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九世纪末,清政府派驻国外的个别外交人员以及西方传教士等开始向中国零星传摇社会主义思想。1901年后,赴日留学生转译日本关于社会主义的专著。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表达了对社会主义的赞赏,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五四运动后,增加了法国、俄国等传入途径,大量报刊开始摘登社会主义著作介绍马克思主义,各地陆续成立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李大钊、陈独秀、李达等人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准确、全面的阐述,马克思研究丛书以及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单行本陆续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被全面引进和翻译。

——摘编自李奕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当代启示》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在非洲的传播历程

阶段

内容

阶段一

20世纪20、30年代,与非洲的反帝反殖斗争相交融,马克思主义在北非、南非等地传播。

阶段二

20世纪60年代,在32个获得独立的非洲国家中,有14个国家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被视为一种最实用的意识形态,融合了马克思主义、非洲传统价值观等多种元素。

阶段三

20世纪70年代,非洲大陆涌现出一批宣称信奉科学社会主义的国家。

阶段四

20世纪80年代,非洲经历了独立以来最为广泛而深重的经济危机,非洲社会主义国家也遭遇诸多危机。90年代以来,随着美苏冷战落下帷幕,一些奉行社会主义的非洲国家改旗易帜,倒向资本主义。

阶段五

近年来随着中、非交往的全面深入,中国为广大非洲国家展示了全新的发展道路与治理范式,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在非洲的复归正在悄然出现。

——据李新烽、李玉洁《马克思主义在非洲的传播与影响》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影响马克思主义在非洲传播的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主义在中、非的传播历程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启示。
2024-05-12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5月市统考三诊一模考试文综试卷-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认为:“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官职之类,都要理会。虽木能洞究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他经常整理经典,并且将理论内容实践在教育工作中,形成了众多科学思想。朱熹重视对学生的科学教育,他提出:“立学校以教其民,而其为教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礼、乐、射、御、书、数之际,使之敬恭。”朱熹强调在进行自然知识学习时,不仅要集中在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升华到人的社会以及道德层面上。他还认为为学需要先穷理,而要穷理则必先读书,这是因为“天理”的精髓和底蕴均蕴藏在圣贤书中。

——摘编自李宏爽《朱熹科学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人才培养的启示》

材料二   康有为在中国最早使用科学一词, 梁启超也曾在《格致学沿革考咯》一文中写道:“培根常日格致之学,必当以实验为基础;又曰,一切科学,皆以数学为其根。”首倡近代科学教育的严复提出“凡西士有言,凡学之事,不仅求知未知,求能不能已也。”他要人应用科学方法于事事物物,实在为科学教育之极致。改良主义者们希望用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来代替《四书》《五经》等旧知识,他们还主张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仿照西方模式在中国建立具有现代形式的学校系统。与此同时,他们还主张改革科举、学以致用,并希望把“西学”列入考试的内容。

——摘编自牛楠《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科学教育思想研究(1901-1937)》

材料三   邓小平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至今仍然是我们党的人才战略和科技战略的指导方针。在邓小平科教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科技成果形成了规模化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

——摘编自王建锋《浅析邓小平科学教育思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朱熹、维新派科学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其背景。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科学教育思想的创新之处,并谈谈你对科学教育的认识。
2024-04-20更新 | 148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礼记·月令》记载:“季春之月,遇荒政,布德行惠,赐贫穷,赈乏绝。”在汉代,地方官吏要向朝廷上“籍簿”,官府通过这项工作摸清年老者的相关情况,作为救济扶助的依据。北魏孝文帝下诏“满六十而有废痼之疾,皆于别坊遣医救护,豫请药物以疗之”。唐代,里正根据“手实”进行核查,经核查后由官员按照各户资产的多少、丁口的强弱将其划分为9等,执行不同的税收标准,由于年老、伤病等会受到照顾,为防止有人弄虚作假,相关官员还要特别检阅人丁形貌,称为“团貌”。宋代,范仲淹父子开办的“范氏义庄”,设有义宅供贫困族人借住,并给予口粮;宋英宗在京城汴梁的东西南北各设置一所四福院。

