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透视:科学的春天

首都国际机场壁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国家委托的大型壁画创作工程。它开启了中国公共艺术的新篇章,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1979年,在艺术创作与制作负责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张仃院长领导下,艺术家及工艺美术工作者与实习生通力合作,完成了机场候机楼二楼的东西餐厅和贵宾室的壁画创作和安装工程。其中磁州窑陶板刻线喷釉拼镶壁画《科学的春天》,由1080块24×24cm陶板组成,用象征与装饰的手法描绘人物与符号,展现人们对科学、艺术、爱情等美好事物的向往。富有磁州窑特色的金黄色透明釉在陶板刻出的凹面形成自然流动、呈现深浅变化。最终,将装饰造型的现代趣味与陶板工艺材料的质朴美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科学的春天》(1979年)

——摘编自陈池瑜《首都机场壁画的艺术成就与历史意义》

结合首都机场壁画的创作背景,对《科学的春天》这一作品进行合理的解读。
2024-05-13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2 . 图1、图2分别为某研究者根据中国版本图书馆的样例数据进行统计的1949-1966年、1977—1991年两个历史时期传记书目题材、人物类别占比图。这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社会价值观念的统一B.文化娱乐市场的需求
C.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D.教育改革与科技发展
2024-03-19更新 | 235次组卷 | 8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3 . 中国外交服饰经历了不断变化的过程。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在公务性和社交性的外交场合都穿中山装。改革开放后,中国领导人开始着西装,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在公务场合遵循国际惯例穿西服,国宴则穿着新款中式礼服。这一变化(     
A.体现了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统一B.反映了国家外交方针适时调整
C.说明我国的国家实力不断增强D.根源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4 . 在国际交往与交流中,中国所处的国际舆论环境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

材料一: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是以商业活动和传教为滥觞的。丝绸既作为商品又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信息,引起西方人对东方文化古国的向往。之后的天主教传教士们对于这么庞大的帝国能维持政治上的大统一,儒家及儒家所代表的价值观念能被普遍接受,以及中国极少宗教战争等印象深刻且佩服。鸦片战争之后,传教士、外交官等写了大批报道和书籍,我国国际形象骤然失色。美国传教士描述“中国社会如同中国的景致一样,远看好看,近则臭气难闻。”在美国1870年间爆发了排华浪潮,中国人到处受歧视被排斥。“中国佬”、“中国蛮子”,“黄货”等贬词也由此产生。

材料二:1984﹣1985年,由于我国国内形势越来越好,改革成果显著,国外舆论纷纷变调。美国《时代》周刊评选邓小平同志为“1985年风云人物”,特辑则介绍了中国近年来多方面的深刻变化,该刊虽提到我改革中的一些困难,表示了某些疑虑,但总的调子是称赞改革,而且提到世界历史的高度,称我国改革是一项伟大试验,并大加肯定和赞扬。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的中国典论形象中,中国似乎是一个永远也不可能改变的东方专制社会。那里践踏人权政治腐败道德堕落;它的经济的确在发展,但这种发展不再是可喜的,而是可怕的,因为它将“助长邪恶的力”。20世纪中国的国际舆论形象,在“中国威胁论”的背景下结束。


(1)阅读材料一,解读西方人对中国看法的变化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材料二中,国外舆论是如何评价中国的?简述这一变化的国际背景。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所处的国际舆论是怎样的?这一时期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哪些转变?
2023-05-28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2020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早期的中国人在打量欧美人时,套用了以往几千年中与亚洲各国往来的模式。中国人还搞混了西方各国的名称。如在阮元主持编写的广东地方志中记载,殖民菲律宾的西班牙是居住在斯里兰卡和马六甲之间的蛮夷,葡萄牙位于马六甲附近,英国即是荷兰或为后者的属国,法国人原为佛教徒,后改信基督教(当时中国人普遍认为基督教是佛教的一个分支),而法国即是葡萄牙云云。当魏源等杰出之士试图了解西方时,他们不得不求助于西方著作的译本。时人对西方一无所知,当西方开始横行中国时,中国人才发现,多少年来对付外夷行之有效的那套办法突然失灵,丝毫不起作用。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面对复杂的局势,中国大力推动伙伴关系的构建,与世界各国先后建立了各具特色的伙伴关系。伙伴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寻求共同利益,协商合作,结伴而不结盟,是在后冷战时期推动新型国家间关系的创新,也助推了冷战后世界走向非对抗的新格局。中国提出了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新型大国关系的基本要义是“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目的在于推动构建一种有别于历史上大国争霸、称霸的新关系。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所遵循的原则是协商共建,正如“一带一路”倡议,所遵循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所有参与方提供开放的大平台,旨在推动构建新型的发展合作关系与秩序;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旨在推动构建一种和谐共处、合作发展的新世界。面对大变局,人类需要以新的理念面向未来的国际新秩序。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早期的中国人应对千年变局的态度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上述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千年变局与百年变局的差异性,简析中国在外交方面如何应对百年变局。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两次应对变局的启示。
2024-02-2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2023·浙江·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表:“2000—2020年中美本国居民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世界比重(单位:%)”

