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3 道试题
1 . 【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

材料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潜在的战争威胁,尽快改变中国工业的不合理布局,中共中央作出了重点在西南、西北开展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发挥计划经济的优势举全国之力进行了一场以备战为中心的大规模工业建设。三线建设以国防科技工业、机械与能源工业等为重点,极大地增强了新中国的工业实力。

——摘编自朱佳木《进一步认识三线建设史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对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一个大局,就是沿海地区加快发展时,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就是当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时期,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任务的部署。2008年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达1068亿美元,是1999年的近8倍,年均增长23.2%;进出口总值占全国比重由1999年的3.8%,上升至2008年的4.2%%,促进各地经济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10年来,中国西部呈现区域合作、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国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赵立《“三线建设”战略与“西部大开发战略”比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线建设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意义。
2023-11-2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卷
2 .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法治]

材料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和第三次会议都曾对1978年宪法进行过局部修改,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设置了“宪法修改委员会”,并于1982年12月4日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 年宪法有多个条款涉及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精神文明建设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早就引起了法学界的关注,譬如,刘海年指出:“精神文明建设是依法治国的基础,依法治国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保障。它们总的目标是把我国建设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摘编自周刚志《中国文化法治七十年回眸》

材料二   1982年4月,在中央政治局讨论“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决定”的会议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要有两手,一手就是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的政策,一手就是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随后,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提出“两手抓”的方针,报告指出: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期,从思想上到行动上一定要坚持两手,一手是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另一手是坚决打击经济领域和政治文化领域中危害社会的严重犯罪活动。邓小平在1985年10月和1986年3月会见外宾接见外国记者采访时指出,精神文明建设一靠教育二靠法律。教育引导,法律保障;教育是事前预防,法律是事后补救;加强教育以提高素质,运用法律以增强意识。

——摘编自付翠英《论邓小平法治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的思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82年宪法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启发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2年宪法制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践行1982年宪法过程中邓小平的理论贡献。
2023-08-09更新 | 89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现代化与反现代化】

材料一   近五百年的世界历史,就是一个现代化孕育、生成并扩散、推进的过程。在“抗拒”与“接受”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即“反现代化”,这个立场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从而为避免不可避免的现代化挑战寻找一条有效的途径。它试图把“传统”与“现代”调和起来,它将“现代”服务于“传统”,让“现代”向“传统”过滤。反现代化如果不能在过程中逐渐融入现代化而使镜像与真相合为一体,那么爆裂终将产生。

——摘编自钱乘旦《“反现代化”——一个理论假设》

材料二   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是一个“串联式”的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200多年时间。中国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就不可能沿着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发展过程亦步亦趋,必须发挥后发优势,立足中国实际,走自己的路,全面推进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只有遵循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神话,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固有的先天性弊端,提供了现代化的全新选择,开辟了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崭新道路,展现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摘编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角度评价洋务运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影响。
2023-06-02更新 | 143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天门市2023届高三5月适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体育口号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对体育寄于祈望一种心声和呼唤。下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口号的演变。


   

——摘编自高玖灵《新中国体育口号的演变与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两个以上的口号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3-05-17更新 | 304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高考压轴信息卷历史试题(B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面对农村经济之衰落,中国共产党主张先“用革命手段推翻旧政权”,再开展乡村建设。党的领导人和党员骨干深入农村组织农民协会、领导农民运动。1932年4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颁布《关于合作社暂行组织条例》,推进苏区农民合作社快速发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土地革命的路线、方针、政策更趋理性和成熟。战争条件下的乡村建设,不仅保障了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军民给养,取得了抗击侵略和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而且为新中国党在农村基本制度的创立和农业农村全面复兴奠定了重要基础。

材料二   建国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乡村建设,至1978年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建设和水利基础建设投资达到760多亿元,打机井230万眼,灌溉面积达7亿亩。以农田水利为重心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效果。1983年,中央指导人民公社体制改革沿“实行政社分设”的方向推进。到1985年春,“全国5.6万个人民公社、镇,改建为9.2万多个乡(镇)人民政府,取消了原有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建立了82万多个村民委员会”。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基层治理的“乡政村治”格局正式形成。自党的十六大开始,面对“三农”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党和政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

——以上材料摘编自王景新《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建设的历史脉络和阶段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进行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乡村建设的意义。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里程碑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加之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是在""倾思想盛行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毋庸置疑的是,毛泽东在这一历史时期探索的成果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首先从农村开始,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严重的社区,从相对意义上说,农村居民是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的“牺牲者”,很多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广大农民群众对改革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其次,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农村与城市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往来较少,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农村占很大比重,使得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进行,可能遇到的阻力也比较小。该制度变迁源于农民自发的行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也说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方向是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向。

——摘编自许经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伟大成就”和“曲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进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
7 . 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的英商、俄商建砖茶厂,雇佣了大量周边农村的农民。洋务运动企业和民营企业也多采取这种方式获得劳动力。甲午战争后,各地开始兴建专门技术学校。清末废科举,新式学校遍及全国各主要城市,城市因此成为思想知识青年汇聚之地。民国初年,许多民营工厂的工人从外省农村招募而来。当民营企业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后,便以零星的方式补充所需员工。这些新补充的员工多靠已在城市立足的亲友、同乡的介绍,寻求谋生之处。而企业也特别强调这种介绍的作用,以便管理。

