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航路推动“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人来到新大陆后,陆续带来的旧大陆的农作物能够成功传播的并不多,但小麦的特性决定其必将在新大陆得到推广。小麦是欧洲人的主食,白人离不开面包(小麦制成),同时往来于新旧大陆的交通工具只有船,但欧洲人不可能长期跨洋运送面粉,这样成本太高,运输量也有限,要解决面粉的供应问题,就只能在新大陆种植小麦。传教士需用面粉制作圣餐中的面包,于是在传教区附近广泛试种小麦。西班牙征服秘鲁之后,便在潮湿的低地试种稻、麦、甘蔗、香蕉等作物,西班牙人迪里昂曾谈道:“在阿雷基帕一带,小麦长势极佳,用其做出的面包非常好吃。”1776年,《美国农业》(杂志)也提道:“种烟草需要大量肥土。而谷物却不同,我们在原先种烟草的土地上继续种小麦,再适当施肥,便可获得丰收。”当地农民在1697年谈道:“小麦在此长势良好收割后,被大量卖到巴巴多斯、里沃德岛、新英格兰等地,是获利的好产品。”对于美洲印第安人而言,最初种植小麦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补充本地食物及营养的不足;二是利用其冬天的闲暇时间,扩充作物种类。

——摘编自张兰星《旧大陆小麦在新大陆的栽种及传播

材料二   明清时期正是我国人口高速增长的时期,人多地少,耕地不足,给粮食供给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而从美洲传入的玉米、番薯和马铃薯都是耐旱、耐瘠的作物,一般粮食作物难以生存的贫瘠土壤、深山苦寒地区均可种植,而且产量高。同时,牲畜饲养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是饲料,玉米粒含热量高,可消化性好,是发展畜禽养殖业理想的精饲料。据《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的统计,我国汉代栽培的蔬菜有21种,魏晋时期增加到35种(见《齐民要术》),至清代进一步增至176种(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其中有不少是新近引种的美洲作物,如南瓜、辣椒、番茄、菜豆、洋葱、荷兰豆等。我国原有蔬菜适宜夏季高温季节栽培供应的较少,一些美洲原产蔬菜种类的引种,改变了我国蔬菜供应短缺的问题,形成了大部分地区夏季以茄瓜果为主的蔬菜生产格局。明清时期美洲花生和向日葵的传入,为我国油料生产增添了新的原料,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的食用油品种。因这些农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导致花生、烟草、棉花等作物市场价格远高于粮食作物,因此美洲作物商品性生产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成为农民谋生致富的一种重要手段。

——摘编自王思明《美洲原产作物的引种栽培及其对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小麦能够在美洲大陆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洲作物传播对中国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原产于美洲的马铃薯被引入西班牙。马铃薯作为粮食一开始并不为食用燕麦等谷物的欧洲人所接受。最初,欧洲人将马铃薯视作为观赏作物,只欣赏其花朵。17、18世纪,瑞典的约拿斯开始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普及种植这种高产作物,同时法国也开始推广种植,德意志的腓特烈二世(普鲁士国王)甚至下达法令强迫农民种植这种作物,不然就“削去农民的鼻子”。马铃薯由此在欧洲得到普遍推广。爱尔兰在17世纪中叶在全岛普及了马铃薯。在爱尔兰,每英亩地可以产出6吨左右的马铃薯,而燕麦等谷物则不到1吨。马铃薯比起其他农作物更易生长,收成明显也高多了,即使其他农作物歉收,马铃薯仍有收成。这对于长期受英格兰压迫的爱尔兰农民来说无疑是福音。1760年爱尔兰人口为150万人,1841年攀升至810万人。

——摘编自潘雨晨《改写爱尔兰命运的七年饥荒:人口剧减,与英国决裂、大量移民美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马铃薯在欧洲得到推广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铃薯的种植对欧洲的影响。
3 . 看图释史

与亚欧非大陆隔绝的美洲独立发展出别具特色的印第安文明,其农业领域的突出成就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美洲农作物传播路线示意图




(1)看一看根据示意图描述原产美洲的高产作物对外传播的方向。
(2)想一想原产美洲的高产作物的对外传播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21-11-30更新 | 185次组卷 | 1卷引用:《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地图册-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马铃薯传入英国,很长一段时间种植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其近邻爱尔兰岛上由于自然环境限制,小麦生长受限,因此大力种植马铃薯,人口也出现了大规模地增长。1617世纪的英国经常发生粮食歉收,一些农学家大力推广马铃薯,称之为丰富之根怎么推广都不过分。此后,马铃薯逐渐成为英国饮食文化一个重要部分。

