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5 道试题
1 . 巴尔干半岛曾是西方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近代以来成为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的热点地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卫城是祭祀雅典守护神雅典娜的神圣地,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帕特农神庙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其规格和材质使其成为一座突显了雅典人财富、权力、品位与虔诚的历史遗迹。1975年,希腊政府启动了系统的雅典卫城修缮工程,建立了由跨学科顶尖专家组成的“雅典卫城保护委员会”,并提出“雅典卫城修缮计划”加以统筹。

——邱德华《建筑艺术赏析》

材料二:巴尔干民族为实现各自的伟大梦想坚持不懈的斗争,为巴尔干此后三十年的混乱局势埋下了隐患,尤其是俄国和欧洲为了各自的利益,分别站在巴尔干冲突国家的各自一边,使得局势更加复杂。19世纪,欧洲列强包括俄国、奥匈帝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纷纷觊觎奥斯曼帝国的“遗产”。

——师敏《巴尔干问题及其根源》

材料三:二战后,在的里雅斯特领土归属和建立巴尔干—多瑙河联邦问题上,苏南双方的矛盾逐渐公开。1948年6月,在南共未与会的情况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根据苏共的意图,通过了谴责南共的决议,无辜将它开除出情报局。6月29日,南共发表声明,对此反驳。苏南冲突后,南斯拉夫于20世纪50年代逐步创立以自治制度为核心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为应对严峻的国际处境,南斯拉夫采取“守中道”的外交政策,从而“使南斯拉夫在世界事务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使铁托作为国际政治家而享有一种独特的威望”。苏南冲突的发生打破了斯大林的神话传说,是东方阵营的第一次分化。

——张海霞《苏南关系研究(1918-1953)》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保护和修缮雅典卫城应遵守的思想,并阐述帕特农神庙成为雅典卫城主体建筑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指出巴尔干问题产生的根源。结合所学,试举一例说明巴尔干问题对国际形势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苏联和南斯拉夫冲突的时代背景,分析苏联和南斯拉夫冲突的历史影响。
2024-04-07更新 | 43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天略外国语学校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在思想道德与社会经济的双重背景下,一方面妇女所受到的思想约束相对较弱,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要求妇女必须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劳动中来,这使她们具有完整的社会性成人身份。由此带来的社会现实便是秦汉时期的妇女得以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到当时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劳动中。所以秦汉时期的妇女不仅拥有较高程度的参政权、受教育权,在财产的继承和支配、婚姻的自主等其他方面也同样享有较多的权利,而这些正是她们和封建社会后期女性相比拥有较为优越地位的具体表现。

——摘编自岳岭《秦汉妇女权益和地位研究》

材料二   罗马实行的是嫁妆婚姻,它对于妇女而言不仅仅是获取陪嫁物,更重要的是通过嫁妆参与了社会财产的分配,嫁妆是古罗马妇女参与社会财产分配的一种形式。遗产继承制度给予了妇女更多的财产占有权和财产的处置权,它是罗马妇女参与社会财产分配的另一种形式。妇女在现实生活中冲破法律限制享有着更多的权利:有的妇女在家庭中占据主要地位,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承担者,有的妇女可以买卖土地,参与动产和不动产的经营。

——摘编自何越《古罗马妇女经济地位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妇女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主要表现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简要评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罗马妇女经济地位提高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西方妇女地位提高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官职完全由贵族垄断。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废除世卿世禄制度。虽然各国要职大多仍由宗室、同姓或大族担任,但是官吏都不再授给采邑,而是领取实物俸禄。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岁举孝廉的察举常科亦初步建立。同年,武帝还诏举贤良、文学,并亲加策试。汉武帝还在京师建立了太学,置博士弟子五十人,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东汉中后期,随着豪强大族经济力量的发展,察举和辟召都为豪强大族所垄断。

——摘编自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材料二       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院是最高的权力机构,由前任国家长官及其他大奴隶主代表组成,掌握统治权。拥有批准、认可法律,批准当选的最高官吏,管理财政、外交、军事,以及实施重大宗教措施等实权。屋大维执掌政权后,他保留了共和制的各种政治机构:公民大会、元老院和共和时期的官制,但这些官员的权力都被他逐渐架空。从公元前28年到公元前11年,屋大维三次改组元老院,缩减名额,限定财产资格,从中清除了不合格者,安插了大量亲信。帝国内各种官职和人员也都唯元首之命是从。

——摘编自曾兮筠《罗马帝国的衰亡与官僚主义》

材料三       西洋某史家曾把中国两汉时代的历史,与罗马比较,他说:凡罗马衰亡的原因,中国都有的。却有一件事,唯中国所有,罗马所无,那便是(官员的)选举制度。观此,便知选举制度关系之重大了。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选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春秋到东汉选官制度的变化,说明察举制在两汉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元老院在罗马共和国时代和帝国时代不同的地位,并分析其地位变化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观点的认识。
2023-10-23更新 | 167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息县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三篇关于人的法律关于人的法律的主要区分如下:一切人不是自由人就是奴隶。一切奴隶的地位没有任何差别;至于自由人则有许多差别,他们或是生来自由的,或是被释放而获得自由的。

