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5 道试题
1 . 社会治理

材料一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皆秦制也。”《后汉书·百官五》记载:“有秩,郡所署,掌一乡人;其乡小者,县置啬夫一人。皆主知民善恶,为役先后,知民贫富,为赋多少,平其差品。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游徼掌徼循,禁司奸盗。”乡下有里,里设里正或里魁,掌一里百家,又称里父老。里父老由具有资产的人户充任,里之下按什伍组织居民,“什主十家,伍主五家,以相检察。民有善事恶事,以告监官。”在乡、里之外设有亭,“亭有亭长,以禁盗贼”。

材料二   1978年以后,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开启了现代化建构的大门,政府职能开始由政治主导型向经济建设型转变。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通知,提出在1984年底以前各地都要大体上完成建立乡政府的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得到一定发展,但总体还处于“社会管控”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转轨带来了社会转型,社会流动人口增多。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将社会管理明确为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提出“要改进社会管理,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治理主体仍然是政府。

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实现由温饱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社会承受着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等多重压力的冲击与挑战,社会治理体制改革需要纵深推进。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现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体制的转变。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1)依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2)分析材料二,结合所学,阐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治理的变化。
2023-04-01更新 | 32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现代化的本质是一种文明新形态的生成,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为推动力,以效率化、世俗化、民主化、公平化为价值取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一方面,根植于中华文化,中国具有爱好和平、促进发展的历史传统;另一方面,中国近代遭遇西方工业化列强侵略,国家和人民深受其害,中国秉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理心态,不走帝国主义压迫他国的老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与和平发展原则,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稳定的政权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被写入党的十三大报告,让世界逐渐了解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威胁而是机遇。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党中央意识到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流,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正在不断增长,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具有相对良好的国际环境。

——摘编自丁志刚、熊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四重逻辑:基于中西方现代化的比较》

材料二   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是一条血淋淋的殖民、掠夺、强权之路,是强取豪夺、霸权横行之路,是集聚私有财产之路。从“西方自由主义鼻祖”洛克开始,资本阶级对财富的占有就上升为最基本的权利,其社会制度成为维护私有财产的工具,是仅仅服务于少数资本家自由、民主的现代化。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是物质至上、资本至上的现代化之途,造就了不可消除的贫富差距,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就是制造贫富矛盾并从中牟利的手段,是只为资本获得更多利益的现代化,在追逐利益的现代化进程中不惜发动战争、地区冲突,是一条弱肉强食的、少数人获得巨大利益的、少数人致富的现代化之路。

——摘编自景君学、李靖童《唯物史观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四重维度》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西方现代化的异同。
2023-03-30更新 | 342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反贫困探索】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农村为根据地,以农民为主力军,在农村创立和发展红军,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苛捐杂税和高利贷的一切剥削,帮助穷苦人翻身得解放,深入开展农业生产和农民互助合作,以群众运动方式开展劳动竞赛,促进生产发展,根据地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改善。抗战时期,党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开展大生产运动;发放农贷,兴修水利,推广科技,鼓励开垦荒地,鼓励个体农民开展劳动互助合作;保障晋冀鲁豫边区抗日人民的私有财产权,保障农民、小生产者的生存权利。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执行“普遍实行彻底平分”的土地政策,加强了农民群众在土地改革中的权利和地位,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

——摘编自白增博《从贫穷到富裕:中国共产党消除绝对贫困百年辉煌实践》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针对农村的受灾人口和特殊贫困群体,成立了内务部(民政部的前称)负责对农村“五保户”和贫困户的救济,通过为他们发放粮、棉、油等生活必需品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各级政府也积极制定有效措施开展群众救灾工作,并在1952年成立了救灾委员会专门负责管理国内的救灾工作。……到1985年,全国农村农户已全部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逐渐恢复,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大量农民因此解决了温饱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东西部之间的区域发展差距以及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党和国家开始探索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举措,设立了与扶贫相关的“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1980年),并展开“三西”农业建设支援(1982年),实施以工代赈的扶贫计划(1984年),以解决“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问题。

——摘编自樊友凯、钱坤《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反贫困历程及基本经验》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政策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政策的变化,并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反贫困政策演变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2年至2022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34位上升至第11位;全社会研发经费从1万亿元增加到3.09万亿元;基础研究投入从499亿元提高到1951亿元;研发人员从年均325万人提高到600万人;高新技术企业从3.9万家增长至40万家。在量子信息、脑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激光制造、区块链、5G等重点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聚焦种子和耕地两个关键问题,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创新为疾病防治、公共卫生、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更加精准而全面的支撑。科技创新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作用充分显现,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和百姓生活方方面面,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发展质量和持久动力,并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更加广阔的新愿景、带来更加美好的新期待。