——摘编自陈忠海《古代的“扶贫”》

材料二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之后,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扶贫工作。明确指出: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贫困问题复杂多样,只有贯彻精准扶贫方略,才能确保扶贫举措对症下药,取得实效。在党精准扶贫方略引领下,从开展建档立卡、选派驻村干部,到推进分类施策、建立贫困退出机制;从因地制宜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到严格落实“六个精准”明确要求。全国各地找准穷根,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2017年,湖南安化,黑茶产业摆脱粗放生产模式,走出一条茶旅融合发展之路;河北阜平,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落地落实,1万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走出深山,迎来新生活。……2018年,“精准扶贫”等理念被写入第七十三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消除农村贫困问题的决议。

——摘录自《人民日报》(2021022607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救济方式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当代扶贫与中国古代救济相比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其意义。
2021-11-20更新 | 172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1年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实践围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斗争而展开。针对党内对马克思主义还知之不多、理解不透、把握不深的情况,毛泽东指出:“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此种表述并非戏谑之言,而是从深刻的历史教训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到1945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摘编自齐卫平、樊士博《前提、过程和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回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具体史实说明1921~1945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的重大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各种矛盾、问题层出不穷,毛泽东坚持把民生问题看作一个整体,大力发展经济奠定物质基础外,统筹教育、就业和医疗卫生等各个方面,采取的各项措施都能体现出整体性的特点。毛泽东的民生思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基础上,坚持人民利益最高,展开了彻底的土地革命,保障了人民群众吃饭、读书、看病等基本民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是对传统民本思想和孙中山民生思想的超越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在继承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毛泽东民生思想。

——摘编自齐蕾《毛泽东民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材料二   改革开放时期,在各种主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邓小平顺理成章地形成了自己的民生思想。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只有在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下,我们才能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更多的物质产品。”邓小平还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他要求,沿海地区要依靠有利条件率先发展起来,同时带动内地的发展,这个时期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等发展到了一定的时候,沿海地区要帮助内地发展起来,这个时期沿海要顾全这个大局。邓小平认为,国权和国格比人权和人格更为重要,因为如果没有国权和国格,何谈人权和人格。因此,国权和国格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保障。

——摘编自黄喜生《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民生思想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民生思想的特点及其理论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意义。
2023-01-13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年英国颁布了新的《济贫法》,其主题和基调是通过惩治"懒惰"贫民根治贫穷问题。这一时期的济贫院主要以惩治穷人为主,各方面限制十分苛刻,济贫官员甚至认为这有助于穷人的道德完善并使懒汉勤奋起来。济贫院内供给的食物粗糙,劳动极其繁重而且毫无意义,居住条件也很恶劣。在济贫院内,人们必须穿统一的制服,按时作息。院内贫民失去政治自由,选举权被剥夺。这样做带有明显的人格侮辱与政治性惩罚,其目的是希望全体社会成员都依靠自助摆脱社会问题的困扰。英国主流社会没有认识到工业化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资本家的贪婪是造成工人阶级贫困的根源,反而把贫困归咎于穷人自身道德的原因,归咎于穷人的"懒惰",这种观念影响了政府的决策。

——摘编自郭家宏《工业革命与英国贫困观念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30年代英国济贫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思想有三个基本内涵∶第一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共同富裕的关键基础。即没有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社会财富就无法生成,共同富裕就缺少财富基础。第二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即共同富裕是共同的、全民共享的富裕,而不是少数人、局部的富裕,只有破解剥削和两极分化问题才有可能实现共同富裕。第三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共同富裕的基本目标。即共同富裕不只是物质财富上的共同富裕,还包括精神财富上的共同富裕,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

——摘编自吕小亮、李正图《中国共产党推进全民共同富裕思想演进研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基本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利条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