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学田制度创立于北宋庆历年间。学田属于官田的一种,大多由朝廷划拨给州县学校和地方书院。学校用出租学田给佃户以收取地租的方式维持学计,地租主要是按季定额收缴粳米、糙米、菽麦等粮食作物,部分地方也采取折钱租的方式,如郓州学田“二千五百亩有奇,与民耕,岁输钱百万”,楚州学田年入七十万帛。学田的出租、收租、钱粮支付等,多由各学校自行办理,“一岁气廪……规划均制,不取于县官,而坐有余资”。学田制为学校的维持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经济保障,宋代官办州县学校规模之大远超从前,北宋末年州县学校学生已达近十七万之众。

——整理自李清凌《学田制度:庆历改革的一项创举》等历史试题第5页(共6页)

材料二   晚清新式学堂的经费主要有整旧为新(将旧有教育机构的资产屋宇作为新式学堂的校产费用)官款拨给、民间捐助、学生缴费等几个来源。在大规模兴学伊始,整旧为新可以为教育提供较多的房产、资金支持,但可供改造的资源毕竟有限。金融形势的恶化、财政的超负荷运转,使清政府根本无法保障教育经费的投入。统治者对于新学又往往具有本能的抗拒,1867年关于京师同文馆开办算学馆的争论、1881年留美幼童的撤回,都清楚地表明他们对于西方文化的恐惧心理和排斥态度。教育领域管理混乱、财务制度不明确,也使得学生和民间投资者对于高昂的学费心存疑虑,学生故意浪费粮食、挥霍无度,导致教育经费的严重浪费,清末仅由饮食引发的学潮就达21次之多。

——整理自金林祥,赵会可《晚清新式教育经费不足原因分析》等

材料三   改革开放前,我国未提出过政府教育经费增长的要求。改革开放后,198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明确提出伴随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和占财政支出比例。据统计,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比例由1991年的2.81%上升至2016年的4.22%。

——摘编自王善迈《教育经费投入体制的改革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简要评价宋代的学田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教育经费投入的主要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教育经费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 世纪初随着西进运动的开展,美国东部地区出现男性劳动力匮乏问题,于是女性成为工厂首选,尤其是年轻未婚女性构成了棉花产业劳动力。在19世纪20年代中期的新罕布什尔州多佛制造公司中,所有工人中有89%是女性。工厂支付的工资一般高于家庭生产和家政行业,对于渴望经济自由的女性产生巨大吸引力。纺织工厂中,男性占据着所有管理类的职位,以及作为熟练技工负责修理工作,女工则负责操作纺纱机和动力织布机。纺织女工的劳动力便宜得多,在固定的工资结构下,女性通常只能挣到男性工资的45%到50%。在马萨诸塞州的洛厄尔,女性劳动者于 1844 年组织了洛厄尔女劳工改革协会,为更好的工作条件和更短的工作日而奋斗。

—据(美) 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等整理

材料二

—摘自《平等 发展 共享:新中国70年妇女事业的发展与进步》(2019年9月)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释 19 世纪美国纺织女工面临上述境况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述1978年以来中国妇女事业取得的成就。
2024-01-23更新 | 85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均出现了农业危机。18751880年间,英国恶劣的天气直接打击了种植业,导致农民歉收,谷物质量低劣。19世纪70年代后,印度、美国、加拿大等成为世界农产品供给的新来源地,在廉价农产品冲击下,许多英国农民因破产而离开土地去城镇或者海外发展。在英国国内,各种税收使农民不堪重负。1854年通过的《铁路与运河关税法》使得美国至伦敦的运货税额比从利物浦到伦敦还低。在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英格兰和威尔士的耕地面积减少了近四分之一,19251934年农业在英国国民净收入的比重降到了3.19%。19世纪70年代后期,英国进口的小麦占国内消费量的50%,19世纪80年代中期为64%,到1910年,已经达到79.66%。

——摘编自任艳、常伟《工业化进程中英国农业的兴衰及其启示》

材料二   


——摘编自常伟、王馨艺《中国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70年代后英国农业衰落的原因,并分析英国农业衰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人口问题拟定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8-28更新 | 14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浙江省高考历史猜题卷(四)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共中央于1950年9月在北京隆重召开了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这次会议上东北地区的工业劳动模范有50余人,占全国工业劳模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孟泰在交流会上讲述了自己的事迹,赢得了全体劳模代表的敬意和阵阵掌声。建国初期,他带领工友积极回收、修复废物器材和零部件,建立了“孟泰仓库”,为国家节省资源和成本,恢复和重建鞍钢做出了巨大贡献。所形成的“孟泰精神”集中展现了东北工人阶级的精神风貌。

——摘编自李泽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东北工业劳模研究》

材料二1978年以后东北部分劳动模范代表(下表)