     ——摘编自张春玲、梁佳惠《科技部:2022年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1)根据材料,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的突出特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创新对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
5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在平定巴蜀叛乱后,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开通了西南夷的道路。张骞出使大夏归来,上书汉武帝描述其在大夏国见蜀布、邛竹杖,还“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邛、莋之君自愿归顺汉朝后,“(司马)相如以耶中将往谕,皆如南夷,为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公元前109年汉朝赐滇王印,置益州郡。到(东汉)明帝时,南方古道得以全线贯通,中原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的不断传播促进了西南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朱舸、李广良《德润四海——董仲舒“大一统”思想与汉武帝“西南夷”经略》

材料二1938年8月,滇缅公路中国段全线通车。同年12月,满载6000吨苏联援助华武器弹药通过此路来到中国。这打破了日本的封锁.对国民政府获得外援、开展外贸、增强抗日实力和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谢本书《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在云南的四条“生命线”》

材料三中巴经济走廊是中方于2013年5月提出的。2015年4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巴基斯坦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加速发展。中巴经济走廊是具有针对性的“双赢”战略。经济走廊的建设贯通一方面可以扩大中巴两国的货物进出口和人员交往,促进巴基斯坦转口贸易发展;另一方面,能有效增加中国能源的进口路径——可以避开传统咽喉马六甲海峡和美方军舰频繁出入的热带海域,把中东石油直接运抵中国西南腹地,同时也能降低对正在建设中的中缅油气管道的依赖。

       ——摘编自邢广程《海陆两个丝路:通向世界的战略之梯》


(1)分别指出中国不同时期发展西部边疆的目的。
(2)简析中国不同时期注重西部边疆交通发展的共同作用。
2023-03-06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部分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2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早在新中国建立前夕,在共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中国农业的现代化目标,其主要内容是“集体化和机械化”的模式。20世纪60年代,我们逐步了解、研究了美国、日本以及法国、荷兰、比利时的西方国家农业发展的事实,同时知道中国的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水平有着巨大的差距。这个时期对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变为实行“四化”:机械化、化肥化、水利化、电气化。这是我们对农业现代化认识的第二阶段,中国开始重视和借鉴西方农业现代化好的经验。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现代化进入了新时期。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农业发展更多的是依靠制度创新、价格机制、非传统要素投入以及市场体系建设等,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2007年,中国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无论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业装备条件、农业管理手段,还是农业组织化程度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进展。

——黄道霞《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利条件。
2023-03-01更新 | 20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巴中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清廷在沿海建立了7支水师,在江南、福建、广东设立了水师提督,在旅顺口、大沽口、吴淞口、厦门、台湾等海防要地设水师营等。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1681年统治台湾的郑经病故后,郑氏集团发生内乱,荷兰殖民者企图卷土重来,康熙帝令水师提督施琅统领舰队进军台湾,取得了澎湖决战的胜利。此后不久,郑克塽降清,台湾复归统一。此外,清朝的东北水师于1658年的库尔干河战役和1685年的雅克萨战役中,都曾大败沙俄侵略军;广东水师于1808年在澳门击退英国殖民者军舰的进犯。

——摘编自张铁牛《中国古代海军史》

材料二   1865年,清政府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次年创办福州船政局,打算通过发展造船工业,创建近代海军。1867年,前江苏布政使丁日昌首先提出建立“北洋、中洋、南洋”三支轮船水师,无事出洋校巡,有事则一路为正兵,两路为奇兵,联合作战。中法战争后,清廷再次讨论海军发展事宜,决心“大治水师”,并调整其发展计划,拟先由北洋练成一军……在北洋海军优先发展成军的同时,南洋海军、广东海军和福建海军也有所发展或恢复。南洋海军虽然创设较早,但因清廷专注北洋而发展缓慢,军舰以国产为多,军官素质和军事训练较差……甲午海战重创了中国海军建设,海军衙门和北洋海军武职官衔均被裁撤。

——摘编自张一文《论中国近代海军发展与周边国际形势》

材料三   新中国诞生后,毛泽东多次强调“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的战略任务。特别是19532月,毛泽东先后为接受检阅、视察的5艘海军舰艇郑重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邓小平站在历史与时代的高度,明确指出:人民海军必须“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精干”“顶用”。江泽民在视察海军部队时指出:“我们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增强全民族的海洋观念。”“保卫国家海洋权益”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分别写进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报告中。

