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古早期的动乱在毁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严重破坏文化。这时的教育和文化知识为人数不多的教士所垄断。教会学校教授的内容是源自古典文化的“七艺”,但教会并不热衰于在学理上和精神上理解古典文化,学术活动集中在为读通《圣经》而进行的烦琐考证上。当时的哲学和神学是二位一体,完全脱离实际经验,被称为“经院哲学”,许多哲学家沉迷在炼金术和星象学之中。建筑方面盛行哥特式教堂建筑物,高耸入云的教堂尖塔和透过彩色玻璃从高处射进教堂内部的阳光象征着教徒期望接近上帝并最终进入天堂的愿望。

———摘编自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上》

材料二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黑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褚冉冉(儒学的西传:历史和现状》等

西学东渐不仅直接影响着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近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填补了许多中国文化中原来没有的元素。自然科学中的声、光、电、医学等科学技术随着西学东渐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当中,并且通过具有先进思想的国人的学习与研究,中国本地的近代科学也开始形成并且逐步发展。不仅如此,关于近代科学的分类也渐次趋向专门化,形成比较系统的领域。近代的中国随着西学东渐发生着改变,新式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领域,新领域的开拓和新科学的建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的结构。

——摘编自王含含《“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早期欧洲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东西方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2022-05-28更新 | 281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东西方的“理想人格”

古代中国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淮南子》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
古代希腊城邦
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
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柏拉图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材料二   近代·东西方“人的觉醒”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主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思想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在中国启蒙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摘编自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中国“理想人格”的主要内涵。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西方“人的觉醒”的不同内涵。并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西启蒙特点不同的原因。
2021-11-16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的神和人都具有自由奔放、独立不羁、狂欢取乐、享受人生的个体本位意识,而在国难面前又表现出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精神。威力无穷的命运给古希腊人带来了困惑与恐惧,也培养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精神。此外,他们在与命运抗争中激发出了蓬勃的生命活カ。古希腊文学正是在描写人对现世价值的追寻、人与命运的矛盾和抗争中展示了人性的活泼与美丽,表现了人类童年时期的自由、乐观与浪漫。

——摘编自《浅析古希腊人文精神》

材料二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中对平等的要求只是局限于市民(即资产阶级)范围之内。先进的启蒙学者则主张把平等扩大到一切人,要求从政治平等上升到财产平等。随着近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功,人们普遍认为一切问题的真正解决只能依靠科学进步,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在给人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使人类陷入一场人文危机。面对这种危机,现当代思想先锋们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反思。

——摘编自陈娜《西方人文精神的历史流变及其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

材料三   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教会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须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霍布斯认为人生而是自私自利且充满恶意的,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カ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

——摘编自《西方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方人文精神流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流变带来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启蒙思想家对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的促进作用。
2021-04-19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皖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近3000年的法老时代,古埃及人始终保持着其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以象形文字为例,古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就创造了文字,到公元前3100年左右就已形成了完整的象形文字体系,象形文字对保持古代埃及文化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古埃及人相信死亡只是来世的一种准备,最为重要的在于要把死者在来世所用的东西准备好,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古埃及人一直盛行着对死者实行厚葬之风。在古埃及人的浮雕和绘画作品中,人像造型必须遵照严格的侧头正胸式的基本法则,即表现人站立、行走时,头和面孔必须以侧面形式表现,双肩和胸部以正面表现,而脚又是侧面的。