——摘编自王跃生《近代中国人口的地区流动》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迁入城镇的“农转非”,务工经商的“下海潮”和“打工潮”已成为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倾向。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特别大。城市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能直接获得货币收入。目前城市虽然下岗职工多,但他们对从事清洁、泥瓦、家具营建、装卸搬运等脏、累、差的非技术性职业不屑一顾,这就给农村剩余劳动力腾出了就业空间。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势必引起大规模由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也对我国的户籍制度变迁提出了挑战。

——摘编自刘启明《人口迁移的空间过程及其迁移场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前期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农村人口大量迁居城市这一现象进行简要评价。
2022-12-05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8 .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

材料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稳步地推进土地改革,恢复农业生产。1952年,全国农业总产值为461亿元,比1949年增长41.4%;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11318万吨增加到1952年的16391.1万吨,比解放前最高产量高出9.28%,比1949年增长5.1%;棉花总产量由1949年的44.44万吨增加到130.37万吨,比1949年增长193.7%,年均增长42.2%,比解放前最高年产量高出53.60%;其他农副产品产量也有较大幅度增长。

——摘编自苏星《新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农业产业基础薄弱,1952年中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仅18.4万千瓦,1978年为1.2亿千瓦,2019年中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3亿千瓦。1949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到20%,改革开放初期也仅27.0%,而到2019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59.2%,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超过95%。长期以来中国农业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等化学品大量投入,但2015年以来中国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实现负增长,2019年中国化肥施用量相较于2015年降低了10.3%,农药使用量降低了18.3%。

——摘编自魏后凯、崔凯等《面向2035年的中国农业现代化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1952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特点。
9 . 【个人命运与时代脉搏】

材料   年广久(1937—2023),一生三次进监狱,关于他的事件,被收录到《邓小平文选》当中。 他凭借着一个铁锅一把铲子,1976年就已经是百万元户。 在改革开放之初,个体户的他曾引起激烈讨论——成立公司、注册商标、“个体户”雇佣工人。他还被称作“中国第一商贩”,曾入选“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名单。

年广久主要经历

主要时间主要事件
1937 年出生于安徽省怀远县一个贫寒农家,9岁起随父街头叫卖
1963 年因贩鱼被判“投机倒把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
1966 年因为卖板栗被判“牛鬼蛇神”,被关了20多天
1972 年转向经营瓜子
1979 年注册“傻子瓜子”商标
1980 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到“傻子”,就对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给予肯定,并对一些人就姓“社”姓“资”的争论,表示要“放一放”和“看一看”
1984 年邓小平第二次提到“傻子”,“还有些事情用不着急于解决,前些时候那个雇工问题呀,大家担心得不得了。……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
1991年因公司经济问题被判流氓罪,判处有期徒刑3 年。但1 年后因经济问题不成立而获释
1992 年邓小平第三次提到“傻子”,“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问题。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 100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像这一类问题还有不少,如果处理不当,就很容易动摇我们的方针,影响改革的全局。城乡改革的基本政策,一定要保持长期稳定”
2018年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名单》中
2023 年1 月 11日,因病医治无效在芜湖逝世,享年 86岁

——摘编自陶蓓蓓《叙事见人:统编教材中国现代史教学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年广久“投机倒把罪”做出历史解释。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邓小平多次提到“傻子瓜子”的原因,并对年广久“跌宕起伏的一生”进行简要评析。
2024-01-25更新 | 23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农村改革向全省推进,安徽农村经济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在思考,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到底是什么样的?其道路如何走?既然改革能在农村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解放生产力,那么城市为什么不能进行改革?一度时期,包字进城,一包就灵,在城市中普遍推广。自从农民有了多余农产品,自主交换也随之而来。1979年国家首先松动了农产品的价格管制,大幅度地提高了18种重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提高幅度达22.1%。1983年国家规定农民完成粮食收购任务后可多渠道经营,价格由双方议定,也即市场价格。自此展开了粮食价格的双轨制。我国劳动力开始向非产业转移,谋求创业、一大批乡镇企业应运而生;接着是成亿计的劳动力外出进城打工,这些都成为必然趋势,经济增长中的人口红利由此而出现,前后达30年之久,至今还没有结束。

——摘编自孙自铎《农村改革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贡献》

材料二   邓小平1992年春天的南方谈话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改变了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弹性的解释体系”,是与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承认收入差异性以及更重视价格配置资源作用的市场经济体制相联系。这些观念对于确立市场经济的体制改革目标和1999年宪法的修改都具有先导意义。40年来,中国采取的是一种渐进式的以制度的局部创新和地域的局部开放为突破口的改革模式,在旧有的传统体制尚未彻底消失的前提下进行新体制的尝试。中国的经济改革具有渐进性变迁和激进性变迁相融合的特征。中国的总体经济改革总体上无疑是渐进式的,具有试错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特征。

——摘编自王曙光《中国经济体制变迁的历史脉络与内在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农村改革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所作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及完善过程遵循的内在逻辑。
(3)如果进行课题研究,研究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还可以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至少列出两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