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2 道试题
23-24高二上·宁夏石嘴山·期末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其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线分明。其中,特权户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它可享受以下特权:荫补,即做官的资格,减免某些税收,差役免除和减免刑罚等。宋代以后出现了保甲制,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被赋予了社会治安功能。各行政单位、各种身份的人都要被编入其中,邻里之间相互监视、相互举报,形成一个遍布各地、各行业将各种职业者联系并束缚在一起的社会治安网络,从而成为政府加强其统治基础的重要措施。

——江立华:《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及其特点》,载《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1(4)

材料二1951年,公安部颁布了旨在“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安全”的《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在城市进行人口登记。1953年,为配合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并为国营企业招工提供依据,《全国人口登记办法》出台。1958年1月,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了户口登记、注销、迁移、收养、婚姻、年龄、违法责任等具体细则,标志着新中国户籍制度的形成。

——摘编自吴学凡《新中国户籍制度70年变迁及其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国古代户籍管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户籍制度建立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户籍制度在社会治理中的意义。
2024-01-09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以前,东北地区开发较晚,城市化进程缓慢。从 1904 年开始,清政府鼓励移民开发东北,实施移民优惠垦荒政策,大规模移民进入东北,民国时期更是形成规模。随着大量移民的迁入以及近代交通业、近代工业的发展和港口的兴建,东北地区相继兴起一大批新城镇,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地区城市体系初其雏彤。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大对东北的开发和巨额资金投入,客观上促进了东北城市迅速发展,但东北城市的发展是以经济的被掠夺为代价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在内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东北地区的城市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到 1941年,东北大都市有沈阳、哈尔滨、长春等16处,小都市172处,另外还有一些小城镇,共计 312 处城镇。

——摘编自荆葱兰、张恩强《近代东北城市化进程中的关内移民》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东北雄厚的基础,“一五”期间,国家建设了以156项工程为核心的近千个工业项目。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有1/3放在了东北。从投资额来看,东北占443%,接近一半。东北地区成为了共和国重点布局地区,也就是成为了我国工业发展的龙头、东北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并走在了国家前列。

——摘编自姜妮伶《中国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东北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走在国家前列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政协会议,是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来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法、《共同纲领》等,并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一切大政方针,都先要经过(新政协)全国委员会协议,然后建议政府施行。等到将来根据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土地改革的情况及人民进步的程度,才可能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那时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就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但是它仍将以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而存在,国家大政方针仍要经过人民政协进行协商。新政协会议是负有伟大的成立新中国的责任的。

——摘编自周恩来《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已经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宪法草案序言中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起,我国已经按照社会主义的目标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因此,我们有完全的必要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个像现在向各位代表提出的这样的宪法,用法律的形式把我国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肯定下来。

——摘编自刘少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1954年9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制定宪法的原因并简述宪法体现的主要原则。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面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

材料二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工业是重点,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以上材料根据《中国现代化历程》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0—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发生的变化及变化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特点,分析说明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建立后,中国现代工业经历了一波长达10年左右的较快发展期。中华、鸿生、荧昌等厂出品的国产火柴已开始在市场上居于优势地位,原已无法维持的宁波和丰纱厂利润率高达139%,在如此厚利的刺激下,投资者趋之若鹜。缫丝、卷烟、榨油、针织、食品等轻工业部门,在大战前后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突如其来的经济萧条,又使他们如大暑伏天而堕三九寒冬,诚如时人所论:“欧战既终,险象即生,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上海数十年之三大油厂竟同年倒闭,其他工业亦皆消沉。”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一五”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中有68个全部或部分建成投产。过去中国不能生产的高级合金钢、喷气式飞机、大口径火炮等,现在都能生产了。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工业部门一个个建立起来,一大批工矿企业在内地兴办。“一五”计划是中国从一穷二白的战争废墟,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第一张蓝图。

——摘编自洪向华、石建国《“一五”计划:步履铿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14-1920年中国现代工业发展的原因。
(2)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概括“一五”期间现代工业发展的特点,并谈谈启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纵观中国近代历史,阻挡和压榨中国民族工业的无疑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商品倾销,但这种状况在一战期间有了缓和的机会,“实业救国”思潮也在此时迅速崛起,同时也出现了规模较大、影响较大的群众性抵制洋货运动,使得外国商品在中国国内市场上严重滞销。民国初年,中国工业产品的增加,除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还要满足帝国主义战争的需要。如面粉业和冶铁业,由于帝国主义战争的需要发展得较快,纺织业由于进口的减少也得到较快发展。但一战结束后不久,面粉进出口马上转为入超;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在这期间,纺织业由战前的231家增至1920年的475家;而冶炼业由战前的8家增至20家。另外,列强仍然通过直接或间接投资来控制整个中国的工业。如纺织业和采煤业,到1919年,外国资本仍然控制着近60%的布机和75.6%的机械采煤。

