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文明的交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公民看不起商业,贸易和金融是被征服民族才干的营生。在罗马共和国黄金时代,商人不能进元老院。贵族征战得来的财富都是购买土地搞大庄园。罗马超越希腊城邦政治,建立了宪制官僚体制与私法体系,塑造了早期的西方市民社会。无论是共和还是帝制,罗马都是西方大规模政治体在观念、制度、法律上的政治源流。罗马帝国只是环地中海的上层精英大联合,基层群众从来不曾被囊括其中,更谈不上融合相通。屋大维苦心建构的“罗马民族认同”,随着拉丁语仅停留在贵族圈里,从未抵达基层人民心里。一旦上层崩盘,基层人民就各自发展,把罗马抛到九霄云外。

       ——摘编自潘岳《秦汉与罗马》(《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比较》序言)

材料二   关于罗马与中国的外交联系,现在已知的只有非常零星的信息。根据中国的史料记录,公元166年,安敦皇帝派代表团来到中国,而在公元226年,一位名叫秦论的罗马商人抵达了东吴孙权在南京的朝廷。但这些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罗马帝国和中国的汉朝,古代世界这两个最伟大的帝国基本上是各行其道,几乎没有意识到对方的存在。

       ——摘编自[英]西蒙·普莱斯等《古典欧洲的诞生——从特洛伊到奥古斯丁》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罗马国家治理的主要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是如何解决“一旦上层崩盘,基层人民就各自发展”这一类似问题的。
(2)根据材料二说明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交流的特点,并指出在研究两者交流时要注意的问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至1世纪希腊世界与中国部分大事简表

时间事件
希腊世界中国
公元前460年-
公元前446年;
公元前431年-
公元前406
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爆发两次战争
公元前403三家分晋
公元前379年-
公元前387
底比斯与斯巴达之间爆发战争
公元前354魏齐桂陵之战
公元前338马其顿与雅典、底比斯之间爆发战争
公元前334年-
公元前324
亚历山大东征,建立起希腊化的亚历山大帝国
公元前318(第一次)五国联合(合纵)攻秦
公元前260秦赵长平之战
公元前323年-

公元31

亚历山大病逝,帝国分裂。巴尔干半岛混战重启,最终被罗马人征服。秦逐渐统一天下;汉建立并巩固大一统帝国

——摘编自崔连仲《世界通史》

材料二 从文化上来说,希腊是西方文化的发源地,而我们中国是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两个国家都是历史悠久的古国,从文化底蕴上来说二者有着同样的经历。在进入国家文明之后的第一时期中,两国的历史脚步所表现出的国家文明特质,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古希腊国家文明的突然中断性,与古印度文明的突然中断性极其相似,都是强势异族入侵,都是原生文明毁灭,都是陷入黑暗与深渊。早期中国的国家文明的发展脉络清晰、轮次分明、记载翔实,国家行为非常有力而活跃,国家制度的体系化已经形成了坚实的独立文明根基。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国家文明的发展,表现出了鲜明的主体传承性与连续性递进的发展性。

——摘编自孙皓晖《早期中国与古希腊文明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世纪中国文明与古希腊文明历史演变的共性与差异。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文明特质、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思想文化等角度简析当时中国和希腊历史发展趋向出现差异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化蕴含了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影响重塑了我们。慢慢流淌的世界长河中,衍生出多姿多彩的文化浪花。不同的国家、地域和民族,在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化艺术、价值观念、思维习惯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甚至在同一区域的历时性发展中,文化的阶段性表现也都不尽相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各个文化之间是隔绝的、断裂的、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交通的改善都给文化的传播延承提供了契机。不同风貌的地域文化支流交汇,才可成就“世界文化的长河”。

——摘编自孙旭《文化交融的美丽结晶》

提取材料中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古代史相关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明在交往学习中提升的规律是指人们通过交往,使文明相互交流、学习、促进。交往有两种形式,一是正态交往,即和平友好的交往。这种交往方式本身就是文明的体现,或曰文明的交往。二是负态交往,即非和平友好的交往。其极端形式,就是侵略、征服。这种交往方式本身就是非文明的、野蛮的。与上述两种交往方式相联系的学习也有两种,一是主动学习,即在正态交往中,交往双方被对方的文明之美所吸引、所感动,从而相互仿效。二是被动学习。所谓被动学习,即在负态交往中,吃亏的一方为求得自我保存,被动吸收对手之长,以求击败对手的一种学习。

——摘编自陶富源《文明冲突,还是文明互鉴?》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5-30更新 | 455次组卷 | 15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古希腊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发源地”。这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说法。

材料二   古代中国人开通了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宣扬的是国威与和平,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往。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对自己的儿子亚历山大说:“我的儿子,找一个适合你的王国吧,马其顿太小了。”成年后的亚历山大将300副波斯铠甲作为给雅典娜的祭品送回雅典卫城,带着如下题字:“来自亚历山大,腓力之子和希腊人(除了斯巴达人)的奉献,从居住在亚细亚的野蛮人处夺取。”

材料三   “平民政体”一词的确切解释应是自由而贫穷----同时又为多数的人们所控制的政体;相似地,“寡头政体”一词的确切解释应是富有而出身(门望)较高----同时又为少数的人们所控制的政体。

——摘编自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根据自然地理环境,材料一中涉及的文明可以划分为哪两类?请探讨造成两类文明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2)四大文明古国是农业文明的代表.依据所学知识,其产生的相同自然地理条件有哪些?
(3)材料二提供的资料说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方式有哪些?材料三中的哪种政体更能发挥公民造就辉煌灿烂的古希腊文化的创造力,试举两例予以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