——摘编自鲁青《土豆征服世界的历史》等

材料二   下表为1617世纪西欧以白银计价的小麦价格指数变化。(每一数据为前后20年的平均价格,以1510年价格指数为100


——摘编自斯利彻范,巴思著《西欧农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铃薯在英国推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16、17世纪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
2021-11-19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统计,我国目前现有农作物中,至少有二三百种是来自国外。宋代以前传入我国的农作物大多原产于亚洲西部,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多为果品和蔬菜,少有粮食作物。明清时期,美洲作物及粮食作物所占比重相对加大,这些美洲作物能够传入中国也得益于地理大发现及新航路的开辟,或是由葡萄牙及西班牙航海者发现美洲大陆后首先将美洲作物带回欧洲后,以欧洲为跳板传入中国,或是传入中国周边地区后再传入中国。概括而言,中国与世界各地区之间的农作物传播持续了4000余年。

—— 摘编自崔思明《明清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   所有的人类历史都在一定的生态背景中展开。1492年,哥伦布开创了跨大西洋的定期物种交流,这一过程最显著的结果是美洲印第安人获得了一大批新的植物和动物,新的农作物在某些程度上拓展了美洲农业的潜力,并使当地人的饮食更加多样。但同时他们也染上了到那时为止他们仍不熟悉的破坏性疾病,包括天花、麻疹、腮腺炎、百日咳和流感等,这些传染病在1500年到1650年间在美洲肆虐,夺去了50%-90%的当地人的生命。南北美洲向世界食品作物库贡献了玉米、马铃薯、烟草、番茄、菠萝等物种。其中一些作物给非洲和亚欧的广大地区造成了革命性的结果。

—— (美)约翰·麦克尼尔《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至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的来源地、品种和路径的变化,并指出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传入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哥伦布开创的物种交流对美洲社会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当时的中国这种“革命性的结果”是如何体现的?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烟草、棉花乃至后来的靛青曾为殖民者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但它们作为主要作物的时间并不长,是甘蔗拯救了西印度的种植园主们。

由于欧洲人对蔗糖的需求源源不断,蔗糖很快在欧洲市场上获得了价格优势,种植园主们也顺应形势变化,逐渐转向种植甘蔗和生产蔗糖。尽管加勒比海地区的圣基茨、巴巴多斯和马提尼克这些地方最先种植的作物是烟草,但是到17世纪中期时,殖民者们已经普遍放弃它而选择种植甘蔗了。

——摘编自王倩《“蔗糖革命”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欧洲早期引进的茶,味道苦涩,人们喝它容易引起饥饿。随着糖的“加盟”,茶就流行开来了。17世纪,工人阶级中开始出现了茶歇,在工作间歇喝茶休息。加糖的茶能迅速补充热量,像兴奋剂一样能让人精力充足。到18世纪末,在乡村生活中,加了糖的茶已逐渐替代相对昂贵得多的牛奶,大量英国穷人习惯饮用加糖的茶,是因为这种茶比牛奶和麦芽都便宜,并且其中的糖分具有提神作用。

——摘编自(日)川北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美洲甘蔗的种植作出合理的解释。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蔗糖引入欧洲产生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冲破了传统的朝贡贸易体制,把晚明中国带进了“全球化”贸易的新潮流。15世纪末葡萄牙人进入印度洋,占领印度西海岸的贸易重镇果阿,随后又占领了马六甲和香料群岛。1557年后又以“租借”的手段使澳门成马一个贸易基地。这样葡萄牙以澳门为中心进行转口贸易,把中国市场卷入“全球化”贸易的网络中,使中国经济面对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经济新格局。葡萄牙人把中国的生丝、丝织品、黄金、瓷器等商品,从澳门运往果阿,其中数量最大的是生丝,从果阿运回澳门的商品以白银为大宗。随之而来的西班牙人把运到马尼拉的中国商品运往墨西哥。随着“马尼拉大帆船”的蓬勃发展,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出口的大宗商品生丝与丝织品以及棉布,主要来自太湖周边的长江三角洲,这种外向型经济,必然带动这一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海外市场刺激了这个地区蚕丝生产事业的发展,使人民就业机会与货币所得大量增加。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传播,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不同种类的玉米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玉米引入中国,丰富了食物种类,扩大了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马铃薯提高了欧洲抗饥荒能力,加速了欧洲人口的增长。1500年前后,亚欧人口约为4.25亿;1700年前后,达到7.2亿;1800年前后,已经突破9亿。

