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1 道试题
1 . 1959年,鞍钢炼铁厂因冷却水水量不足而影响高炉正常生产,全国劳模孟寨经过反复思考提出了新方案。经过全厂人员联合攻关施工,改造后炼铁厂高炉循环水节约总量达1/3,全厂每年可节约费用23万元,保证了高炉的正常生产。这反映出(     
A.劳模积极响应社会主义革命B.人民群众开展科技“大跃进”
C.工人阶级的主人翁意识增强D.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62年1月,中共中央通过了“三自一包”的经济建设方针。“三自”即允许农民耕种自留地,自办私人小作坊,在自由市场上出售产品“一包”即农民承包政府规定的农业生产指标,要求保证完成。该政策实施有利于(     
A.摆脱了原有经济模式的束缚B.促使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C.清除了“左”倾错误的不利影响D.开始探索农村迅速发展新路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64年5月,中共中央在讨论第三个五年计划时,调整了原来把吃、穿、用摆在第一位的计划,而把国防工业放在第一位。毛泽东提出要重视第三线建设,“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是不行的”。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A.实现了农轻重部门协调发展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增强了民众保家卫国的信心D.优化了我国经济所有制结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56年中共八大上,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思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市场的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这一思想(     
A.是对改良计划经济的探讨B.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C.总体与苏联模式背道而驰D.掀起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我国建成的工业中心的分布示意图。对此阶段工业建设的认识正确的是(     
A.在东南沿海地区充分发展基础上延伸
B.改变了50年代重点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C.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
D.开创西南西北地区现代工业发展的先河
2022-09-05更新 | 732次组卷 | 22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如图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率变化示意图,导致城镇化率第一次明显下降的原因是(     
A.“一五”期间项目建设的带动B.“大跃进”导致城市急剧膨胀
C.政府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D.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
7 . 图1、图2是新中国建立后两个时期的主要新建工业分布示意图。(     

A.适应西部大开发需要B.突出工业化的中心地位
C.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D.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任务
2022-07-24更新 | 638次组卷 | 13卷引用:山东省临沂第十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线上考试历史试题
8 . 1956—1976 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这一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从总体上看,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要成就。这些重大成就包括(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原子弹、氢弹和导弹发射成功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9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中西部的钢城攀枝花、煤都六盘水、汽车城十堰等新兴工业城市崛起,绵阳、凯里、宝鸡、汉中等从普通县城一跃成为全国知名的重工业城市。这说明我国(       
A.工业经济布局改善B.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C.市场经济体制形成D.初步奠定了工业化基础
10 . 中共八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四大都是在党的历史上有重要而深远影响的会议,其中关于会议主题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A.主要矛盾——国企改革——计划经济
B.三大改造——经济特区——初级阶段
C.经济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
D.探索开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