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4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62年,中共中央在出台的“农业十六条”中明确提出,农业生产实行“三包一奖制”(包产、包工、包成本),要求“责任到组、责任到人”,并逐渐出现了包产到户这一较受欢迎的生产责任制形式。这一举措旨在(     
A.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转型B.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支持
C.应对严峻的经济困难局面D.完善多种所有制的经济形式
2 . 1957—1961年,我国经济发展概况数据如下表所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1957年1960年减少(百分比)
粮食3901亿斤2870亿斤26.4%
棉花3280万担2126万担35%
生猪年底存栏数14590万头8227万头56%
A.“文化大革命”的破坏B.自然灾害严重
C.左倾错误带来的经济困难D.中苏关系破裂
2023-12-02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实验中学附属江门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61年初,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把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调整到167亿元,比原来的计划指标减少108亿元,即减少了39.3%。其中工业投资94.58亿元,比1960年预计的139.5亿元减少近50亿元。这一措施(     
A.体现了党对苏联模式的反思B.意在缓解经济过热带来的困境
C.基于所有制结构调整的需要D.凸显国家对工业现代化的重视
2023-11-01更新 | 280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创新班)
4 . 20世纪50年代报刊上的流行语有(     
①“大跃进”   ②合作社   ③中外合资   ④“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②④
2023-08-28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陵水县陵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下图是中国1957-1965年国家经济走势图,导致这种巨大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A.土地改革、三大改造B.三大改造、中共“八大”
C.“大跃进”、国民经济调整D.大跃进、“文化大革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中共八大指出,必须加强党内和党外的民主监督,必须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必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这说明中共八大(       
A.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B.利于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
C.确立了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D.开创了与民主党派合作的先例
7 . 据《新华半月刊》的统计,截止到1958年9月25日,由《人民日报》和各省报道的水稻亩产1.5万公斤以上的高产“卫星”达19起,小麦亩产2500公斤以上的高产“卫星”11起。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生产热情高涨B.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C.“浮夸风”泛滥D.“一五”计划成效显著
2023-07-07更新 | 48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区)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62年,邓小平针对怎么恢复农业生产的问题,提出了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实行包产到户的思想。这一思想(     
A.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C.适应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要求D.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9 . 1960年底至1961年初,毛泽东先后三次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毛泽东建议下,中共中央将1961年定为实事求是年、调查研究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双百方针的提出与贯彻B.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各项调整
C.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D.左倾错误已经在全党全面纠正
2023-05-25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中共不同时期实行了不同的土地政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21月,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在未实行土改的地区,允许地主出租土地,但原则上须按照战前的原租额减低25%,承认战前的借贷关系,但年利息一般不得超过一分半。对富农的办法等同地主,故在实行减租减息后,又得交租交息。这就是停止没收地主土地,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的具体内容。

——摘自1942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

材料二1947年夏,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以彻底平分土地为原则,提出没收地主土地、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不分男女老幼,按人口统一平均分配,同时分配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

——摘自1947年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材料三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的三次变化


         
图 1 土地改革(1952) 图2 农业合作化(1957) 图3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

材料四新时期以来,中共中央不断探索农村土地政策的改革。1978年底,小岗村18户农民秘密签订契约,决定将集体耕地承包到户,搞大包干。1982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它是“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新形式”。20033月《农村土地承包法》施行,标志着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步入法制化的轨道。201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提出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简析这两个时期土地政策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角度分析三次土地政策内容的变化。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新形式”的新内涵,并概括新时期土地改革的特点。
2023-05-25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