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1 道试题
2023·河北·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51116日至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和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中城市党委负责人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决议(草案)》,决定以“定息”赎买的办法,把私营工商业的改造推上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新阶段。1956110日,北京市率先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1月底,上海、天津、广州、武汉等大城市和50多个中等城市,先后全部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到1956年年底,全国私营工业户数的99%,私营商业户数的82.2%,实现了公私合营,这标志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些企业突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的界限,相继组建各种形式的联合体。在企业之间的横向联合中,逐步从单纯的生产技术协作发展到以资金、技术、设备等的投资入股。还有一些企业,以股份的形式集资开发项目或组建新的企业。1984年以后,组建股份制企业的规模有了较大的发展。198411月,由上海电声总厂发起成立的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成为我国解放后第一家较规范的股份制有限公司。19869月,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部挂牌进行股票的柜台交易,成为新中国首次进行的股票市场交易。1987年以后,各地股份制企业的试点迅速增多。……目前全国共有各种类型的股份制企业3220家。其中企业之间法人持股和内部职工持股的试点企业约占股份制企业总数的95%以上。

——摘编自19924月国家体改委、国务院生产办《关于股份制企业试点工作座谈会情况的报告》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对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改造和20世纪80年代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2023-05-13更新 | 86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18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题源解密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结构比重图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明了国企改革的方向,并在四川选定了100家企业进行扩权试点。1979年,国务院对试点企业在经营权方面做出了调整,如在生产上可以一方面进行适当的选择品种结构,一方面进行适当的计划外生产,试制新产品、价格可浮动;同时在分配体制上变“企业基金"(企业可从年工资总额中提取5%用于福利和奖励)为“利.润留成”,从而实现企业激励,提升积极性。国务院的文件下达后,试点范围迅速扩大,到1980年底发展为6000多家,占全国工业企业总数的16%

——摘编自李莉佳《国企改革与政府职能问题研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工业的新变化,并分析我国工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后到80年代初中国国企改革的历史意义。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材料二: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特产丰富。到20世纪40年代末,大约有人口3 000余万,东、北、西三面与朝鲜、苏联、蒙古相邻,交通便利,重工业较为发达,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

材料三:“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实际施工的为150项)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例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等。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二归纳“一五”计划把东北作为重点建设地区的主要原因。
(2)结合材料一、三分析,“一五”计划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2022-11-15更新 | 360次组卷 | 6卷引用: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检测)-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堂(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洋务运动始于19世纪60年代,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地方实力人物李鸿章、张之洞等为挽救清政府的统治,以“自强”“求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主要指导思想,采取引进西方的武器、技术等的自强运动,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摘编自罗茗《洋务运动两大代表人物经济思想研究》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建设的角度,说明洋务运动与“一五”计划在性质和结果方面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期间我国政府强化重工业及交通建设的原因。
2023-03-07更新 | 142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18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题源解密
5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苏维埃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

材料二: 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 年满十八岁, 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及文化程度的差别,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

材料三: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八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有精神病的人和依照法律被剥夺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除外。

——百度百科

(1)结合时代背景,阐述材料一、二、三中“选举权”内容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说明材料三中选举权变化的意义。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年工业发展状况

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的统计数据

直隶(含天津)

江苏(含上海)

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湖北

奉天

其余省份

58

19.82

5.37

4.22

3.96

2.56

2.43

2.43

1.02

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19148月)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住行的行业发展得最快。

——整理自《中国年鉴第一回》

材料二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为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此时期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

——据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民国初年相比,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工业发生的新变化。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年8月前

1914年8月至1920年

注册数

资本总额

注册数

资本总额

146个

41148205元

272个

117434500元

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度)变化表

1919年中国轻工业与重工业部门的相对比重

——以上数据均摘编自王方中著《中国近代经济史稿(1840-1927年)》

材料二   “一五计划”的建设,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努力,加上苏联和其他友好国家的援助,同样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一批为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建立起来。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4.8%。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效果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也较协调。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摘编自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期间新中国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及其意义。
2023-02-10更新 | 95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东华松山湖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工业化是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显著标志,工业史是经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1894年,中国大约有216个机器厂矿和小火轮公司。其中洋务派军事企业19个,经费约5000万余两,雇用工人1万余;洋务派民用企业共约27个,经费2964万元,工人25500—29500人;私人资本企业170个,投资额879万两,工人6万多。这一时期以民族工业兴起为重要表现的经济结构转换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经济结构中,新因素虽微乎其微,但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动力。

——摘编自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材料二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到1957年底,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摘编自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材料三   外媒评价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

中国从一个极其贫穷落后的国家用了一代人的时间登上了五千年历史中从未达到过的幸福与稳定巅峰。

近40年间,中国成功转型为一个经济强国,开始塑造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

中国的高科技产业、人工智能、基因工程、机器人、太空和航空……正在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和高度创新的企业,这在40年前——是无法想象的。”

(1)根据材料一,指出经济结构中出现的“新因素”。概述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为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对中国工业化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经济建设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2023-02-15更新 | 87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3月)

材料二   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1)指出材料一“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2022-10-11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纲要上)第十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曲折与延误
10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取得辉煌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单位:万吨)变化统计表

年份

项目

粮食

棉花

原煤

1952年

总产量

16392

130.4

135

6649

比1949年增长

36%

193.4%

754%

105%

1957年

总产量

19505

164

535

13000

比1952年增长

19%

25.77%

296.3%

95.52%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1949年开始,中国法制进入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新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找到了正确的法制之路。

——摘编自董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实现“民治”的主要表现。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