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航路推动“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1693年,康熙患疟疾,服御医开的药无效。欧洲传教士献上原产于美洲的金鸡纳,康熙服用后疟疾速愈。这反映了(     
A.传统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B.康熙热衷推广西方文化
C.殖民扩张使美洲社会遭到破坏D.地理大发现后洲际物种的交流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材料,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新航路的开辟”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7-17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下图是美国学者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一书的目录,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研究视角是(       
A.美洲对全球发展的贡献B.全球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
C.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危害D.世界近代经济格局的形成
2023-07-10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

图1解释:在意大利罗马郊区法勒斯纳别墅发现,在著名画家拉斐尔(14831520年)画的壁画,周围的垂花饰中,有画家达·乌迪内于1515——1517年画的几支玉米苞(棒)。

材料二:图21542年出版的《植物志》中的玉米植株图

   

2解释:这幅图是画家阿·米耶尔直接采画(写生)自生长着的玉米,再由一位素描师把彩图转化为黑白线图,1542年,被录入在德国植物学家廖恩哈德·福克斯编纂的《植物志》中印刷出版。福克斯在《植物志》中记述:“它现在生长在所有的庭院中,几乎到处都是。”

材料三:1582年威尼斯贵族孔塔里尼家的一份“田地播种计划”表明,他们家的佃农已在一块夏季遭涝的田地上种玉米。1584年,玉米出现在威尼斯一个农民死后的农场财产清单中。1588年,玉米成为一个农场主送给修道院礼品的一部分。1601年的一份威尼斯市场交易所的官方文献说,“玉米被最贫穷可怜的人们购买,对于他们来说玉米是一种具有便宜市价赖以维生的资源”。


(1)以上三则材料涉及哪些史料类型?它们对研究玉米在欧洲的传播有哪些价值?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玉米在欧洲传播的特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面是美国学者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一书的目录,从中可以看出贯穿全书的主线是(     
第一章   发现新世界
第二章   细菌战役
第三章   旧世界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
第四章   哥伦布将梅毒带回欧洲?
第五章   新世界作为旧世界的农场
第六章   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A.殖民者严重破坏美洲生态B.基于生态环境视角解读历史
C.阐述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危害D.美洲对生物多样化的贡献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大交换”(部分)   

从亚欧大陆传入美洲从美洲传入亚欧大陆
动物猫、骆驼、鸡、牛、山羊、鹅、蜜蜂、马、家兔、猪、原鸽、羊、蚕、水牛……羊驼、荷兰猪、美洲驼、火鸡……
植物甘蔗、杏仁、苹果、洋蓟、芦笋、小麦、燕麦、香蕉、梨、西瓜、甜菜、黄瓜、茄子、大蒜、大豆、亚麻……玉米、甘薯、马铃薯、四季豆、向日葵、花生、烟草、辣椒、草莓、番茄、橡胶、木瓜、苋菜、油梨、黑莓、甜椒、可可……

材料二   第一章新旧大陆,对比分明

第二章大征服者与夺命疫病

第三章旧世界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

第四章梅毒现身:一页病史

第五章食物与人口

第六章至今未停止的大交换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美)阿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对“哥伦布大交换”进行阐释。(要求: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表述流畅)。
2023-04-27更新 | 76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美国史学家克罗斯比在《哥伦布交流》序言中说:“历史学者在探寻新旧世界重新接触的真正意义之时,受到传统的局限。生态学者或地理学者在粗略浏览了16世纪的原始资料之后会发现:哥伦布航行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变化,在本质上是生物意义上的。但连经济史学者也会偶尔遗漏这一点。”这表明作者(     
A.否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B.从生态视角解释殖民活动
C.为欧洲殖民者进行辩护D.以欧洲为中心来评价哥伦布
2023-04-25更新 | 221次组卷 | 35卷引用:福建省师大附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代粮食亩产水平(市斤)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春秋战国91(全国)614.82.394%
秦汉117(全国)1048.355.7294%
魏晋南北朝122(北方)
215(南方)
1167.73.8590%
隋唐124(北方)
328(南方)
1450.926.4290%

——摘编自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概括春秋至隋唐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

材料二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

——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以广泛种植的原因,简析其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
2022-12-12更新 | 62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15世纪西欧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4世纪

加纳利群岛被重新发现

1415

葡萄牙人占领北非的休达

1460年左右

葡萄牙人已沿海岸勘探到塞拉利昂

1487

葡萄牙人到达好望角

1492

西班牙船队到达巴哈马群岛

1498

葡萄牙人到达印度卡里库特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材料二   如果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全球化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摘编自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三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表格中“1487年”、“1492年”、“1498年”的三位代表性航海家。
(2)根据材料二,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材料三。
10 . 在翻看史料时发现,16世纪中期,一场西班牙诉案的当事人迭戈(中国人)叙述道:(我和十四五位同乡)被西班牙人卡斯塔涅达从中国宁波带往秘鲁的利马,接着经由陆地到达尼加拉瓜、巴拿马等地,最后回到西班牙。”该叙述可以用来研究(       
A.西班牙司法的公正性B.西班牙殖民者与华人的矛盾冲突
C.中国古代外交的概况D.新航路开辟后人口的世界性流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