——摘编自刘杰等《新中国60年人民海军发展战略的演进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海军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约近代中国海军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现代海军建设的新发展。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我国海军建设的启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9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中就指出:“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也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应加强现代化的陆军,并建设空军和海军。”1959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中若干问题的指示》中提出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并指出我们在开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对国防建设给予重视。至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人民解放军已基本建成诸军兵种合成的现代化、正规化的强大军队,是当时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上第三支强大军队。

——摘编自齐德学、丁伟《20世纪50年代人民解放军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浅探》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至21世纪初,我军在建设指导思想上实行过三次战略性的转变。第一次转变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朝鲜战争结束后,我军迅速完成了从战时体制到平时体制的转变,正式确立了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军队建设指导方针。第二次转变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国家安全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增加,我党、我军对战争与和平形势的判断发生重大变化。毛泽东明确提出:必须立足于战争,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前,全国、全军基本处于一种临战状态。第三次转变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个判断成为党和国家实行工作重点转移的重要依据。同年,军委扩大会议作出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转变的重大决策,把军队建设从临战状态转到了以现代化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来。江泽民于1993年确定了新时期的战略方针,1995年提出军队建设要实行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两个根本转变”,这是第三次战略转变的继续和深化。

——摘编自赵一平《试论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人民解放军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新中国成立至21世纪初我国建军思想出现的三,次战略性转变的国际背景,并总结这一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史经验。
9 . 对外援助是一种独特的外交方式,是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1950年到1976年, 中国正式与受援国签订协议的援助款额为619亿人民币。约80%的金额都用来援助越南、阿尔巴尼亚、朝鲜、罗马尼亚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对外援助在内容上主要由成套项目、一般物资援助、军事援助和现汇援助这四部分构成。新中国领导人将对外援助视为贯彻革命外交路线的手段。因此中国对外提供的援助不仅数额大、力度大,而且让渡性也很高。以贷款利息为例,1964年中国政府将全部贷款改为无息。

——摘编自蒋华杰《冷战时期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研究(1968-1918)

材料二   198011 国务院指出对外援助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经调整援外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被严格控制在国家财力允许的范围内。1995年起,中国以优惠贷款作为新型援外方式,主要投向受援国的经济基础设施领域。在促进受援国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21世纪以来,对外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援外志愿者等也逐渐成为中国对外援助的重要方式。援助领域已从经济基础设施领域扩展到社会基础设施、能源资源开发、工业、 农业等多个不同领域,受援国分布更加广泛。

——摘编自刘方平《改革开放以来外国对外援助研究》


(1)据材料分别概括两个时期中国对外援助的特征。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调整对外援助政策的主要原因,并简析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561年,舌希腊哲学家卓罗斯为当时的奥运会起草了一份竞赛章程,规定:竞技者必须是希腊人,女子不能参加和参观比赛,违者处死等。古希腊奥运会开幕式第一天举行献给宙斯的祭礼,运动员和裁判员在宙斯像前举行宣誓仪式。最初竞赛项目只有场地跑,后来逐渐增加了摔跤、五项全能、拳击、赛马、角斗、战车赛等,最多时达23项。

——摘编自许海山《古希腊简史》

材料二   189646日,第一届现代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雅典开幕,来自澳大利亚、保加利亚、大不列颠、希腊等13个国家的使者出现在体育场的跑道上。比赛项目有古典式摔跤、自行车、田径、游泳、射击、网球、举重和击剑。30岁的希腊妇女斯塔马塔找到组委会,坚决要求参加马拉松比赛,因为选拔参加者的期限已过,组委会无法将她列入比赛名单,但允许她与另一位报名参加马拉松赛的美国妇女一起竞技,后来那名美国妇女缺席,斯塔马塔一个人跑完全程。

——摘编自瓦·利·施泰因巴赫《奥运会通文》

材料三   1984728日,第23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开幕,来自140个国家和地区的6802名运动员参加了本届奥运会。首次参加奥运会的有孟加拉国、巴标、格林纳达、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所罗门群岛、赤道几内亚等国代表。未参加本局奥运会的有苏联、民主德国、保加利亚、波兰、匈牙利、古巴、捷克斯洛伐克、蒙古、越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等国代表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运动员第一次出现在奥运会赛场上,许海峰在50米小口径步枪射击移动靶中获胜,产生洛杉矶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也是中国奥林匹克运动员夺得的第一枚奥运会金牌。

——摘编自瓦·利·施泰因巴赫《奥运会通文》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希腊奥运会相比,第一届现代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突出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参加洛杉矶奥运会的背景及意义。
2023-02-09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平许济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