策。

第九条   国家依照法律保护手工业者和其他非农业的个体劳动者的生产资料所有权。

国家指导和帮助个体手工业者和其他非农业的个体劳动者改善经营,并且鼓励他们根据自愿的原则组织生产合作和供销合作。

第十条   国家依照法律保护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其他资本所有权。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国家通过国家行政机关的管理、国营经济的领导和工人群众的监督,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限制它们的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鼓励和指导它们转变为各种不同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家所有制。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9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54年宪法中“互相矛盾”的规定进行评述。
2022-01-13更新 | 471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来有学者把大禹时的人口数字说成是中国最早的人口调查记录,如《中国人口史提要》一文写道:“我国现存的最古人口统计数字是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王朝创建人夏禹时的人口记录,根据《帝王世纪》(编者注:成书于西晋,皇甫谧著)当时的人口为1355.3923万,这一数字以后为历代史书所采用,成为世界各国最古人口数字之一。”其实所谓大禹时的人口数字是根本不可信的。

——整理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材料二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通令各省市民政部门办理人口调查。到1930年底,仍有很多省市未完成,内政部只能根据以往数据估计,合计全国人口为474787386人。这次调查未规定截止标准时间,调查表格各地不统一,也未设置调查组织系统,其结果明显不真实。

——摘编自米红、蒋正华《民国人口统计调查和资料的研究与评价》

材料三   1953年,新中国开展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政务院规定人口普查和选民登记同时进行,采用统一的表格,确定了截止标准时间。中央到地方均建立专门领导机构,250多万干部群众参与其中。这次普查相当成功,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完成调查。195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人口为601938035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弄清了全国的人口数量。

——摘编自乔晓春《中国人口普查研究:有关问题的理论探讨》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所谓大禹时的人口数字是根本不可信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三,评述南京国民政府人口调查与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的不同。
2022-01-08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统包统配”

1952年,政务院提出逐步实施统一调配劳动力。19538月,中央批准下发劳动就业委员会、内务部和劳动部《关于劳动就业的报告》,规定各单位招聘的工人、职员数量较大时,应向劳动部门申请,由劳动部门负责介绍、选择和录用;招工数量较少时,可自行在当地失业人员中选用或另行招聘。同年,全国已有93个城市设立了建筑工人调配专管机构。

1954年,劳动部召开各大行政区和省市劳动局长会议,要求各大行政区和省市劳动部门的工作重点由救济失业工人转向建筑工人的调配。1955年,劳动部召开第二次全国劳动局长会议,明确规定了劳动力统一招收和调配的基本原则、办法和劳动部门的管理权限。自此,劳动力统一招收和调配制度从建筑行业扩大到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等各个部门。与此同时,政府还颁布了禁止辞退职工的规定,职工拥有了未规定工作期限的“固定工”身份,俗称“铁饭碗”。1957年,由于上年新增职工大大超过国家计划,国务院发出通知,规定使用临时工的指标也需经中央主管部门或省、市和自治区批准。政府负责安排的人员范围不断扩大,从大中专毕业生和部分复员转业军人开始,渐渐发展到城镇中需要就业的全部人员,最终形成了以政府统包统配和固定工制度为主要特征的劳动就业制度。

——摘编自李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


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统包统配”制度。(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2-04-29更新 | 236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终阶段,志愿军在金城发动最后一场大型战役。《金刚川》讲述了 志愿军战士们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以血肉之躯修补木桥的顽强拼搏故事。电影中部分美军台词 如下: “中国是用两根树枝吃饭的,连自行车也造不出来。”“他们的武器就像是弹弓,连苍蝇都打不下来。” “桥又被修好了,加大轰炸力度!”“出动超大型的战斗机,大范围地炸毁木桥以及工兵连的驻扎地……终于完成任务了,志愿军再也修不好了,我们也可以回国了。”“他们用身体一个叠一个,组成了桥梁。” “那不是人类能够完成的事。”“一座木桥都无法摧毁,志愿军太可怕了。”“我知道你们不信神,但你们的 确创造出了神迹。”

——摘编自电影《金刚川》



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台词中提取出一句,指出其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评述该历史现象。(要求:对历史现象的评述要结合史实,准确而全面)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