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9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于“五四”之后以异常迅猛之势形成高潮。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相继在各大城市组成,一个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活跃于各地论坛。舆论界表现出来的热情,正是反映出马克思主义适应灾难深重的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马克思主义在先进的中国人的心目中,被作为能够使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受到热切欢迎。

——摘编自《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

材料二   八七会议后,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便成为摆在党面前的根本性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必须首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积蓄革命力量,在条件成熟时夺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引自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五四”之后形成“高潮”的表现,分析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对各地起义武装所起的作用。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概括“中国革命道路”的伟大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建国初期中共如何建立现代宪政政治以及在经济领域进行的理论探索。
2022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农业快速发展并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中国共产党认为只有工业化才能最终解决贫穷落后,才能最终解决农民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降低了工业发展成本。1953~1957年国家预算收入中,由农业及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运输等利润和税收间接构成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0%。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政策的条件。
2022-08-31更新 | 200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1原因(背景)类材料题-2023年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模版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材料二: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特产丰富。到20世纪40年代末,大约有人口3 000余万,东、北、西三面与朝鲜、苏联、蒙古相邻,交通便利,重工业较为发达,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

材料三:“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实际施工的为150项)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例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等。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二归纳“一五”计划把东北作为重点建设地区的主要原因。
(2)结合材料一、三分析,“一五”计划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以下是当代某学者所著论文《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村土地政策的历史演进与基本经验探析》中的部分目录摘编。

一、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土地政策的百年探索历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奋力实现“耕者有其田”

(二)......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四)新时代以来:实现农村土地“三权分置”

二、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土地政策百年探索的基本经验

(一)必须站在不同发展阶段党的基本纲领战略高度来谋划土地政策

(二)必须立足不同历史时期农民的普通诉求来制定土地政策

       (三)必须抓住农村土地所有制这个关键问题来完善土地政策
       (四)必须从城乡关系与工农关系的系统格局来设计土地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写标题(二)目录并对其进行阐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该论文第二部分补充一条基本经验。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居民是那么多,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产物,各省间的水运交通,大部分又是极其便利,所以单单是这个广大国内市场,就够支持很大制造业。假设能在国内市场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余各地的国外市场,必能大大增加中国制造品,大大改进其制造业的生产力。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中国的政策,就特别爱护农业,在欧洲,大部分地方的工匠的境遇优先农业劳动者,而在中国,据说农业劳动者的境遇却优先于技工。在中国,每个人都想占有若干土地或是拥有所有权或是租地。……近代中国人极轻视国外贸易,不给予国外贸易以法律的正当保护。

——摘自亚当·斯密1776年著作《国富论》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台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摘自《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约中国古代制造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制造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性。
2022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8年,中国共产党多次提出“现代化的军事工业”“装备的现代化”“军队现代化”等说法。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明确指出,必须“努力于建设新军知发展新的军事工业”,并强调“革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把技术条件增强起来”。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等

材料二1954年9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摘编自《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

材料三1964年12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宣布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即“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摘编自《周恩来选集》


(1)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材料一、二、三中“现代化”内容变化的原因。
2022-09-01更新 | 198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01原因(背景)类材料题-2023年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模版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初,政府设置榷货务管理茶叶贸易。政府向园户(种茶的百姓)提供种植本钱,园户则将所焙制之茶除输租外全数交由政府收购,政府向园户以较低的价格收购,又以较高的价格批发给商贾。至嘉祐(公元1056~1063年)中期,茶叶产量和质量逐年下降,政府对茶叶贸易实施改革,茶商与园户交易,则按质论价,可讨价还价,政府征收茶税。《宋史》记载,行禁榷(即官卖法)时平均每年从茶利得到的财政收入109.41万贯,改革后平均每年得117.75万贯。

——摘编自屠振林《我国古代茶叶专卖政策和茶税征收办法》

材料二1953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1953年12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摘自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三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摘自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茶叶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统购统销”政策的认识。
2022-11-19更新 | 369次组卷 | 6卷引用:广西柳州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议会起源于中世纪,在大贵族与国王的斗争中不断扩大其职能。都铎王朝时期,形成了“王在议会”的原则,即议会是由国王、上院和下院三部分联合成17世起中朝资产阶级与新贵族以议会为阵地,进行反封建王权争,通过内战确立了自己的治。“光荣革命”后,议会过《权利法策》,确定了近代议会制度的大框架,确立了议会力高于王的原则。1832年议会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权利。此后30多年间,是美国议会制度的“黄金时代”,“议会主权”达到鼎盛。

——编自间照祥《英国政治刺度史》

材料二 近代议会实践活动大事年表

19世纪四五十年代林则徐、魏源等人对西方议会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
19世纪七八十年代郑观应认为,西方“育才于学校,议政于议院”,是其富强的根本。
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从“兴民权”的角度,提出“设议院,立议员”。
20世纪初在资产阶级立宪派推动下,全国掀起了请求速开国会运动。
1909年一1910各省成立了咨议局,全国性的资政院也建立起来。
191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临时参议院作为立法机关,通过了《临时约法》。
1914袁世凯解散国会,实行专制独载统治。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时,《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是当时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还不成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央人民政府于19532月公布了选举法。地方各级人大的逐步召开,选举产生了560余万名基层人大代表,16680名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人大代表以及1226名全国人大代表。19549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议会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叙述议会制在近代中国的实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9 . 材料一   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采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这部宪法由序言和7条正文组成,其中1—5条构成如下:

第1条10节规定美国国会的组成及共职权
第2条4节规定总统的职权和产生办法
第3条3节规定美国联邦法院的组成及共职权
第4条4节主要内容是规定各州的权利
第5条主要是规定宪法修正案提出和通过的程序

——据《美国1787年宪法简介》改编

材料二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1787年宪法与古代雅典民主制相比较有哪些制度创新?
(2)根据材料二回答,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了哪些“特殊的民主”?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溃,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它或者将全部变成一种东西,或者全部交成另一种东西。

——选自林肯《家庭纠纷》

材料二 所有敬仰孙中山先生的中华儿女,包括大陆同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等,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把握历史机遇,担当历史责任,把孙中山先生等一切革命先辈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上的讲话

材料三 ……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不适合民族地方实际情况的,可在报经上级机矣批准后变通执行。……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1)材料一反映了林肯的什么主张?为了取得南北战争的胜利,他颁布了哪部文献扭转战局?
(2)孙中山先生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中,推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是哪次革命?此次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材料二中,我国为推进国家统一,在港澳台问题上提出的伟大构想是什么?
(4)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哪一项基本国策?它最早依据哪一法律文献成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而确定下来?
(5)请你谈一谈对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认识。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