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建国初期进出口贸易统计表   

 进口出口
年份总额(美元)物资类型总额(美元)物资类型
19529.53亿生产资料占90%8.45亿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品75%、工矿品18%、其他7%
195715.06亿生产资料占80%15.97亿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品65%、工矿品28%、其他7%
对象主要是苏联和东欧国家主要是苏联和东欧国家

——摘编自黄晓玲《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材料二   1950年,西德已经超过战前德国的生产水平,而到1958年,它更是成为西欧头号工业国。法国、意大利和其他西欧国家也经历了“经济奇迹”。从1948年到1974年全球衰退开始的二十五年间,西欧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不间断增长。西欧人享受着繁荣和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欧洲人后来把这段时期称为“白银的50年代”和“黄金的60年代”。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建国初对外贸易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繁荣的影响。
2023-08-04更新 | 68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1年起,德国铁路建设的投资占全部生产投资的1/5,成为工业化的先导部门。铁路建设推动了冶金和采矿工业的发展,垄断组织实现了横向联合,保证了德国钢材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有机化学工业和合成材料方面确立优势甚至垄断地位,电气工业也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钱乘旦等《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1953年起,中国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1954年,我国建成了飞机和汽车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等新工业部门。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任务

——摘编自王娟《脉络蕴涵意义: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等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中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细化了21世纪中国式现代化的路线图,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2012年,并将小康社会的内涵深化拓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

——摘编自郭玉坤《守正与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之路》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世纪中后期德国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特点,并指出当时两国现代化得以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从新中国初期至今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变化。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出的历史意义。
2023-08-31更新 | 215次组卷 | 3卷引用:宁夏银川一中、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明确表示,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952年底基本解决了革命遗留任务,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毛泽东指出,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朝鲜战争尽管以美国签订停战协定收尾,但西方国家仍在排挤、封锁中国,要突破帝国主义阵营封锁,唯一的出路就是工业化。同时,苏联在经济文化较为落后又曾遭受帝国主义压迫中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也极大鼓舞了新中国。如果说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为了巩固国防,重振国威,那么对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就是为了实现工业化护航。

——摘编自王栎曦《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必要性的思考》

材料二   改革开放前,中国基础工业部门逐步完成了从无到有、再到蓬勃发展的转变,国家工业建设在全新的基础上向着门类更齐全、现代化水平更高的方向大步迈进。1950年到1977年,新中国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5%,农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2%,均明显高于同时期苏联、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新中国初步治理了淮河、海河、黄河、长江等旱涝灾害经常发生的河流。……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存在的问题甚至是发生的严重错误,一定要以历史的眼光加以客观地看待,正确地认识到那是由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需要分清成就与错误,而不是简单类比。

——摘编自方闻昊《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的建设成就》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实行三大改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
2023-09-30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德盛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名字承载了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9年以前各个时代用的比较多的名字有

19491950年:郑解放、秦建国、叶南下、高正明。

19511953年:宋卫国、方卫平、邓援朝、姚抗美。

19541957年:高建设、申互助、童和平、张建强。

19581959年:孟跃进、潘胜天、戴红花、王超英、方卫星。

——材料来自网络

材料二   不同年代使用最多的10个名字   

1959年及以前196019691970197919801989199019992000200920102019
建国秀英秀英浩宇欣怡
建华桂英桂英欣怡浩然梓涵
国华秀兰婷婷宇轩诗涵
和平玉兰建国玉兰婷婷子轩梓萱
桂兰建华俊杰宇航子涵
建平秀珍建军秀兰建军皓轩紫涵
凤英玉梅红梅佳怡子豪佳怡
玉珍建平浩轩雨涵
志明玉英浩然俊杰雨欣
德明兰英雨欣子涵一诺

——材料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史实,解释不同时期人名用字的含义,概括不同时期人名用字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如果现在有一位刘姓父亲,希望你为其新生宝宝起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名字,那么你将为他取什么名字?并阐明其含义。
2023-07-21更新 | 34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38年,中国共产党多次提出“现代化的军事工业”“装备的现代化”“军队现代化”等说法。在《论持久战》中,有明确指出,必须“努力于建设新军和发展新的军事工业”,并强调“革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把技术条件增强起来”。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

材料二   19549月,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摘编自《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

材料三   19799月,叶剑英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摘编自《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材料四   202337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外交部长秦刚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秦刚表示,一个拥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国家整体迈进现代化,这将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具有巨大的世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也给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重要启示,我想至少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独立自主……二是人民至上……三是和平发展……四是开放包容……五是团结奋斗……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是世界和平、正义、进步力量的壮大。我们希望也相信,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梦想成为现实。

材料五   世界主要现代化道路简表

经济结构政治体制价值选择对外关系
西方现代化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战争、殖民、掠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丛林法则
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国沙文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人民为中心,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争霸、和平相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据材料二,为实现“现代化”目标,我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指出材料三中中国“现代化”目标产生变化的意义。
(4)阅读材料四和材料五的简表,从中提取相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 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3-09-22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潭市湘乡市名民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时期主要移出区域主要移入区域移民人数
1901—1930年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黑龙江、奉天、吉林、蒙古1344 万人(东三省)超过400万人(蒙古)
1931—1945年
浙江、江苏、江西、福建重庆、四川、云南、广西超过6000万人
海外东北三省23885人 (吉林) 预计200万人