指标

年份与变化量

2000

2010

2019

2000—2010年变化量

2000—2019年变化量

本国居民发明专利申请量

中国

3.1

25.2

58

22.1

54.9

美国

20.0

20.8

13.3

0.8

-0.67

中国/美国

15.5

121.2

436.1

此表说明(       
A.中国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B.专利制度助推中国产业跨越式发展
C.中国社会的创新氛围浓厚D.中美科技转化能力的差距不断缩小
2023-11-20更新 | 112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新高考研究(五)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调查显示,我国2010届本科生毕业后月收入最高的行业是“金融、银行、保险、证券业”,而2019届本科生月收入最高的行业则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前我国(     
A.产业转型升级加快B.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C.企业创新能力增强D.基础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2023-05-21更新 | 399次组卷 | 7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8 . 边疆的有效治理是丝绸之路畅通古今的重要保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龟兹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业贸易重镇。唐朝统一西域后,将安西都护府的府治从西州移设龟兹。龟兹作为西域军政中心地位的确立,对其内外商业贸易的发展营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为保障双方的交易顺利进行,安西都护府专门设置有负责突厥马匹交易的“突厥院”……“岁调山东丁男为戍卒,缯名为军资,有屯田以资糗粮,牧使以娩羊马,大军万人,小军千人,烽戍逻卒,万里相继,以却于强敌。”

——摘编自张安福、卞亚男《安西都护府与唐代龟兹商贸的发展》 

材料二   从9世纪末到13世纪,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向东南沿海转移,以及阿拉伯世界的兴起,东西海上往来逐渐频繁起来;同时,中国西北地区各民族政权的分裂、对立,使丝路上的安全难以保障,这条陆上通道的重要性有所降低。由于蒙古的西征和对中亚、西亚广大地区的直接统治,东西驿路又畅通了,马可·波罗就是沿着陆路东来的,丝路又繁荣一时。明朝建立后,以郑和下西洋为标志的东西海上交通发达起来,虽然出嘉峪关去中亚的道路未断,但陆上丝路作为中西交通路线已远不如海路重要。

——摘编自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材料三   “一带一路”倡议既沿承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又是对现代民族国家边界的突破,将区域之间的有机联系转化成为主动的倡议与战略,使得边疆成为重要的节点与中心,推进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边疆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是应该看到,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会面临边疆自身的许多变化,但是无疑这也是中国边疆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朱金春《“一带一路”与中国边疆的重塑》


(1)根据材料一,以龟兹为例分析唐代丝绸之路畅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元时期西北边疆形势变化对丝绸之路的影响。结合所学,指出郑和下西洋在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地位。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一带一路”倡议“重塑”中国边疆的内涵。结合所学,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西方主流媒体热议中国的形象,如崛起与霸权的政治形象、腾飞与泡沫的经济形象、灿烂和扩张的文化形象、稳定与动荡的社会形象、新潮与贫穷的国民形象。这是基于(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C.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D.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24年,英国颁布《垄断法》,规定在14年内,发明者对具有创新意义的发明产品,享有对所发明的技术和发明的产品的独占生产、制造、销售、转移等权利。1771年,英国衡平法院开始要求专利发明人提交发明的详细说明书。1852年、英国颁布《专利法修正法案》,并设立了英国专利局来专门处理专利事务,简化专利的申请程序,规范专利的审查机制,削减专利的申请费用,并开始整理用来传播专利信息的专利文献。1875年,英国外观设计注册局并入了专利局,承担商标注册职能。

——摘编自赵方捷《从英国专利保护制度的历史变迁看其对英国经济增长的持续作用》

材料二 1912年,中华民国颁布第一部专利法规《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对发明制造品给予5 年以内的专卖,对改良品也给予褒奖,章程还初步规范了专利申请程序、所附具的要件、审批程序等。1923年,北洋政府农商部公布《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增加了对方法发明的保护。1928 年,《工艺品发明审查鉴定条例》规定“纯系理论不合实用者”、“劳费多而成效少无裨实用者”不得给予证书。1912-1944年,各届政府批准颁行的具有专利性质的法规有11部,但对近代经济的发展并未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摘编自郗万富《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专利制度变迁述论》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先后颁布过《保障发明与专利权暂行条例》《发明奖励条例》等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和规章,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私权属性突出的知识产权受到抵制。1984年《专利法》颁布并实施,之后《商标法》《著作权法》相继颁布,我国开始建立真正的现代知识产权制度。1985年开始,我国相继加入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商标注册马德里协定》《世界版权公约》等国际公约,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基本形成。

——摘编自李志明《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发展中的文化冲突及解决方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英国和中国专利制度发展的共同特点,并分析近代中国专利法规未能发挥应有效果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知识产权制度变化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的意义。
2023-04-09更新 | 22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