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古时期的印度、日本、朝鲜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全面模仿隋唐的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对这次改革影响显著。701年,文武天皇颁布《大宝律令》,将《周易》《尚书》《论语》等作为大学或国学的必修课程。日本天皇年号也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渗透到日本政治、道德意识、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摘编自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   17-18世纪欧洲掀起了一股巨大的“中国热”浪潮。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典章文物风靡欧洲。欧洲思想家们将孔子和儒家具有自然倾向的天道观、无神论以及伦理道德吸收过来,成为他们批判封建神权的思想武器。他们非常欣赏中国的教育制度和官吏选拔制度,因为官吏主要来自于通过考试选拔的优秀读书人,这些官吏没有世袭的特权。

——摘编自姜林祥《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的儒家文化对古代日本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18世纪儒学在欧洲传播的背景。
2022-04-29更新 | 115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马克思说“宗教是被压迫心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众生平等”的主张得以广泛传播的现实背景是
A.西罗马帝国B.世卿世禄C.世家门阀D.种姓制度
3 . “大和的世袭大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以及地位近似奴隶的部民,他们之间不断争战使矛盾日益尖锐,而部民也不断反抗。此时中国唐朝的统一和兴盛,强烈刺激了大和统治者。于是天皇决心实行改革。”此则材料反映的是“大化改新”的
A.背景B.内容C.性质D.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罗马帝国于476年灭亡后,拜占庭帝国依然保持着它的繁荣。商业和手工业相当繁荣,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在这里保存下来,君士坦丁堡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就是拜占庭建筑和艺术成就的结晶。6世纪:皇帝查士丁尼西征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剧了帝国的危机。拜占庭帝国仍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国王亲率大军和几百艘战规。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经过鏖战,君士坦丁堡陷落。

材料二   6世纪下半叶,日本国内出现统治危机。日本统治阶级中具有革新思想的人物主张参照隋唐封建制,局部调整生产关系,进而实行全面的社会改革。646年(大化二年),孝德天皇任用一些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1)概括材料一中所反映的历史状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些状况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日本是如何应对统治危机的?对日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拜占庭衰亡的命运与远东的中华帝国和近东的阿拉伯帝国是如此相似:中华帝国曾经有过盛唐的开放、宋代的辉煌、明代的繁荣,但却同时滋长了妄自尊大,自命世界“中心”的观念。拜占庭长期使自己陶醉在古希腊、古罗马古典文明的光环之中,以仿古和“温故”为业,无视外界的变化和发展,不思进取,不吸纳新事物。即使在侵略者的炮火已经震耳欲聋的危急时刻,还在做“地中海大一统帝国”之梦,却很少能面对现实,考虑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在这里,传统的辉煌成了他们不舍得放弃的包袱,保守、停滞不前和不思进取的思维方式,是使拜占庭灭亡的最根本原因。

——摘编自徐家玲崔艳红《论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

材料二   在这种内部矛盾日炽,外部压力益大的形势下,日本不能不向社会的改革寻求出路,而被看作“法式备定”的唐帝国又提供了可资学习的现实榜样。这时,圣德太子时代派往中国的留学生纷纷学成回国,带回了有关唐朝封建政治和经济制度等方面的丰富知识,并向皇室及贵族子弟传授,从而,为大化改新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从公元645年政变到公元702年《大宝律令》的颁布,改新运动历时半个世纪,废除了氏族贵族和皇室私有土地、部民的奴隶制度,确立了国家作为最高地主直接剥削班田农民的封建制度,同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日本社会由此实现了自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

——摘编自武安隆《浅论大化改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应对统治危机所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拜占庭和日本两国历史进程中所得到的启示。
2022-05-27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民生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印度人强调因果,原因加上行动就是结果,果是因在另一个时间的体现。印度人产生了四大皆空的思想。梵语语法上说,一切名词都来自动作,那些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究其根本不过是一些动作或状态的结果罢了。这体现了
A.印度人的思想深受宗教的影响B.印度的政治生活运行模式
C.佛教的产生来自对印度教的反思D.印度人民的生活状况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文化的综合和创新。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希腊诸地的文化,都在阿拉伯帝国时代得到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在保留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带上了浓厚的伊斯兰教色彩。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上自哈里发,下至平民,所有的人仿佛忽然间变成学生或文学的奖励者。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给发奋的学生们,并且孜孜不倦地编辑许多典籍,其卷帙之伟大与内容之丰富,不亚于现代的百科全书,而其对于现代科学的贡献,远非一般人的想象所及。

——【英】尼科尔森《阿拉伯文学史》


(1)依据上述材料,结合课文内容,谈谈阿拉伯帝国文化的特点及其繁荣的原因。

材料三   种姓制度……以神的名义把人按照严格的等级加以区分:婆罗门——祭祀和学者,离神最近;刹帝利——王公与武士,俗世掌权者;吠舍——农商手艺人,辛勤劳动者;首陀罗——佣人与苦工,供人驱使者;达利特—孤立无种姓,不可接触者。

——纪录片《金砖五国》解说词


(2)种姓制度是了解古代印度社会秩序的一把钥匙,依据材料三概括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

材料四   大化二年(646年)元旦,发布改新诏书;诏书由四条组成:(1)凡皇室贵族领有的土地和人民一律收归国家,成为“公地公民”。国家给贵族以“食封”和“禄”。(2)划分京师及地方行政区划,选任各级行政官员。整顿军事、交通制度。(3)编制户籍、计账,行班田收授之法、统定租额。(4)废除旧赋役,统定庸调额。

——武安隆《浅论大化改新》


(3)阅读材料四,从改革内容的角度,简述日本大化改新是如何学习中国唐朝的。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灭亡后,拜占庭帝国依然保持着它的繁荣。商业和手工业相当繁荣,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在这里保存下来,君士坦丁堡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就是拜占庭建筑和艺术成就的结晶。公元6世纪,皇帝查士丁尼西征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剧了帝国的危机。拜占庭帝国仍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国王亲率大军和几百艘战舰,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经过鏖战,君士坦丁堡陷落。

材料二 在6世纪下半叶,日本国内出现统治危机。日本统治阶级中具有革新思想的人物主张参照隋唐封建制,局部调整生产关系、进而实行全面的社会改革。公元646年(大化二年),孝德天皇任用一些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张玉祥等《论日本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1)概括材料一中所反映的历史状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些状况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日本是如何应对统治危机的?对日本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3)这两则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