——摘编自范立君《近代关内移民与中国东北社会变迁》、孙艳魁《抗战时期的难民》

材料二   1953年至1958年,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百废待兴,中国大陆地区开始从战后调整时期进入了全面的经济建设时期。以上海为例,仅从1950年至1957年,上海为支援其他省份建设迁出的人口就超过43万人,主要迁往辽宁、吉林、黑龙江和西北各地。……许多西部省份的人口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迅速增加。如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探明储量居全国各省区之最,故有“煤海”之称。从1950年至1960年,山西省净迁入人口就超过了125万人。而新疆地区仅1952年移民数量就达到273229人,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

——摘编自葛剑雄《20世纪中国移民史的阶段性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前半期中国移民方向的阶段性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我国移民所带来的影响。
2023-07-21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1年起,德国铁路建设的投资占全部生产投资的1/5,成为工业化的先导部门。铁路建设推动了冶金和采矿工业的发展,技术变化和投资的增加带来了钢铁生产中卡特尔垄断组织的广泛出现,垄断组织实现了横向联合,保证了德国钢材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19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化学工业与电气工业迅速发展,在有机化学工业和合成材料方面确立优势甚至垄断地位,电气工业也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钱乘旦等《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从1953年起,中国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次提出包括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在内的“四个现代化”目标。1957年,我国建成了飞机和汽车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等新工业部门。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任务,并确定了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

     ——摘编自王娟《脉络·蕴涵·意义: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等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中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明确了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细化了21世纪中国式现代化的路线图,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将小康社会的内涵深化拓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其目标是实现物质、政治、精神、社会与生态五大文明体系协调发展。

     ——摘编自郭玉坤《守正与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之路》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世纪中后期德国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特点,并指出当时两国现代化得以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从新中国初期至今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变化。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出的历史意义。
2023-03-14更新 | 413次组卷 | 5卷引用:广西桂林、河池、防城港三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变革资产阶级所有制,变革产生资本主义的根源的小私有制。现在这种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就表明,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1956927日)

材料二   1945年到1970年间,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政观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美国国内的政治形态。新政给美国社会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们包括联邦政府权力和重要性的急剧上升,工会组织作为重要的经济和政治力量的崛起,开始考虑对少数民族尤其是美国黑人的权益。美国政治中的新政传统在民主党当政时期-1948年杜鲁门和1960年约翰·肯尼迪、1964年约翰逊时期得到加强。即使是在1952年和1956年共和党总统艾森豪威尔当政时期,也没有改变新政的基本方针。艾森豪威尔说:“如果哪个政党试图废除社会保险,取消劳工法案,那你们就不可能在我们的政治历史上再听到这个党派的声音。”

——摘编自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年代,中美两国各发生了哪些变化?两国的变化有何共同点?
(2)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调整。概述两国的调整措施,并分析其调整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是世界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其工业化是在已经相当发达的市场经济前提下发展起来的,资源配置主要依靠市场。先是圈地运动,使英国的土地所有权发生了革命性变革,率先在农业上实现了商品化生产,为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和充足而又康价的劳动力。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加上广大世界市场的开辟,为工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直到19世纪70年代,英国发生第二次工业革命之时,轻工业阶段向重工业阶段阶梯化渐进,大大加快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专利制度保护知识产权的国家,由此催生了大量的技术创新,为工业萌芽提供有利的条件。

——摘编自张丽娜《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比较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随着“一五”计划的展开和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们党逐渐认识到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应该按比例协调发展。改革开放后,我们党不断创新工业化发展道路,积极把科技创新和工业发展创新相结合,例如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兴国、科教兴国以及创新型发展战略的提出。在工业发展中,既重视经济效益,同时也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GDP的高速增长。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工业化主张是符合中国发展实际和中国人民利益的。

——摘编自孙民《中国共产党开创工业化道路百年历程、经验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英国工业化相比,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有何不同之处。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是以中国近代以来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历史积淀的。中国近代对此进行探索的历史逻辑,是从洋务运动经过维新派再到革命派,表现了探寻现代化道路和文明新形态的起步与转折,即在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及其文明的同时,把目光开始转向社会主义,试图以此使得中国后来居上。五四运动以后,经过长期摸索,中国现代化道路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中国人用自己的脚踩成的路。

摘编自陈卫平《寻求中国现代化道路和思考人类文明新形态》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提出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构想。毛泽东指出,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和基本点。与国家工业化相适应,毛泽东提出了政治民主化和建设“现代文化”。这些构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面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意识到“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摘编自郭艳梅《对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探索现代化的“起步与转折”的内涵,并分析中国现代化道路在五四运动后发生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构想”在改革开放前的实践及其成果。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