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结构的不合理分配和地区分布的不均衡,客观上注定了中国民族工业不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民族工业不完整的发展道路,致使民族工业相对于外国资本主义力量薄弱,无法摆脱外国资本主义的控制。

——摘编自张汝《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畸形发展》

材料二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的重任。“一五”计划进行了多项重点工程建设,其中冶金、机械、能源工业企业分别是20个,24个、52个,化工企业7个,轻工和医药企业3个,国防军工企业44个。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署在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

——摘编自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结构不合理和地区分布不均衡”的具体表现,并分析此种状况带来的严重后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022-07-11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滑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后的欧洲,地图集出现并流行。法国很快成为制图业的重要国家。进入17世纪,制图开始系统地服务于主权的建构。以民族国家为绘制单位的地图,时常在外交谈判中作为一种历史依据和参考手段。随着1666年皇家科学院与巴黎天文台的先后成立,政府性的职能机构与学术团体开始主导制图的实践,测绘成果的应用也成为国土勘界、调查与空间规划的重要技术手段。国内的大型制图计划,在国外则往往构成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扩张与战争机器的一部分。

——改编自于京东《近代法国的地图出版与媒介文化变迁》

材料二   康熙初年“疆域错纷,幅员辽阔……”,统治者因此迫切需要一份准确、详细的全国地图,为治国理政提供参考。对西学有浓厚兴趣的康熙皇帝决定任用传教士采用西方测绘方法,绘制全国地图。1708年全国性实地测量正式开始,到1717年,除新疆及西藏部分地区外全部测量工作结束,朝廷将实测资料编绘成总图,即《皇舆全览图》。这是我国最早根据广泛测量绘制的大型地图,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改编自姜倩倩《西法中用为舆图》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急需开展大规模的全国基础测绘。1950年5月成立总参测绘局,统筹全军测绘工作,“测绘供应国防建设必需的全国精密地形图,并承办人民政府经济建设所需要的测绘业务,有计划地完成全国测绘任务”。1956年国家测绘总局成立后,两局分工实施全国基础测绘,全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测绘进入全面推进时期。到1975年全国第一代1:2.5万、1:5万、1:10万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除台湾省、南海诸岛和边界争议地区外均已完成,这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

——改编自《中国测绘史)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法国与康熙时期清朝制图业发展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地图测绘事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第一代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成功的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3年美国第一家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宣告成立,1908年通用汽车公司成立。1913年,美国汽车年产量已达485000辆,超过法国占世界第一位,同年,福特公司开始推行用机械化装置取代手工操作的初期流水线生产,一战后又推行了机械化大量流水线生产。20世纪20年代,为适应汽车产量激增,需要大量的零部件供应的形势,通用汽车公司下属的一批专业生产公司应运而生。1929年美国汽车总产量533万辆,比十年前增长了近五倍,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发展本国的汽车工业成为举国上下备受瞩目的迫切任务。1950年,重工业部出台了《汽车工业建设计划草案》,国家计划四年建成长春汽车制造厂(一汽),1952年9月国家汽车工业管理局成立。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第二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向党中央汇报称按我部现有力量,四年完成犹有困难,三年完成更无把握但能提前一年建成意义重大。1953年6月,毛泽东亲自签发《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成长春汽车厂的指示》,中央认为有必要通报全国,责成各有关部门对长春汽车厂的建设予以最大的支持,力争三年内完成。一汽建设速度加快,1956年建成投产。

——摘编自《美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的早期发展(1920-1978)》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美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一汽建成投产的意义,并指出中美两国汽车工业发展中的不同之处。
4 .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着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是团结中国人民的核心力量。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力量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局面。从此,中国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改变。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二   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搭。”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

时间会议
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转移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1982中共十二大提出了“①        ”重大命题
1987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92邓小平发表②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③        的改革目标
2000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

——据《中外历史纲要(上)》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党的奋斗目标并说明中共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过渡时期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其历史意义。
(3)填出材料三表格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
2022-02-20更新 | 216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2023年高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二)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工商业城镇几乎都和奴隶贸易相关。利物浦是奴隶贸易中心,利物浦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振兴了棉都曼彻斯特。工业化时期,殖民地是英国的主要出口对象,英国向殖民地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40%,英国的出口以工业品为主,英国产的棉纺织品67%出口到殖民地,纺织业是决定英国经济的“台柱”。殖民地对西方国家有“社会安全阀”的功用,工业化期间,欧美农村人口移往城市,城市人口过剩危及社会稳定,几千万过剩人口移居殖民地,减轻了西方国家人口压力,提高了国内工资和就业率。

——摘编自葛正鹏主编《西方经济史论》

材料二     甲午战争后,民族矛盾日趋激化,抵制外货,设厂自救的呼声遍及全国。1895-1913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时期,并且在1896-1898年和1905-1908年出现了两次投资工业的热潮。······值得指出的是,新投资本中80%以上属于商办企业,改变了甲午战争前以清政府投资为主特点,民族资本成为本国工业资本的主体。同时在工业企业的地区配置上,开始越出沿海、沿江口岸,逐渐向内地城市伸展;唯初步发展时期的工业主要是轻工业,重工业才见露头。

