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79年3月30日,长城上的一个小男孩正吸着一罐可口可乐。可乐是来到北京旅游的美国摄影师詹姆斯·安丹森偷偷带进中国的,拍摄当天,他特意在长城上空出一条无人的弧形路,给了小男孩几个硬币,请他摆好造型。该图(       

A.成为了国人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见证
B.说明商业促销方式在我国首次出现
C.反映我国经济腾飞生活巨变的现实
D.体现了中国已与世界经济实现接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2003年,《南方都市报》策划大型专题报道《深圳,你被抛弃了吗?》,引起深圳市从政府官员到市民的广泛热烈讨论,共同寻找解决城市转型的答案。这一讨论(     
A.是深圳政府对南方谈话的回应B.体现出改革开放深化的复杂性
C.彰显优秀报刊的宣传动员作用D.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作了铺垫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价格政策的演变

时间主要内容
1949~1952年实行在国营粮食商业主导下的自由购销政策
1953~1978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1979~1984年提高粮食统购价格,改革粮食流通体制
1985~1992年取消粮食统购,实行比例计价办法,稳步提高粮油购销价格
1993~1995年放开粮食价格和经营,积极探索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改革路径
1996~2000年推行“四分开一完善”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实施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政策
2001~2003年放开销区保护产区,粮食市场化改革试点推进
2004年以后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等支持保护政策

——摘编自亢霞《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粮食价格政策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粮食价格政策的演变”为主题,就材料整体或局部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4-05-28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密卷(二)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表,摘选自《国家人文历史2018年第19期:大国小康——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目录

●小岗村“大包干”——农村经济改革的第一声春雷
●试验田、先行地、排头兵、风向标——深圳:中国首个经济特区
●农村经济最坚实的支柱——乡镇企业:世界工厂的起点
●从灰蚂蚁到红裙子的国民审美变迁——第一次选美:万众趋同的时代已经过去
●放宽自主经营权,实行承包制——走向市场的国有企业改革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希望工程: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从麦当劳到金拱门——快餐在中国的前世今生
●告别票证时代——打开市场经济下的民生新局面
●一根网线连接世界——互联网改变中国
●抓大放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
●百年耻辱——朝雪——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独木桥变立交桥——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
●谈判15年“破局”入世——加入WTO:与世界共赢
●从“探亲游”到“享受世界”——中国出境游从无到有的变迁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保护私有财产权写入宪法
●短短几年改变都市人生活习惯——已成日常的移动支付从何而来
●不折不挠的申奥之途——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
●上海世博会——向世界展示一个开放的中国
●“一带一路”倡议——贡献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源自中国,属于世界——亚投行:对外开放的新起点
依据材料提炼一个论题,并就所拟题目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充分利用材料信息)
2024-05-24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1922年,美、日、英、法、中等九国组成了“远东和太平洋问题委员会”,吸引了世界的目光,“20世纪将是太平洋时代”的说法盛行一时。19256月,美国邀请澳、加、中、日等环太平洋国家、地区代表在檀香山成立“太平洋国际学会”,以定期讨论移民、外交、经济、种族、文化等问题。学会经费除会员国捐助外,还有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每年5万美元的资助。同年8月,余日章等人在上海成立“太平洋国际学会中国分会”,掀起了第一次“太平洋热”,并在“太平洋国际协会”的资助下,相继出版了《满洲问题《在华外侨之地位》《上海租界问题》《中国经济建设中之财政》《太平洋问题之过去、现在与将来》等。

材料二   20世纪6070年代,日本GDP跃居世界第二位,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的台湾和香港继日本后成为亚洲的“新兴工业经济体”。20世纪70年代,日本提出在维持日美合作体制的同时,必须联合澳、新、东盟等太平洋国家,建立一个“太平洋共同体”,此后,美、韩、澳等环·太平洋国家和英、法、意等西欧国家也纷纷开展与太平洋相关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太平洋热”在国内掀起热潮,学者周谷城等发起成立了“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以长期研究“太平洋自然科学史和中国海洋科学史”“太平洋人类史”“太平洋经济史”“太平洋社会史”等十个内容。该学会指出:“太平洋在世界事务中的支配地位日趋显著,与我国建设事业的关系也更加密切……开展对于太平洋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已经成为从事太平洋研究的广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的迫切任务。”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红菊《20世纪我国的两次“太平洋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30年代我国“太平洋热”兴起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20~30年代与20世纪80年代,我国“太平洋”热的异同。
2024-05-24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密卷(三)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1980年,为满足国际航线的配餐要求,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局和香港中国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了“001号合资企业”——北京航食公司。该公司全面采用国际经营管理机制,由港方派驻管理人才指导经营。北京航食公司的成立反映出当时中国(     
A.政府支持国企引进外资和技术B.对外开放层次的日益深化
C.社会经济运行环境已出现转变D.现代企业制度已初步建立
2024-05-23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密卷(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1982年,某国营企业的工程师因在周末兼职为民营企业进行科研并领取报酬而被判受贿罪,此案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1983年,湖北省高院最终宣布其无罪,并返还已上缴的全部报酬。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有待深化B.城市经济改革正在全面展开
C.民营企业的发展受政府限制D.多元所有制结构逐渐被认可
2024-05-22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三)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广交会——中国外贸的‘风向标’