人物贡献
技术革新大王一-张成哲
1979年、1989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5 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在场内外累计参与和完成的革新项目达785个,其中重大项目60项,填补国内、省内技术空白18项节省各种原料几千吨,被誉为‘革新大王’‘活着的孟泰’”。
机械大王一-沈延刚
1987年和1989年分别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 “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0世纪80年代,沈延刚等人成功试制了滚简分格式纯碱喂料机、小料预混机,该设备技术性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此外,成功制造了世界最先进技术“热风烤窑”的关键部件燃烧器,为我国热风烘烤孔机大型池窑提供了成功先例。

——摘编自李泽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东北工业劳模研究》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以孟泰为代表的东北劳模现象。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以后东北劳模的发展并分析原因。(要求表述准确、史论结合。)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南地区包括今四川、云南、贵州与重庆市全部,地形复杂,民族众多,交通道路是将西南地区不同地理单元与民族连为一体的纽带。秦始皇时期将军常颇开通五尺道,自成都通往云南昭通、曲靖,汉武帝时期唐蒙整修扩建。另一条川滇道为灵关道,从成都通往洱海。汉武帝时期,唐蒙出使夜郎,夜郎归附,设置犍为郡。唐蒙自僰道将路伸延至牂牁河沿岸,打通了川、滇、黔、桂数省的古代交通道路。朝廷相继在西南设置郡一级行政机构,考古学者在昆明发掘出主体为两汉时期的文化堆积层,发现包括“益州太守章”及益州郡下辖的24个县中18个县的长官封泥。虽然这些行政机构的设置来自汉王朝之令,但其内部管理则以部族为基础。

——据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整理

材料二:西南边疆近代交通起于中法战争之后法属滇越铁路的修建,西南边疆社会的路权意识亦随之觉醒,也使滇越铁路从修筑到之后的运行,始终伴随着边疆人民的路权声张及对交通权益维护的问题,并与内地保路运动形成呼应。抗战时期,“自西南局面打破,全国政令统一后,当局锐意发展西南交通,以沟通各省之运输与文化,且为联络巩固国防计,各省交通,亦有早为联络之必要”。为此,亦展开了从公路、驿路、铁路、航空、电话、邮寄等全方位的交通开发,凸显了国民政府在西南边疆社会凝聚力的增强。解放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西南地区的道路建设,成渝、宝成、川黔、滇黔、成昆等重要铁路干线相继建成通车。当代,新技术融合交通发展,高速公路和高铁以及大飞机等交通弥补了被大山阻隔的河海航运,新技术支撑下的新的物流体系形成,使得在深山中的大多数村寨都可以借助互联网和物联网,实现订单试生产和预订服务。

——据陈征平《论近代交通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内地化牵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中央政府管理西南地区的举措,简述该时期发展西南交通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交通现代化对西南民族地区内地化的牵引作用,并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南地区交通发展迅速的原因。
2024-01-10更新 | 186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改革开放前,我国造船产量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微不足道。1977年,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从1978年开始,我国大量购买世界知名船用设备制造技术,引进了国外先进船型设计技术、造船的规范文件和国际标准,修订了大量国家、行业标准,使之向国际标准靠拢。这些措施大幅提高了我国造船设计能力和水平,涌现出了“中国江南型”6.5万吨散货船等世界品牌船型。

19805月,在党中央的关心和支持下,大连造船厂与香港联成轮船有限公司签订了2.7万吨“长城”号散货船建造合同,这是中国造船厂按照国际规范自主研发设计为境外建造的第一条远洋船。1982年国务院将主管船舶行业的第六机械工业部改组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实行总公司、分公司和基层企业三级管理体制。船舶总公司成立后,不断扩大经营自主权,转换经营机制,开始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迈进。1995年,我国进入建造、坞修30万吨级超大型船舶国家的行列,造船年产量达到175万载重吨,首次超过德国,成为仅次于日本、韩国的世界第三造船国家。1999年,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改组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建立起政企分开、产研结合、促进竞争的新体制。2000年,全国造船产量达到了250万载重吨,彻底巩固了世界造船大国的地位。

——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材料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后期中国船舶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后期中国船舶工业迅速发展的意义。
7 .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近现代史的一大趋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时的中国领导人果断地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开始重新探究中国经济发展落后的种种原因,寻找消除各种危机的良策,开拓促进国家强大、人民富裕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不曾想十几亿中国人民创造了世界现代发展历史的新的经济奇迹。

20世纪70年代初毛泽东打开中美关系的战略举措为70年代末邓小平的对外开放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前提条件。中国向西方开放,最大的障碍是中美之间长期的对峙、隔绝。消除了这一障碍,也就为中国对外开放打开了战略窗口,铺平了发展道路。

——摘编自戴鞍钢《邓小平与中国对外开放》

材料二   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世界各地因资本的跨国运动愈发密切地被交通运输和通信技术联系起来,世界不断变小的空间体验日益深刻;二是规模不断扩大的资本(公司)不断突破国家、民族限制,寻求建立全球性生产网络,“中心一外围”的国际分工结构日益将世界各地的生产纳入其中。跨国公司的发展代表了发达国家政府支持的私人资本的全球扩张,其在全球活动中的行动逻辑、组织形式和话语体系始终要求建立一个充分实现自由化、私有化的世界市场,而这恰恰也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行动蓝图。

