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列曲线图分别反映了我国1953—1958年、1959—1964年、1970—1975年三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


材料二   从1957年到1978年的22年中,小岗队未能向国家交售一斤粮食,反吃了国家25万斤返销粮;1979年以来的两年半时间中,这个队就向国家交售了10万斤粮食,等于以前全队三年的粮食总产量。

——陈锡文、马苏元《安徽省凤阳县小岗、雁塘头生产队包干到户的典型调查》

材料三   全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实际增长7.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7%。按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68元的标准,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261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90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幅图所代表的我国不同时期经济状况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中不同状况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4)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2 . 下表为新中国1957~1961年从业人员统计表。根据表格数据的变化最能反映
时间从业人员(万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例
1957年2377181.23%9.01%
1958年2666058.23%26.60%
1959年2617362.17%20.64%
1960年2588265.75%15.89%
1961年2559077.17%11.16%

A.新中国的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B.新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C.中国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一直下降
D.新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
3 . 1962年3月,安徽省推行的责任田被宣布犯了“方向性”错误。安徽省委不得不进行公开检讨,承认这个办法是迎合农民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错误办法。这反应了
A.责任田违背社会发展需要
B.安徽走在体制改革前列
C.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阻力重重
D.国民经济调整步履艰难
4 . 下图为新中国某一历史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从中可以看出

A.“一五”计划开局之年农业总产值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B.“三大改造”期间的工业总产值始终不及农业总产值
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业总产值进一步下降
D.20世纪5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呈现持续健康发展趋势
5 . 叶永烈在《写在炉边的几页日记》中写道:“路边,土炉林立,炉火映红半边天。在一个炼铁厂门口,写着这样一首诗:‘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A.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B.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C.出现了农村城镇化趋势
D.破坏了农村生产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56年9月20日,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所做的报告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构想,即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这表明当时中国
A.社会主义改造尚不彻底
B.开始纠正党内左倾错误
C.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D.注重探索经济建设道路
2019-05-18更新 | 2538次组卷 | 34卷引用:黑龙江省林甸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下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属于成功的探索有
A.大炼钢铁,以钢为纲
B.建立一大二公的公社
C.提出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
D.优先发展重工业
8 . 从古至今,国家政府实行的政策、举措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影响重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使官僚资本逐渐膨胀。与此同时,国民政府加强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开发,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促进了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

——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三   1952年——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1)概括材料一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其所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2019-05-10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无端撤回专家
10 . 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许多春联折射出了历史的变迁,内容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判断以下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
①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②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③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
A.③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②
D.②③①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