——摘编自令狐若明《古埃及文明的传统特点》

材料二   在“埃及学”出现以前,人们对埃及了解甚少,甚至到了启蒙运动时期,人们脑海里都仅把埃及和金字塔联系在一起。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带去了兵将和一部分学者及技术人员,想对埃及的地理历史有较深刻的了解。这些学者先是发现了卢克索宫殿,然后发现了凯尔奈克的神庙。由于大多数人读不懂古埃及人的碑文,因此工作毫无进展。直到1822年,商博良发现一块方尖碑,碑上有埃及文和希腊文对译的文字。他是精通希腊文的,通过希腊文,他了解这是记叙托勒密及克娄巴特拉的爱情故事。从一再出现的文字及其特殊位置,他找出了11个埃及字母——他用这几个字母去读拿破仑部队拖倒在尼罗河口的罗塞塔(Rosetta)石碑,他竟毫无困难地读通了。就这样一块又一块碑文地读下去,20余年工夫,他居然读通了所有发现的埃及碑文,而且还找出了古埃及的其余字母。于是,研究埃及之门就此被打开了。

——摘编自菲利普·李·拉尔夫、爱德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埃及文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埃及学出现的历史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埃及学出现的历史意义。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战国和古希腊面临相似的历史境地,它们都陷入了内部极度战乱:战乱中都出现了统一运动……大批知识分子为统一运动上下奔走,提出了大量哲学、政治、道德命题。而统一运动的结果不同。希腊形成了亚历山大帝国,仅七年即分裂,其后三大继承者王国内斗100年,被罗马逐一兼并。战国形成了大一统秦王朝,虽14年后崩溃,但很快就再次兴起了大一统汉王朝。秦汉制度被历代王朝所继承,整整组给200余年,相似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结果?这是因为不同的文明根性,中华文明的核心要义是——秩序优先,希腊文明的核心要义则是自由优先",两种文明根性塑造了两种不同的道路。

西方不断走向分。从地域上分,从民族上分,从语言上分,其间也有统一的努力,如罗马的努力,基督教的努力。但分的趋势占据主流,最终归结到了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中国则不断走向合。从地域上合,从民族上合,从语言上合。百家争鸣中,诸子百家虽然哲学体系差异极大,但有一条共同的底线,即建立统一秩序”。其间也有分离的时期,但合的趋势占主流,造就了中华文明的集体主义根性。

材料二先秦时期,华夏人和异族之间没有绝对界限,它以是否尊重和认同中国的仁义道德与中国文化来作为华夷之辩的标准,不以种族、民族为基础,具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为后世多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

古希腊城邦始终存在希腊人和蛮族的界限。希腊城邦有投票权的公民必须是世代诞生于本地的同族。外邦人无法获得政治权力,更别说成为领袖…….这正是希腊帝国的精髓——内部是民主,外部是殖民;上面是公民,下面是奴隶。这种双重标准的希腊式帝国,是日后欧洲帝国的精神原型与政治模板。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潘岳《战国与希腊:中西文明根性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秩序优先”和希腊文明"自由优先"这两种不同核心要义各自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先秦时期“华夷之辨”的内涵及特点。并指出古希腊民族国家思想产生的消极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域都护定远侯班超遣掾甘英使大秦、条支,穷西海,皆前世所不至,莫不备其风土,传其珍怪焉。及安息西界,临大海,欲度,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乃止。

——摘自《资治通鉴》第48卷

材料二 (大秦)“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牛、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

——摘自《后汉书·西域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马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汉朝与西亚(安息)、欧洲(大秦)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主要条件。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世界各国文化大多不乏人文精神,近代西方,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彰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关注人的生命和尊严,强调社会中个人道德自律。对政权的迎合也表现出强烈的实践性。同时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去追求和谐社会的建立。不过也有学者指出,“儒学的人文精神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主义烙印,大大损害了儒学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中西方法治进程中人文基础的差异》

材料二:当民主制度在希腊各邦相继建立后,古希腊公民的个人作用和价值得到完美体现,使人性得到高度尊重,自由成为了古希腊人的追求,这也导致人文主义在古希腊文明中有了生长的土壤。古希腊人可以自由地进行思考,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自由地进行创作。于是,“世界上第一次有了思想自由”。

——摘编自《由古代希腊文化探其人文精神》

材料三: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在其主要政治著作《社会契约论》(1762年)一书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希腊“人文精神”的成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新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