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2 道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威尔纳·格里希——新中国第一位国企“洋厂长”

19837月,邓小平发表了《利用国外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谈话,明确提出把引进国外智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方针。1984111日,联邦德国退休专家威尔纳·格里希正式受聘为武汉柴油机厂厂长,聘期2年。消息一经公布,各种意见纷至沓来:“偌大的中国,人才济济,为什么偏要请洋人当厂长?”“一个外国人,不了解中国情况,当厂长还不是瞎指挥”……武汉市委专门成立了一个由市委常委带队的工作组,协助格里希工作。

当时的武柴,工厂管理混乱,职工劳动纪律涣散,产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同行业之末;工厂一年亏损500万元……格里希上任伊始连砍“三斧头”:他第一斧头砍向涣散的劳动纪律。每天厂长应第一个到厂,车间主任应第一个到车间。第二斧头砍向混乱的管理方式。从厂长到管理干部都要深入车间,不能坐办公室瞎指挥。第三斧头砍向错综复杂的关系网。

1986年,武柴的产品废品率由30%至40%降到10%以下;产品的使用寿命由3000小时增加到60008000小时,出口创汇超过百万美元。但格里希的一些新做法,并没有获得武柴员工的理解。比如:他提出“减员增益”的改革方案,但没有行得通;他提出要打破“铁饭碗”,实行结构工资制,由于反对意见多,很快也烟消云散了。

在武柴任厂长期间,格里希每天工作16个小时,对自己要求严格,并且拒领工资,仅靠德国退休专家合作局每月发放的十马克生活。

格里希撰写的26万字的企业机构设置和劳动重组方案,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的重视。曾经五次接见格里希的国务院原副总理姚依林如此评价他:“我们不是把你当普通的厂长,而是把你当成西方文明的使者来对待。”

——摘编自《中国不会忘记》

你如何看待“新中国第一位国企“洋厂长”的现象?(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 . 下图中路线反映了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次“伟大行动”。这次“伟大行动”(     

A.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B.促成了城市协同发展的局面
C.激发了经济建设的巨大能量D.契合了平衡区域发展的需要
7日内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滨州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有学者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使用权限上界定了集体与农户间的关系,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变革从经营权限上理顺了国家与农民间的关系,税费全面取消从经济层面上正了农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理顺了城乡两极分化、对立的关系。这说明党制定农村政策(     
A.以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建设为前提B.着眼于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C.深刻把握农村改革的市场化方向D.旨在平衡农民与政府的关系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1984年《十月》杂志第4期发表了贾平凹的小说《腊月·正月》,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陕西农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腊月·正月……到这儿,(文化站站长)韩玄子记起王才来。就将转让土地之事端了出来,气乎乎地说:“这还了得!这样下去,那不是穷的穷,富的富,资本主义那一套都来了吗?这事你们公社要出头治他,你们知道吗?他钱越挣越红眼,地不要了,说要招四十个工人扩大他的工厂哩!”

(公社)王书记说:“这事不好出面干涉哟,老韩!人家办什么厂咱让他办,现在上边政策没有这方面的限制呀!昨天我在县上,听县领导讲,县南孝义公社就出现转让土地的事,下边汇报上去,县委讨论了三个晚上,谁也不敢说对还是不对。后来专区来了人,透露说,中央很快要有文件了,土地可以转让的。”

……

(县委)马书记在王才的加工厂里,一边细细观看操作,一边问王才筹建的过程,生产的状况和销路问题。……他当下就对王书记说:“你们公社有这么个大能人,你们怎么不声不吭?!”那眉眼儿还是善善的,质问却使王书记张口结舌了。王才说:“这也全亏公社支持哩!只是我才干起来,咱是农民,没干过工,也没经过商,试着扑腾哩。”

马书记说:“就是要试着扑腾。现在的农民,仅仅靠那几亩地,吃饱可以吃饱,但日子也不会过得太好,这就要向农工商三位一体发展!南方一些地方,人家就是这么成起事的。我还以为咱山地没这个基础,你倒先闯出路子了!王才,我得谢谢你哩!”

——摘自贾平凹《腊月·正月》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
2024-06-01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研究。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第一时间,中国知识界就做了相关的报道和研究。从那以后,就一直没有中断。至今已有100多年。这100多年的研究史出现了4个高潮时期。第一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人,以民生主义来解读“新经济政策”,弥合了双方的理论差异。以陈独秀、瞿秋白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积极响应这一政策,指出其实质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抽象原理和俄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第二次高潮是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借鉴“新经济政策”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刘少奇提出过渡理论,指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要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不要急于过渡到社会主义。第三次高潮在20世纪80年代,以杨承训为代表,紧紧抓住“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这条主线,分析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多种经济成分、引进外国资本、改善上层建筑等一系列问题。第四次高潮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对“新经济政策”的研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很多学者从现代化、俄国历史整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角度来研究,视野更加宏大。

