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了“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中国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的发展到注重质量
C.中国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总是发生变化D.中国适应了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2 . 1961年3月以后,人民公社恢复了社员的自留地、农村的集市贸易,停办了食堂,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彻底解决人民公社问题B.努力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C.为实现“包产到户”作准备D.恢复适应农村的合作社
3 . 1959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为克服困难,中共中央实行的方针是
A.“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三大产业占GDP比重(%)情况表,此表可以反映当时中国
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58年34.137.028.9
1959年26.142.830.5
1960年23.444.532.1
1961年36.231.931.9
1962年39.431.329.3
1963年40.333.026.7

A.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性探索B.经济领域的“左”倾错误结束
C.合理的工业布局构想取得成效D.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得以延续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国过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工农业不发达,科技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但是,有些人做奴隶做久了,感觉事事不如人,在外国人面前伸不直腰,在这方面要鼓点劲,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来,把抗美援朝中提倡‘藐视美帝国主义’的精神发展起来”。该报告
A.成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指导方针B.是“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运用
C.是对过渡时期建设的经验教训总结D.成为大跃进运动的思想指导
2021-03-01更新 | 374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下图体现的经济体制是
A.朝贡贸易体制B.自由经济体制
C.市场经济体制D.计划经济体制
7 . 1964 年开始,东部沿海地区的工厂、工人、干部、资金、设备等大量涌向中西部地区,仅1964年下半年到1965年,在西南、西北部新建、扩建和续建的大中型项目达300余项,内迁工厂400 多个。中央财政也重点投向内地,仅1965~ 1967年,国家对四川省的投资就占到全国的14.5%。这一历史现象
A.旨在建立相对完善的工业制造体系B.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正在有序进行
C.巩固了国防安全调整了工业的布局D.符合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建设特点
8 . 1960年刘少奇在一次谈话中提出了他的“堵漏洞理论”,该理论清楚地表达了三层意思:一、社会主义经济有漏洞;二、资产阶级堵漏洞是好事;三、社会主义要与资产阶级竞争,一道来堵漏洞,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完善。这说明社会主义经济的完善
A.要重视发挥市场的作用B.应坚持用行政命令的办法
C.亟需增强国有企业活力D.务必要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9 . 下表是我国1960年至1962年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表中数据的变化趋势主要反映
年份国民经济比例(%)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196021.826.152.1
196233.630.336.1

A.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B.调整后国民经济比例趋于合理
C.新中国工业化建设严重受阻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有效开展
10 . 20世纪60年代,中国农产品收购牌价有所提高。1961年油料作物提高19%,1963年棉花收购牌价提高10%,并且1963年农村地区福利费是1958-1962年平均水平的3倍。以下分析准确的是
A.“八字”方针得到贯彻落实B.体现了“左”倾错误泛滥
C.严重忽视客观规律的表现D.农民生活水平较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