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文明的交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2022·北京海淀·三模
1 . 认知·观念

材料一   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但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

材料二   1874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观测台,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法租界内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为外国船只服务。这一时间标准被称为“海岸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使用的是东经120°的时刻。此后“海岸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域。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为标准时。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上海、天津、南京、北平等地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与此同时,汽笛、午炮或寺庙的钟声等报时方式仍在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东八区区时定为北京时间。

材料三   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1)概括材料一中各文明对世界认知的共同之处。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解读从“海岸时”到北京时间在近现代中国的变化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简述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的情况。
2022-05-30更新 | 593次组卷 | 5卷引用:历史-2022年秋季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01(广东专用)-新高考地区专用-2022年秋季高三历史开学摸底考试卷(多卷区)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本土文明的生长,加上包括印欧人在内的民族大迁徙的外来刺激,促进了欧亚大陆古代文明的发展与变革……最早的东西方文明互动,部分发轫于印欧人特别是吐火罗人的民族大迁徙。印欧人拖家带口,坐着当时最先进的兵车(战车)兵分数路,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分批完成迁徙。到公元前500年,从印度河流域到不列颠岛,整个西欧亚大陆都被带入青铜与铁器时代。

——摘编自张国刚《人类的童年与文明的边疆》

材料二   距今4000年前后,西亚传来的小麦在黄河流域日渐推广,粟、黍、小麦等逐渐成为中原腹地的主要粮食……农业和水源为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基本保障,进而也为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是一万年黄河文化史和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逐渐形成的基本认识。夏商周以来,黄河流域形成了稳定的以农为本的社会,塑造了人民坚韧耐劳的气质,涵养了人民安土重迁的心态,造就了人民爱好和平的观念。

——摘编自侯卫东《黄河文化:成就中华文明赓续不辍》


有学者认为,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国的发展使农村居民安土重迁,而战争、掠夺和占领使印欧民族治下的欧洲社会具有强大的进取心和积极性。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印欧人和中国人对文化交往的不同态度,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有观点均可,并阐述理由)
2023-12-23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名校2024届高三12月联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整体历史观念看,汉唐中国与希腊罗马世界的交流,主要是通过三条道路:北方草原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在汉唐时代,这三条道路上的交流媒介,主要分三类:使节、商旅、宗教人士。以这三种媒介进行的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虽然未从根本上改变彼此的历史进程,但在当时的文化发展中是有很大影响的。

       ——摘编自张绪山《整体历史视野中的中国与希腊、罗马世界汉唐时期文化交流的几个典例》

材料二     政体分为三种: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共和政体以品德为原则,君主政体以荣誉为原则,专制政体则以恐怖为原则。中国的政体是一个混合政体,因其君主的广泛权力而具有许多专制主义因素,因其监察制度和建立在父爱和敬老基础之上的美德而具有一些共和政体因素,因其固定不变的法律和规范有序的法庭,视坚忍不拔和冒险说真话的精神为荣耀,而具有一些君主政体因素。如果说,因疆域之大而使中国是一个专制政体国家,那么,它或许就是所有专制政体国家中之最佳。

       ——摘编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简析汉唐时期中国与希腊罗马世界交流的历史背景。
(2)概括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认识并分析其主要目的。
22-23高三上·广东深圳·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类社会从来不是完全孤立的,不同地区的农耕文明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都表现出向外扩展的趋势,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从居鲁士立国开始,通过对外扩张,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不仅有自身发达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而且有统治庞大帝国的制度文明。在帝国东部,征服印度的犍陀罗,获得了东方民族的信息。在帝国西部,征服吕底亚,与希腊人有了接触,他们的工匠吸收了吕底亚的艺术特色,商人学会了铸造钱币。公元前4世纪晚期,伴随着亚历山大的征服、帝国的建立与希腊化世界的形成,推进了从中亚、印度到东地中海、欧洲之间古老诸文明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

——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材料二   古代中西亚地区,关于中国,流传着桃花石(taugast,有人认为是拓跋的音译)的传说。桃花石是一座著名的城市,距被称为突厥的人的地区约2400公里,桃花石的首领被称为“太上”,它在希腊文中的字面意思是“天子”。他们从事贸易方面具有极大的规模和便利,使他们掌握了大量的金银。桃花石以一条大江为界。从前,这条江将隔岸遥遥相望的两大政权分隔开了。其中一个政权尚黑衣,另一个尚红衣。到了相当于摩里士皇帝(拜占庭君主,582—602年在位)的统治时期,那些穿黑衣者越过了大江,向那些穿红衣者发动了战争,他们成为胜利者并建立了自己的霸业。在桃花石,随处可见产丝的蚕虫,色彩斑斓。桃花石人在驯养这类小动物上颇具技艺,并竞相为之。

——摘编自陈志强《拜占庭帝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波斯和亚历山大帝国建立的共同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材料反映的古代中国的任意两则史实,你如何看待这则传说。
2022-12-30更新 | 667次组卷 | 7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深圳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A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一


图二


(1)请为以上两幅地图分别命制一个合适的名称。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幅地图反映的相同主题,并加以简要阐释。
2022-12-13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六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