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文明的交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在人类传播史上经历了五次革命——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五次传播革命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不仅有力地改变了人类在过去的所感所触和所见所闻,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在现今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开始时间

开始标志

第一次传播革命

10万年前

语言的产生

第二次传播革命

公元前约3500年

文字的发明

第三次传播革命

唐朝初期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传播革命

1844年

摩尔斯发明电报

第五次传播革命

1946年

第一台电脑“ENIAC”诞生

——摘编自邵培仁《论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革命》

依据材料,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地球村的出现极大地缩小了居住在世界各地各文化系统内的人们之间的距离,使原本属于各个村落的世界居民“走到了”同一个“村庄里”,经济、技术、文化等等在这个缩小了的地理空间中汇聚在一起,各种相异的文化现象出现在某种同时性的空间中,同时,相异性、多样性、传统性和地方性的文化也在“全球化”中面临着重大而严峻的挑战。因此,在全球化与自身化的双重视野中思考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便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摘编自李建盛《全球语境中的文化多样性与保护问题》


围绕“文化多样性”的主题,从上述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知识进行阐释。(要求:紧扣主题,持论有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期的各帝国几乎完全被限制在各自所在的大河流域内,看起来就像尚处在汪洋大海般未开化状态中的几座小岛。到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汉帝国一起,连成了一条从苏格兰高地到中国海、横贯欧亚大陆的文明地带,从而使各帝国在一定程度上能相互影响。(帝国建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和政治也发生了同样重大的变化。军事贵族的显赫地位,由于商人、工匠和海员阶层的兴起而正在瓦解;旧的部落社会由于铸币的出现而正在被改变;个人的效劳尽忠也正随着市场需要的产生而消失。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早期帝国与文明交流”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2023-09-30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文化在不同地区的流动可以被视为一种文化价值动态分享的过程。文化的交流也是一种思想理念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与认同。虽然全化是加速社会变革的力量之一,但是我们也需要警惕不良文化以及文化霸权对各国本土文化的影响。我们希望看到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文化能够共存,而不是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取代。

——摘编自赵琪《全球化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3-03-22更新 | 185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形成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不断地为各地的文明增添活力。纵观世界历史,以文明多样性为基础的文明交流互鉴始终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主流。不同文化并不是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各自发展,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学习、相互碰撞中携手前行。从这样的人文视角出发,可以看到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互通有无、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

——摘编自张耀军《文明多样性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自信》

结合中外古代史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中关于中外文明的观点。(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群体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群体,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换句话说,决定人类不同发展水平的关键是各民族之间的可接近性。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那些民族,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相关知识,围绕“文化的交流学习”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图所示

(注:古典文明指古希腊、古罗马文明)

——摘编自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结合世界古代史相关知识,从“文明的汇聚与传播”角度对材料进行说明。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罗马人的宗教体系的神祇多出自意大利本地神话。共和国末期,罗马的诗人开始模仿希腊神话编写自己的神话。于是,希腊的主神宙斯就是罗马的朱庇特、希腊的智慧女神雅典娜就是罗马的密涅瓦、希腊的爱神阿佛洛狄忒就是罗马的维纳斯。

佛教东传中国之初,知识分子常以老庄思想来说明佛学的法理。佛教被老庄空理的清谈之风所影响,举凡佛教讲述、佛典注释,常引用老子、庄子、《易经》的用语,皆称为“格义佛教”。明末清初,传教士带来的西洋科技对中国士大夫产生极大冲击。学兼中西的黄宗羲猜想西政、西教源于中学,他断言:“泰西之学,其源盖出于墨子。”晚清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也多次比附西方“数学、化学、光学、电学均是暗袭中学”。

——摘编自《世界宗教源流史》等

(注:在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人们常以既有的文化去理解未知的文化,这种方法被称为比附。)


根据上述材料拟定一个关于“外来文化与文明发展”的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逻辑清晰)
2022-10-24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中国外国
距今约1万年进入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
约公元前3100埃及初步实现统一
约公元前2900苏美尔地区产生一系列城市国家
约公元前2070—约前1600夏朝时期
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基本统一两河流域
约公元前1600771商朝和西周时期
公元前770—前221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开始兴起
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产生一系列国家:波斯帝国兴起于伊朗高原
公元前4世纪晚期亚历山大入侵波斯帝国,后灭亡波斯,建立亚历山大帝国
公元前221秦朝建立
公元前1世纪末罗马统一地中海地区,建立帝国
25东汉建立
12世纪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受阻返回罗马帝国空前繁荣:罗马的商人到达洛阳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古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明在交往学习中提升的规律是指人们通过交往,使文明相互交流、学习、促进。交往有两种形式,一是正态交往,即和平友好的交往。这种交往方式本身就是文明的体现,或曰文明的交往。二是负态交往,即非和平友好的交往。其极端形式,就是侵略、征服。这种交往方式本身就是非文明的、野蛮的。与上述两种交往方式相联系的学习也有两种,一是主动学习,即在正态交往中,交往双方被对方的文明之美所吸引、所感动,从而相互仿效。二是被动学习。所谓被动学习,即在负态交往中,吃亏的一方为求得自我保存,被动吸收对手之长,以求击败对手的一种学习。

——摘编自陶富源《文明冲突,还是文明互鉴?》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5-30更新 | 456次组卷 | 15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