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4 道试题
1 . 如果为下列图片拟定一个学习主题,最恰当的是(       
A.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B.“一五”计划的辉煌成就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D.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成就
2 . 1962年1月,中共中央通过了“三自一包”的经济建设方针。“三自”即允许农民耕种自留地,自办私人小作坊,在自由市场上出售产品;“一包”即农民承包政府规定的农业生产指标,要求保证完成。中央通过这一经济建设方针,旨在
A.撤销人民公社体制B.促成经济体制改革
C.全面纠正右倾错误D.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3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农村的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
B.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
2021-01-19更新 | 215次组卷 | 49卷引用:安徽省郎溪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4 . 1964 年开始,东部沿海地区的工厂、工人、干部、资金、设备等大量涌向中西部地区,仅1964年下半年到1965年,在西南、西北部新建、扩建和续建的大中型项目达300余项,内迁工厂400 多个。中央财政也重点投向内地,仅1965~ 1967年,国家对四川省的投资就占到全国的14.5%。这一历史现象
A.旨在建立相对完善的工业制造体系B.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正在有序进行
C.巩固了国防安全调整了工业的布局D.符合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建设特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以下国民经济统计表,对统计表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在总产值中的比例1957年43.3%31.2%25.5%
1960年21.8%26.1%52.1%
增长率—47.3%—16.3%104%

A.“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使重工业得以迅速发展
B.“大跃进”的开展使全国工业总产值取得大幅度提高
C.经济建设急于求成导致了工农业生产比例的严重失衡
D.我国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6 . 如图是1960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的部分版面,该版面新闻报道表明
A.农业生产中的狂热情绪有所下降B.中央已经着手对经济建设进行调整
C.我国的炼钢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D.经济领域的“左倾”思想仍在延续
7 .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19521953195419551956
农业总产值461510535575610

——《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二   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723日)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531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2)对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是如何判断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
(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4)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启示?
8 . 1960年刘少奇在一次谈话中提出了他的“堵漏洞理论”,该理论清楚地表达了三层意思:一、社会主义经济有漏洞;二、资产阶级堵漏洞是好事;三、社会主义要与资产阶级竞争,一道来堵漏洞,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完善。这说明社会主义经济的完善
A.要重视发挥市场的作用B.应坚持用行政命令的办法
C.亟需增强国有企业活力D.务必要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9 .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邓稼先等大批英雄模范人物。这些英雄模范人物所体现出来的最突出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A.实事求是B.崇尚节俭C.无私奉献D.勇于创新
10 . 《人民日报)(1958年9月1日)发文指出,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钢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材料主要体现了
A.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启
C.改善人民生活的方针D.“大跃进”运动的出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