第四篇生来自由人生来自由人是从出生时候起就是自由的,无论他是由两个生来自由人结婚而生的,或是由两个被释自由人结婚而生的,或是由一个生来自由人与一个被释自由人结婚而生的。

第五篇被释自由人被释自由人是从合法奴隶地位中释放出来的人。释放就是“给予自由”,因为奴隶是掌握在他人“手中”并处于其权力下的,释放乃是在这种权力之下解放出来。

——摘编自<罗马>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法学阶梯》

材料二   《十二铜表法》的原文早已丢失,但从后来罗马法学家的著作中可以看出,这一法律的内容相当广泛,公法与私法、刑法与民法、实体法与程序法、同态复仇与罚金、氏族继承与遗嘱等等相互交错。它不仅规定了公民的权力和义务,而且还规定了极为严酷的债务奴役制。虽然《十二铜表法》的某些规定反映了平民的要求,但其主要目的在于严格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及其统治秩序,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私有财产权和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法区分自由人和奴隶的标准及根本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材料三一些人相信战争的可能性在逐渐减少,我认为这就不是空想。显然,电报、铁路、电话、热衷于科学研究、代表大会、博览会对和平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超过了所有的条约与外交协议。……向国外送出划桨选手、赛跑选手和击剑选手吧,这将是未来的自由交往,一旦这样的自由交往成为古老欧洲的风尚,和平事业将获得崭新而有力的支持。综上所述……我会坚持不懈地追求,实现一个以现代生活条件为基础、伟大而有益的事业:复兴奥林匹克运动。

——【法】顾拜旦《奥林匹克宣言》,1892年

“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试图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理由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他的观点。
2023-01-24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第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是古罗马奴隶制度的极盛时期,经济发达,技术空前进步……古罗马统一了地中海沿岸最先进、富饶的地区,接收了古希腊时期传承下来的优秀建筑以及能工巧匠……以罗马城为中心,各种大型公共建筑在古罗马遍地开花结果。

——邱枫《外国建筑史导读》

材料二   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使基督新教与天主教的教堂建筑分道扬镳,各自发展,其中新教教堂建筑以“廉”“俭”明快为特点……而天主教则以“巴洛克式”教堂建筑来对抗,一度形成豪华、重彩、夸张、离奇的浪漫气派。

——卓新平《反思与会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罗马建筑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教建筑追求廉俭特点的实质,并分析宗教改革的意义。
2023-01-19更新 | 97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以儒家为国家意识形态,核心是大一统。从哲学上说,是天人感应;从政治上说,是中央集权;从制度上说,是文官治国;从伦理上说,是三纲五常。中国的“奉天承运”和西方的“君权神授”不同。罗马的“皇帝神格化”是为了论证其统治的神圣性,但“神意”与“民意”无关。中国的天意要通过民心来体现。“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因为强调“权力”的最终来源是“责任”。有多大权就要尽多大责,不尽责就会失去权力的合法性。这一套意识形态也不断塑造着共同的身份认同和集体意识。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拥有对“天下”的强烈责任感,对“大一统”秩序的强烈认同,士农工商莫不如此。汉朝有完整的基层政权并深入基层的文教事业。郡守设学,县官设校,配备经师,教授春秋,用儒家文化慢慢将不同地区的基层人民整合起来,聚合成一个大文化共同体。即便中央政权崩塌,基层的人民还能看懂同样的文字,遵循同样的法度,理解同样的文化。唯有这样的人民基础,大一统王朝才能多次浴火重生。

材料二   罗马帝国注重建立稳固的国家意识形态和“罗马民族认同”。例如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后,号召以罗马的传统美德,即对家庭、国家和本土神灵的忠诚与责任来凝聚人心。维吉尔创作史诗《埃涅阿斯纪》,构建“罗马民族”认同;李维写《罗马自建城以来史》,批判分裂的派系主义;贺拉斯作《讽喻诗》,号召社会回归对家国的责任感。然而,罗马治国思路是只管上层,不管基层。只有行省的贵族和官僚才说拉丁语,基层群众基本不会说,更谈不上融合相通。高卢和西班牙并入罗马300年后,农民还在说自己的凯尔特语。罗马苦心建构的“民族认同”,由于拉丁语仅停留在贵族圈里而从未抵达基层人民心里,因此一旦上层崩盘,基层人民就各自发展,把罗马抛到九霄云外。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潘岳《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比较》序言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与古代罗马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与古代罗马国家治理的意义。
8 . 马匹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匹最早可能的驯化迹象是在住宅区域内似乎存在一组带有大量动物粪便的后霉菌,学者们将其解释为代表一个马圈。早在公元前3600年,在哈萨克斯坦的克拉斯尼亚尔就发现了该证据。马可能是为了食物和牛奶而饲养的,而不是骑马或承重。公认的骑马考古证据包括马牙上的磨损——在公元前3500-3000年左右,在现代哈萨克斯坦的博泰和乌拉尔山脉以东的草原上发现了这种磨损。在考古组合中,只在少数牙齿上发现了磨损,这可能表明有几匹马被骑着狩猎和收集野马作为食物和马奶消费。最后,使用马作为驮畜的最早直接证据——以马拉战车图画的形式——来自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在2009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艾伦·K·奥特拉姆(AlanK.Outram)及其同事研究了支持博泰文化遗址驯化马的三方面证据:胫骨、马奶消耗和马齿磨损。这些数据支持马在公元前3500-3000年之间在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境内驯化。2012年的一项研究(Warmuth及其同事)结合了考古学、线粒体DNAY染色体DNA,支持马的驯化发生在欧亚草原西部。