——摘编自《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研究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指出20世纪20年代,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对“新经济政策”形成两种解读的出发点。
(2)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学者对“新经济政策”研究的视角不断发生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
2024-05-30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菏泽市高三信息押题卷(二)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代中的旗袍变革

旗袍,源于满人长袍。起初,宽腰直筒,便利耕牧征战。不仅如此,为实现身份区分,满人贫民旗袍多为不开衩或两开衩,皇帝所着旗袍为四开衩。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和西方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中国服饰的改变。旗袍开始融入多元化的西方流行元素,改变了传统宽松直筒的特点,更有助于凸显女性身材的曲线感。不仅如此,西方裁剪和缝纫技术的传入,使裁剪和缝纫技术更加立体。更凸显了中国女性的韵味和美感。

20世纪中叶,国内政局动荡不安,物质极为贫乏,旗袍在设计上开始摒弃传统的“华而不实”,追求简洁、轻便。如无袖旗袍开始流行,整体长度也不断缩短。这种趋势一直流行至抗战胜利。

建国之初,妇女穿衣服都学解放区的样子,鄙夷穿红戴绿的“资产阶级小姐”。“努力工作、艰苦朴素”是那时常挂嘴边的口号。人们对衣着美的追求似乎已完全转化成了对革命工作的狂热。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间。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设计师将旗袍所孕育的韵味及特色与现代流行因素相结合,使旗袍款式更加多元化,推动中国旗袍走向国际舞台。

——摘编自张成义、李群英《中国旗袍造型艺术元素的审美演变及其文化传承》

以“时代中的旗袍变革”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80年,江苏省社队机械工业发展迅速,产值占到了全省机械工业总产值的24%,引发了社会上关于社队企业三挤(以小挤大,以新厂挤老厂,以落后挤先进)的批评。这侧面反映了(     
A.乡镇企业蓬勃发展B.城市经济改革亟待推进
C.国民经济迅速发展D.人们对改革仍心存疑虑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材料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出现对中国改革开放路线能否继续坚持的质疑。对此,邓小平指出:“现在国际上担心我们会收,我们就要做几件事情,表明我们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变,而且要进一步地改革开放。”

一、“东进”开发建设浦东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上海市委市政府不断探索重振上海的道路,并组织全市城建方面专家学者,先后召开两次“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研讨会”。198412月,上海市政府和国务院改造振兴上海调研组联合向国务院、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上报的《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汇报提纲》,正式提出开发浦东的设想,提出上海的城市和工业布局“重点是向杭州湾和长江口南北两翼展开,创造条件开发浦东,筹划新市区的建设”。

二、中央与地方的有效互动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上海市委市政府开发浦东的构想。经过上海市委多次汇报和中央调研,19906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上海市委市政府,原则同意54日报送的《关于开发浦东、开放浦东的请示》,强调开发和开放浦东是深化改革、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的重大部署,是一件关系全局的大事,一定要切实办好。

三、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落地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各地大力支持下,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按照“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战略方针,举全市之力推进渊东开发开放,使浦东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摘编自侯桂芳《两次调研后,浦东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

结合材料,以“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5-26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智慧上进高三下学期5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1979年3月,国家决定从夏粮上市起,粮食统购价格提高20%。1985年,粮食收购改为合同定购,并分地区分品种逐步提高合同收购价格。1994年,对粮食定购实行“保量放价”,粮食收购价格随行就市,比1993年上涨46.6%。这一系列调整(     
A.释放了农村的生产活力B.推动了分配方式的多元化
C.提高了农民的经营自主权D.促进了农业结构的合理化
2024-05-23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威海市高考二模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改革开放以后,电影在引领农村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光影里的农村
电影名称影片情节或梗概
《喜盈门》(1981)通过大嫂强英抢大衣柜、分家、老人赡养分配等事件,衬托出水莲的正直善良、谦和、无私、孝顺,塑造了一个个真实生动立体的人物。
《布谷催春》(1982)退伍军人、共产党员赵东升从部队复员回到家乡岭西村。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成立了采石、纺织、承包鱼搪等各种专业组。冷西村处处洋溢着朝气蓬勃的气息。
《赵钱孙李》(1982)当生产队要进行选举时,社员们聚在一起交换意见。大家一致认为“这些年我们穷够了……要想摘掉穷帽子。过上富裕生活,就要选个好队长。”
《生财有道》(1983)

对于因劳动力归属问题造成女儿不能顺利结婚,任老乐想到两家合买台手扶拖拉机来解决因劳动力短缺造成的矛盾。他觉得,农村人想要致富,光靠手创肩挑行不通,还得走现代化的路子。

——据《中国电影年鉴》

结合材料,以“光影里的农村”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