创办成长阶段:打破西方封锁的创新之举

新中国成立后急需打开一条通往国际市场的路。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应达而生,脑称广交会,每年两届。1957425日,首届广交会在广州中苏友好大厦拉开序幕。由13个专业外贸总公司组织交易团参展,展示商品1万多种,19个国家和地区到会,实现出口成交1754万美元,其中农副产品及手工艺品占63.01%。而到第二届,成交额已跃升至6933万美无,是首届的近4倍。

探索发展阶段:孵化无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1978年以后,广交会一改创办初期售卖“土特产”的形象,开始洽谈来料加工等“三来一补”业务。展馆产品分类从机械、纺织、五金矿产到轻工,呈现“百花齐放”的格局。作为广交会的主场,广州也在这个时期大力发展轻工业及纺织业,为国家争取出口创汇。广交会被誉为“中小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孵化器”,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从广交会扬帆起航,走向世界。海尔、美的、格力等企业,依托广交会成长壮大,如今已发展成为行业领军企业,县至成功路身世界500强企业。

转型创新阶段:从“卖全球”到“买全球”

2006年中国政府决定,从101届广交会开始设立进口展区,对境外参展企业开放,并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这意味着广交会从单一出口交易平台转变为进出双向交易平台。进口展自设立以来,已吸引累计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万家次境外企业参展。

——金羊网一新快报:广交会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商贸的重要窗口

结合材料,以“广交会——中国外贸的‘风向标’”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1年下半年,中国和正式建交的国家(瑞士、瑞典和丹麦等)发展贸易关系;另一方面与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民间贸易团体保持积极的接触,针对“禁运”政策的推行,我国取了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从1951年起,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改为易货贸易。在坚持先进后出的前提下,采取直接易货、记账易货、联销易货、对开信用证等多种贸易形式。基本上打破了美国的“封锁”“禁运”,加深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开拓了国际市场,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此外,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易关系也是中国对外易的一个重要方面。

——王书文等《中国近现代开放思想研究》

材料二   1978518日,国务院成立了引进新技术领导小组,负责人纷纷走出国门进行访问和考察,当时资本主义已经度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发展的“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资本主义各国先后遭遇战后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在1974年和1975年两年中,美国、日本、联邦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的国内生产总值都出现了负增长。70年代下半期,西方经济处于“滞胀”状态,回升乏力。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不仅愿意扩大对华易,也愿意向中国提供贷款优惠,甚至进行投资。回国后,他们纷向中央建议:要充分利用目前的有利条件,尽可能地吸收外国资金,大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设备,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速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四卷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20世纪五十年代对外贸易的对象及其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我国对外的举措及有利因素。
2024-05-20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十二)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78年6月,中国赴日经济代表团、赴港澳经贸考察组在向中央汇报时分别建议进口装配生产线,搞来料加工;靠近港澳的广东省宝安(即后来的深圳)、珠海两县改为省辖市,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赴西欧五国考察团在汇报中指出西欧五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是科技进步,当前这些国家经济萧条,都愿意与中国发展贸易。中央经过讨论后决定,要联系我国实际,吸取国外经验教训,加快发展速度。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设想可以多一点,步子可以大一点。当年我国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步伐明显加快,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推动努力下,先后同西方发达国家签订了22个成套引进的项目合同,总投资额达130亿美元,其中包含了上海宝山钢铁厂的重点投资项目。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我国经济探索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我国经济探索的意义。
2024-05-07更新 | 65次组卷 | 4卷引用:历史(辽宁卷03)(16+4模式)-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