——根据网络资料综合整理

材料二   在“一战”开始的时候,欧洲军队对骑兵有着很高的期望。然而,随着参战双方的火力大大提高,军事家们发现,新式堑壕战所造成的致命地形几乎使骑兵在西线毫无作为。但是,在汽车、拖拉机和卡车相对少见的时代,补给、新型重武器的拖送、军队的运输仍然需要依赖大规模马力。因此,英军和法军从殖民地和盟友中大量进口马匹。成千上万的动物跨过大洋,加入战争,据统计大约有800万匹马在“一战”这4年中被杀。

——摘自美国《大西洋月刊》2014518日《一战中的动物们》


(1)材料一关于马匹驯化的研究使用了哪些方法?结合所学回答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比较早(公元前2千纪)使用马拉战车的古文明有哪些?高度概括马背上的迁徙、战争和商贸对古代世界造成哪些影响?
(2)材料二提到的一战中西线最重要的地面战役有哪些?根据所学回答一战对亚非殖民地造成了什么影响。
2022-12-26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二中、温州中学、金华一中、绍兴一中四校2023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曾经的罗马共和国政治领袖波利比乌斯认为:“王政、贵族政体、民主政体都是倾向于代表共同体的一部分利益。”但是,罗马人不执着于政体,他们通过执政官制度、元老院制度和市民大会(公民大会)有效地利用王政、贵族政体、民主政体的优势。这一举措凝聚了松散分布的城邦势力,进一步消解了国内的对立关系,从而建立了统一的体制。在此基础上,罗马与其他区域、城邦(自治市)联盟,形成了罗马联盟,使得能代表共同体利益的政治体系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从而将更多利益单元纳入进来。

——摘编自郑皓文《基于公共政策下的罗马政治改革透视—社会政策的隐藏力量》

材料二   共和并非天然所成的。比如在美国的成长历史中,独立战争的确是其非常关键的转折点,但一场战争未必就为共和国这种新的政治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同一切初生的制度和组织一样,创始一代的性格和做法都会渗透到这种组织制度之中,进而变成制度的惯性和基因。美国也是如此,独立战争的那一代人基本奠定了美国的政治传统,即便到今天,杰斐逊主义、汉密尔顿主义依然存在于美国的政治辩论之中。共和主义也是精英政治,而独立战争那一代的人就是奠定美国政治制度的精英群体,如埃利斯所言,“政治制度的形态和特征是由少数政治领袖所决定的,他们相互熟识、相互合作又相互冲突,这种合作与冲突在个人性格和理念层面上,塑造了宪法中的制衡原则”。

——摘编自孙兴杰《独立战争一代如何奠定美国根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罗马共和政体的优越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能够确立共和政体的原因。
2022-12-22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名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1-22高三·全国·课时练习
10 . 各国只有加强交流与合作,才能达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与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园2世纪的演说家阿利斯提德对罗马城作为商品汇聚地的描绘是:地中海周边是遥远而宽广的大陆,他们将无尽的商品流向你处。每一块陆地,每一片海洋,无论有何出产,都会在各个季节给你送来…这里看不到的东西,肯定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摘译自阿利斯提德的演说《致罗马》英文版

材料二   19421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宣言,宣告:各签字国政府保证使用全部的军事和经济资源,反对同它们处于战争状态的德、意、日三国及其仆从国;每个国家的政府保证互相合作,不与敌人单独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

——摘编自徐天新等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三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与经济全球化并行不悖、相互促进的经济区域化,在世界范围内也迅速发展和蔓延。在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的内部,商品、劳务、技术、信息及资本可以自由流动,在内部形成统一的大市场。经济区域化推动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而且进一步推动了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形成以各个区域经济组织为主体的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摘编自萧国亮等《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罗马城和古罗马在当时的世界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在华盛顿签署了宣言”的名称。该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请指出该同盟的性质、目标及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所产生的“利弊”。结合材料二、三,简要说明如何“达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与稳定”。
2022-12-20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预测卷(四)(11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