——360百科

材料三   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一五”期间建立的工矿企业达到了1万个以上,······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现状。

——陈争平、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殖民对于英国工业发展的作用。
(2)据材料二归纳19世纪末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建设作简要评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议会起源于中世纪,在大贵族与国王的斗争中不断扩大其职能。都铎王朝时期,形成了“王在议会”的原则、即议会是由国王、上院和下院三部分联合组成。17世纪中期,资产阶级与新贵族以议会为阵地,进行反封建王权斗争,通过内战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光荣革命”后,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定近代议会制度的大框架,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1832年议会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权利,此后30多年间,是英国议会制度的“黄金时代”,“议会主权”达到鼎盛。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时,《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是当时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还不成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央人民政府于19532月公布了选举法。地方各级人大的逐步召开,选举产生了560余万名基层人大代表,16680名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人大代表以及1226名全国人大代表。19549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议会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持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吾人不能对于惟置信推举之人,而复设防制之法度余亦不肯循诸人之意见,自居于神圣赘疣(注:多余无用的东西),以误革命之大计。”

——19111226日孙中山在同盟会“最高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   这种新型模式,既克服了三权分立模式互相扯皮、效率低下的弊端,也借鉴了它职权清晰、便于监督的优点;既克服了议行合一模式职责不清、不利监督的弊端,又吸收了它便捷高效的优点。所以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对代议制历史上出现的两种模式进行扬弃的产物。首先,它有统或合的一面,它把所有国家权力统统集中于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不与任何其他机构分享人民赋予的权力;同时,它又有分的一面,人民代表大会把立法权、决定权、人事任免权和监督权留给了自己,也把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等经由法定程序分别授予了政府、法院和检察院。这种模式,是代议制发展历史上继三权分立和议行合一之后的一个新的模式。

——席文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中反映的制度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对内阁制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临时政府在《临时约法》中实行责任内阁制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过程。
8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925日,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评选出劳动模范共计464人,其中工业模范208人,农业模范198人,部队模范58人。劳模代表人物主要有太行山农业生产互助组的带头人李顺达,大同煤矿工人马六孩等。1956430日,全国先进生产者会议在北京召开,评选出的先进生产者代表共计4703人,机械制造、建筑、铁路、纺织等行业劳模所占比例较高。先进生产者代表人物主要有孟泰、林巧稚、华罗庚、钱学森等。会议以全体代表名义给全国职工写了一封信——《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的社会主义工业大国》,号召全国职工“要把建设社会主义当作自己的切身事业”   “要和其他阶层的人民团结合作,艰苦奋斗”。全国各行业、各条战线的先进集体代表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在会议期间欢聚一堂,交流经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开展。

——摘编自姚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模表彰及其社会效应》等


(1)指出1956年全国劳动模范表彰活动的新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概括新中国初期劳模表彰活动的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前和之初,中国的土地和资产掌握在少数地主和资本家手中,为此,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年,以东北地区为主,增加了重工业的投资,抢修和新建铁路、公路,发展邮电通讯和水利事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凡属有关国家经济命脉和足以操纵国民生计的事业,均应由国家统一经营。”

——摘编自史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与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材料二   随着远东形势的发展以及杜鲁门政府有意将对华贸易管制与马歇尔计划提供的经济援助直接联系在一起,1950710日,英国内阁授权英国贸易委员会停止须发向中国出口战略物资的许可证。从1951年到1952年,内地贸易在香港贸易输出额中的占比从35.96%下降到17.85%。1952年民间自行成立英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与中国开展贸易。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派遣代办驻在伦敦,代办所承担的任务不仅“包括建交谈判,但同时却又须代表政府处理我国在英的侨务和商务问题。”

——摘编自吴浩、刘艳斐《1954年日内瓦会议与英国对华贸易政策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改造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英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变化,并指出这一变化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清政府日益受到社会激愤情绪和革命浪潮的冲击,进行了预备立宪,贵政院是其重要内容,也是立宪派活动的重要基地。资政院议员包括钦选与民选议员各百人。所谓钦选,或由互选,或由保送,奏请简命,并非绝对钦定。所谓民选,是由各省咨议员互选,最后由督抚核定,故亦非纯粹民选。在上述原则下,清政府颁布的钦选议员,“半皆统绔,一事不知”或“反对立宪之代表”。至于民选议员,大多是有功名的官绅,同时又规定资政院无议决宪法之权,资政院议决事件,领会同军机大臣奏请裁夺。

——摘编自杜耀云《略论清末资政院的性质和作用》

材料二   19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全国人大代表受原选举单位的监督,原选举单位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随时撤换本单位选出的代表。国家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国务院总理等,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或通过投票决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等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摘编自万其刚《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设置资政院的原因,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和资政院的不同。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