然而,全球化浪潮中国家主权的让位并没有实现西方世界的自由和繁荣,俄罗斯的私有化之痛、乌克兰国内的政治危机使其至今仍在经济、政治方面徘徊不前。反观日本、新加坡等东亚国家战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国家构建与融入全球化的有机结合,使得东亚模式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发展型国家”治理模式。

——摘编自谢浩《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影响与趋势》

材料三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结构和经济总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我们的对外开放战略就应该同时服务于国际、国内的经济发展,这样才会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形象。

“一带一路”战略,首先从国内来讲,就是要把我们过去长期是对外开放的边远地区和后方,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变成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从而使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能够得益于对外开放战略。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对于全球来讲主要是针对“一带一路”沿线的60多个国家40多亿人口,这60多个国家40多亿人口可以说包括了全球最贫困、封闭、落后的地区和人口,所以,“一带一路”战略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可能是一个超级扶贫战略。

——摘编自龙永图《“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新特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对外开放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事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加坡如何利用经济全球化使本国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实行“一带一路”战略的原因。结合材料一二三概括中国对外开放的宝贵经验。
2023-05-28更新 | 265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2023届高三5月选考模拟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伦敦长期以来被雾霾所笼罩,导致呼吸道疾病骤增。16世纪以来,木材市场的木炭价格几乎是煤炭的3倍,随着通货膨胀带来的经济压力,伦敦市民倾向于选择煤炭作为家庭燃料。1952年,面对伦敦烟雾事件,英国下令成立比佛委员会,负责调查成因。1956年,《清洁空气法》颁布,其中包括禁止排放黑烟,卫生部的努力和防治政策法规体系的建立对治污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比佛委员会《比佛报告》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大气污染问题同时凸显,尤其是京津冀环渤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2013年,京津冀环渤海地区大气污染尤为严重,所有城市PM2.5和PM10年均浓度全部超标。同年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2017年)》,按照该计划有关要求成立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2017年,环保部等相关部委及地方政府联合制定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明确治理主要任务为:以改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为核心,以减少重污染天气为重点,多措并举强化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全面降低区域污染排放负荷。

——摘编自环保部(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等

某学者认为,工业化的不同是中英两国环境治理不同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工业化不同的具体原因,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
9 . 边疆的有效治理是丝绸之路畅通古今的重要保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龟兹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业贸易重镇。唐朝统一西域后,将安西都护府的府治从西州移设龟兹。龟兹作为西域军政中心地位的确立,对其内外商业贸易的发展营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为保障双方的交易顺利进行,安西都护府专门设置有负责突厥马匹交易的“突厥院”……“岁调山东丁男为戍卒,缯名为军资,有屯田以资糗粮,牧使以娩羊马,大军万人,小军千人,烽戍逻卒,万里相继,以却于强敌。”

——摘编自张安福、卞亚男《安西都护府与唐代龟兹商贸的发展》 

材料二   从9世纪末到13世纪,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向东南沿海转移,以及阿拉伯世界的兴起,东西海上往来逐渐频繁起来;同时,中国西北地区各民族政权的分裂、对立,使丝路上的安全难以保障,这条陆上通道的重要性有所降低。由于蒙古的西征和对中亚、西亚广大地区的直接统治,东西驿路又畅通了,马可·波罗就是沿着陆路东来的,丝路又繁荣一时。明朝建立后,以郑和下西洋为标志的东西海上交通发达起来,虽然出嘉峪关去中亚的道路未断,但陆上丝路作为中西交通路线已远不如海路重要。

——摘编自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材料三   “一带一路”倡议既沿承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又是对现代民族国家边界的突破,将区域之间的有机联系转化成为主动的倡议与战略,使得边疆成为重要的节点与中心,推进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边疆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是应该看到,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会面临边疆自身的许多变化,但是无疑这也是中国边疆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朱金春《“一带一路”与中国边疆的重塑》


(1)根据材料一,以龟兹为例分析唐代丝绸之路畅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元时期西北边疆形势变化对丝绸之路的影响。结合所学,指出郑和下西洋在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地位。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一带一路”倡议“重塑”中国边疆的内涵。结合所学,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多边政党外交是指一国的执政党与他国政党或政党国际组织进行的国际交流、对话。下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多边政党外交议题的发展历程。

阶段概况
划分阵营,曲折发展
1949~1978年
1956年中共八大:来自56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出席了我国党代会,大会的核心议题是社会主义与国家建设
解放思想,转型发展
1978~2012年
1985年“维护世界和平座谈会”:中国与西方多国政党、专家学者就禁止军备赛,反对核武器,促进亚非拉发展等问题展开讨论交流
2004年亚洲政党国际会议:确立了“亚洲地区安全与多边合作”“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三大议题并进行讨论
创新模式,蓬勃发展
中共十八大以来
2013年起,中国共产党以“一带一路'+”模式,积极在沿线国家开展多边政党外交活动,“一带一路”与政治协商、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等有机结合

——摘编自刘静柳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多边政党外交的议题变化及其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多边政党外交议题的演变,并简析推动议题变化的原因。
2024-01-07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高联谊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