——摘编自吴才军《简析20世纪初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春天”短暂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认为苏联的经验对新中国有示范意义,只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依靠内部积累迅速建立起强大的重工业,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各种必要的装备,使现代工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和支柱,才能加快推进新中国的工业化。国家制定的“二五”计划中指出,中国工业化建设在继续以重工业为中心,加快农业和轻工业发展,加强工业布局调整的同时,对国家急需的科学技术领域进行部署,集中力量发展航空、电子、船舶、兵器、核能、航天等系列新兴工业。

——摘编自孙星《论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形成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近代中国工业化的不同。
7 . 技术革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助推力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时期,出现了坩埚炼铁法,并得到了广泛使用,在战国晚期块炼渗碳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百炼钢”技术兴起。西汉中期武帝时,政府令官铁冶造规格统一的新式农具,加以推广,如铁耦犁和耧车等,首先在京畿附近推广,作为全国的示范区。《汉书·昭帝纪》曰:“武帝始开三边,徙民屯田,皆与犁牛。”至东汉时期,陕北也使用牛耕。

——摘自田培栋《陕西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建国初期,毛泽东总结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1954319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人才问题,特别是技术人才问题,就被提到了头等重要的地位。”19544月,鞍钢技术革新能手王崇伦等7名全国工业劳动模范向全国总工会发出了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建议书。42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通过的《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决定》指出:“技术革新运动必然成为日益发展的客观趋势”,要“把技术革新运动作为提高当前劳动竞赛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才能与智慧”。

——摘自李增添《试论建国初期的技术革新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推动汉代铁制农具普遍使用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54年党和国家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前我国在国防科技方面的重大成果。
2023-12-18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宾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1年起,德国铁路建设的投资占全部生产投资的1/5,成为工业化的先导部门。铁路建设推动了冶金和采矿工业的发展,技术变化和投资的增加带来了钢铁生产中卡特尔垄断组织的广泛出现,垄断组织实现了横向联合,保证了德国钢材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19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化学工业与电气工业迅速发展,在有机化学工业和合成材料方面确立优势甚至垄断地位,电气工业也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钱乘旦等《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从1953年起,中国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次提出包括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在内的“四个现代化”目标。1957年,我国建成了飞机和汽车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等新工业部门。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任务,并确定了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

     ——摘编自王娟《脉络·蕴涵·意义: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等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中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明确了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细化了21世纪中国式现代化的路线图,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将小康社会的内涵深化拓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其目标是实现物质、政治、精神、社会与生态五大文明体系协调发展。

     ——摘编自郭玉坤《守正与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之路》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世纪中后期德国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特点,并指出当时两国现代化得以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从新中国初期至今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变化。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出的历史意义。
2023-03-14更新 | 413次组卷 | 5卷引用:广西桂林、河池、防城港三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建国初期进出口贸易统计表   

 进口出口
年份总额(美元)物资类型总额(美元)物资类型
19529.53亿生产资料占90%8.45亿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品75%、工矿品18%、其他7%
195715.06亿生产资料占80%15.97亿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品65%、工矿品28%、其他7%
对象主要是苏联和东欧国家主要是苏联和东欧国家

——摘编自黄晓玲《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材料二   1950年,西德已经超过战前德国的生产水平,而到1958年,它更是成为西欧头号工业国。法国、意大利和其他西欧国家也经历了“经济奇迹”。从1948年到1974年全球衰退开始的二十五年间,西欧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不间断增长。西欧人享受着繁荣和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欧洲人后来把这段时期称为“白银的50年代”和“黄金的60年代”。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建国初对外贸易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繁荣的影响。
2023-08-04更新 | 65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苏区合作社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还是一个战斗组织。合作社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解决红军家属在生产生活上的因难从而保证"扩红"运动的顺利开展;二是生产和收集粮食、筹集物资以满足前线需要。合作社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查处和清除混入合作社的阶级异己分子和腐败分子,维护贫困农民在合作社中的地位,保证合作社的纯洁性。

——摘编自易棉阳《中央苏区合作运动与相关革命运动的关系研究》

材料二   19507月,中华全国合作社工作者第一届代表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社法(草案)》等重要文件,成立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合作社。经过最初几年的发展,农村供销合作社已有社员1.5亿,供销社在全国形成了一个上下连接、纵横交错的全国性流通网络。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合作社快速推进,1951年成立互助组,1953年开始大规模推进初级合作社和高级合作社建设,1957年后,人民公社在广大农村逐步建立。

——摘编自彭远国《中国供销合作社历史变迁与制度创新研究》

材料三   1984年,供销合作社在恢复“三性”(群众性、民主性、灵活性)的基础上,深入进行了以“全民”变“集体”,“官办”改“民办”为核心的改革,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多种经营方式,发展农村商业网点。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明确了供销合作社的性质、宗旨、地位和作用,并决定恢复成立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我国的供销合作社进入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摘编自张希深《中国供销社发展研究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央苏区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合作社发展的特点,并谈谈你对新时期供销合作社发展的认识。
2023-06-20更新 | 341次组卷 | 8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3届高三考前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