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明清时期,世界历史发展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欧洲主要国家完成了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产阶级革命再到产业革命的飞跃,相继进入近代工业文明轨道,大大改变了世界面貌。在这一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工业化进程艰难起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经营地主;从手工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材料二   中国近代主要洋务企业

类别企业创办人时间地点
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1861安庆
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1865上海
民用工业开平矿务局李鸿章1878唐山开平镇
汉阳铁厂张之洞1890汉阳

材料三   根据发动工业化的主体,世界大国实现工业化的道路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民间发动的工业化,以美国为典型的以市场经济为主,渐进式的从轻纺工业到重工业、机器制造业,再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兴工业,经历的时间较长,比较协调,效益较好。第二种是政府发动的工业化,以前苏联为典型,以计划经济为主,有领导有计划地以高速发展重工业为中心,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第三种是民间和政府共同发动的工业化,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其特点是民间和政府各取所长,优势互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及结合所学的英国工业革命知识,分析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中国和英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差异。根据洋务运动的失败结果,指出中国工业化的根本缺陷。
(3)据材料三、你认为我国实现工业化的道路属于哪一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历程。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开始“治驰道”,全国逐步形成以驰道为主干的陆路交通网络。秦汉驰道中央三丈之地,“惟皇帝得行,树之以为界也”,“不如令,没入其车马”。在秦汉帝国的交通生活中,因为“道路相高”往往导致“喧竞”“冲突”,“贱避贵”就成为维护交通秩序的主要原则,违者将处罚金甚至笞刑。以后历代皆沿袭这一规制,并进一步发展为“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的传统。汉代主要交通干线的规划、施工和管理,往往由朝廷决策。汉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发巴蜀治南夷道,又发卒万人治雁门阻险”,汉顺帝延光四年(126年)“诏益州刺史罢子午道,通褒斜路”。而诸如交通道路的修筑、管理和养护,则由地方行政长官直接负责。《史记》记载:“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广汉卒,作者数万人。”居延汉简也可见“戍卒”兼任“车父”的情形,这里的“车父”当大致与主要以转输为职任的“漕卒”“委输棹卒”身份相近。

——摘编自王子今《中国古代交通系统的特征——以秦汉文物资料为中心》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一再强调发展交通运输业是巩固国防、繁荣经济文化、维护多民族国家团结统一的重要前提。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新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干线公路和县乡公路的新建、改建和重点水运工程建设。公路战线的职工们牢记毛泽东“为了帮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的誓词,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建成了川藏、天山等工程艰巨的重大战略公路。铁路战线也广泛开展毛泽东“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办路宗旨教育,树立主人翁意识,仅“一五”计划期间就新建了宝成、鹰厦等33条铁路,新建、修复铁路线一万多公里。毛泽东认为兴办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必须依靠人民群众,中央和地方群策群力,同时力求做到统筹兼顾、科学决策。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为解决交通建设人才短缺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毛泽东明确指示铁道部等“自己要办学校”,并亲自为“北方交通大学”题写校名,任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担任该校校长。

——摘编自王戎《毛泽东新中国交通建设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交通建设的特征,并对其作出简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的交通建设思想及其对我国当前交通建设的启示。
3 . 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一在民国初年得到显著发展,1953年后一度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出现材料中广告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经济困难,物资匮乏B.计划经济,政府控制
C.改革开放,经济发展D.特区建立,广告兴起

4 . 新中国的经济体制随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1957年,中央各部直接管理的工业企业,从1953年的2800多个增加到9300

多个,中央下达给工业企业的指标有:总产值、主要产品产量、职工总数、工资总额、劳动生产率、利润等12个指标。企业利润和拆旧基金全部上缴国家,纳入国家预算,企业全部费用由国家拨款解决。

——摘自《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二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

材料三建国后至1978年前,我国的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在政府的指导下,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某市大米价格0.139元/斤,粮食由政府统购统销20几年这价格几乎没变。1992—1994年物价上涨幅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特别是食品类和服务项目的价格上涨最为明显。据当时的报纸记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

——白杨《改革开放30年我国物价的发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哪种经济体制,指出这种体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材料二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什么现象,它表明所有制转变的方向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前我国物价水平总体上稳定的原因。导致1992—1994年我国物价大幅上涨的最主要原因?

2018-06-02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校级联考】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余干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强国,被人不安地看作是一个令人畏惧的好斗的国家,而不是一个投以贪婪的目光、即将被瓜分的弱国。”这里的“改变”主要是指(  )
A.建立一种统一的全能的结构,并将其扩展至全国
B.实现了全国统一和抗美援朝的胜利
C.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将统治权力交给人民,保障个人权利,恢复自由市场秩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