——摘编自《经济与社会生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16世纪世界贸易的特征及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和马铃薯物种交流的传播路径,并简要概括15、16世纪以来世界物种交流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哪个角度考量一个国家兴衰?扼要说说你的依据。
2021-11-04更新 | 278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1500年之后的时代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开始起冲突。数万年来人类一直生活在互相隔绝的状态中。经过几千年时间他们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甚至在形体特征上也产生了差别。这一过程一直扩展到全球,因而至公元1500年种族隔离现象开始遍及全世界。当西方于公元1500年前后开始进行其海外扩张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也就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被迫移居到新的大陆,各个种族也因之而不再互相隔绝。欧洲人由于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居于领先地位而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6世纪,葡萄牙垄断了到东方的跨洋运输:17世纪,荷兰取代葡牙掌握了东方贸易,将贸易范围扩大到印度、锡兰、波斯、阿拉伯以至南非。而且,欧洲与亚洲贸易的商品种类增多,印度的纺织品等逐渐取代香料,尤其是胡椒成为欧洲人喜爱的商品。18世纪,欧洲重要的变化是许多奢侈品成为普通商品,过去欧洲与东方的贸易,由于运输困难、风险较大,所以价格部贵,是只有少数贵族和富人才能享用得起的奢修品贸。新航路开后,随着进口量的增长,价格下跌,砂糖、咖啡、茶叶以及各种香料成为大众商品

——摘编自高德步等《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公元1500年前后“全球统一”进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公元1500年前后“全球统一”进程带来的有利影响。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以及它们在亚洲、美洲的殖民地都卷入与中国的远程贸易之中,使以生丝与丝织品为主的中国商品遍及全球,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是占世界产量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白银,它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中国出口的商品都是以生丝和丝织品为主,而进口的只有少量香料之类商品,为了弥补这种结构性的贸易逆差,对方不得不支付货币白银,因此这种贸易被国际学术界称为“丝—银贸易”。

——樊树志在《“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

材料二   1501年第一船非洲奴隶被贩运到新大陆起,至十七世纪初,非洲输出的奴隶每年达一万多人。大宗烟草、玉米、橡胶等新物产出现于欧洲市场,原来在近东贸易中数量极少的商品如香料、茶叶、大米、蔗糖等成为大宗商品,进出口量骤增,仅每年运往里斯本的胡椒即达七千吨,是当年威尼斯进口量的三十多倍,许多昔日的奢侈品成为大众日用品。

——李吟枫《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历史作用》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丝—银贸易”繁荣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16世纪以后贸易发展的变化。
10 . 世界历史是各民族文明的发展史,也是各地区文明的交流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50年到1918年的历史是复杂的,这主要在于西方军事和工业实力的增长所引起的各种不同的反应。

其一是融入扩大中的西方文明。随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强大的移民国家在19世纪的出现,西方世界扩大了。这些移民国家对西方模式各自作出了重要的修改。

俄国和日本都进行了规模巨大的内部改革,他们模仿了西方关键性成就,但并没有完全西化。

中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领土都遭到西方帝国主义掠夺。但是这两个国家在内部积弱、外患频仍,徘徊于如何有效对抗西方挑战的诸多选择时,都保持了一定形式上的独立。新独立的拉丁美洲国家也跟上了改革的潮流,但是却受到了严密的经济封锁。世界上其余大部分地区则被彻底殖民化了。

对工业化的帝国主义西方的不同反应影响到各传统文明之间的关系。

——摘编自(美)皮特N.斯特恩斯等《全球文明史》


(1)撰写一段关于美国在1750—1918年逐步成为“强大的移民国家”的文稿。(要求:首先写出主题,主题要紧扣材料及所学知识确定;文稿要结合主题展开,能反映美国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事件,过程完整,观点鲜明,逻辑清晰。)
(2)文明交流方式呈现多样化。结合材料,谈谈你对1750—1918年世界文明交流的认识。
2021-05-08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终极猜题卷(新高考版重庆地区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