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航路推动“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为了探究新航路开辟后高产农作物在中国的传播,某同学收集了如下四则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万历)闽书》记载:麦,有大麦,有小麦,有荞麦(秆红花白,实三棱而黑,秋花冬实),有纊麦(类麦而壳稍异,福州日米麦,泉州日蔚麦,兴化日積麦,福宁州日玉麦,惟擴为古名)。

——摘自郑伟等《玉米在四川的传播及对四川饮食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   明万历四年(1576)《云南通志》载:在姚安府、蒙化府、永昌府、鹤庆府、北胜州.、顺宁府条下均有“玉麦”的记载。

——摘自刘超建等《由外而内:回疆玉米种植问题的再探讨》

材料三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平凉府志》载:“番麦,一名西天麦,苗叶如蜀袜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实。”

——摘自刘超建等《由外而内:回疆玉米种植问题的再探讨》

材料四   一自珠崖到海滨,蔓山遍野总相因。托根得地能繁衍,结实随时任屈伸。甘比水芝堪佐酒,功逾山药可疗贫。南邦处处传佳种,荒歉常供世上人。

——清朝黄名香《咏金薯》

(备注:材料中的玉麦、番麦学者大都认为是玉米的代称,金薯是指红薯;万历,1573-1620在.

位;平凉位于今天甘肃省平凉市。)


(1)根据上述材料,推测玉米传入中国的可能性路径。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的影响。
(3)除上述材料外,研究明清高产农作物的传播还可以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2022-12-29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意大利人哥伦布从小就喜欢航海和冒险。青年时期,他逐渐成长为拥有丰富航海知识和娴熟技术的航海家。哥伦布是地圆说的坚定拥护者,同时,他也向很多国家的国王寻求过航海探险帮助,可是频遭拒绝。但是凭借勇往直前的冒险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他终于说服了西班牙女王资助他的航行计划。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着探险队丛西班牙的巴罗斯港出发,开始横渡大西洋。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经过70个昼夜的艰苦航行,船队终于抵达了一座被群山和树林覆盖的小岛。哥伦布将其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为“救世主”,并宣布以西班牙女王的名义占有该岛。哥伦布登陆岛屿后,自以为到达了印度群岛,他将这些土著居民称作“印第安人”(音同“印度人”)。哥伦布船队继续航行,先后到达古巴和海地,哥伦布在那里找到了向往已久的黄金,满载黄金的船队随后返回了欧洲。

——摘编自吴春霞《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者————哥伦布》

材料二   随着哥伦布对美洲的征服与开发,美洲农作物也逐渐传入中国。当时我国正处于人口剧增时期,粮食的短缺使得社会动荡不安。这些高产的作物能够有效地缓解粮食短缺的问题,因而被大面积地种植和食用。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河南《嵩县志》记载∶“今嵩民日用,近城者以麦粟为主,菽辅之,其山民玉黍为主,麦粟辅之。”同时,随着这些高产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玉米、番薯、马铃薯等也被用作饲料、酿酒或药物等。

——摘编自蒋晚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中国文明的影响》


(1)概括哥伦布能够发现美洲的主观原因。
(2)简析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3 . 据历史记载,物种交流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但往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范围主要局限于欧亚大陆。16世纪以来,物种交流的速度大大加快,且范围遍布全球。该变化主要得益于(     
A.耕作技术进步B.新航路开辟C.郑和下西洋D.欧洲价格革命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玉米和甘薯是印第安人培育的两种重要农作物。16世纪中期,玉米传入中国,初称“番麦”“西天麦”“玉蜀黍”等。最初玉米在中国种植不广,一度是皇家御用贡品,直到18世纪中期,玉米才在中国逐渐推广。甘薯约在明朝后期从东南亚传入中国,因来自番邦,又名“番薯”,万历年间已有相关记载。1594年福建发生饥荒,政府大力推广甘薯种植,到17世纪甘薯成为百姓的重要食物。玉米和甘薯的传入,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对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的增长和贫瘠地区的开发产生了直接影响。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18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先后发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者可视为前者的深入发展。……(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并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简单延续,它具有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三   这是个到处都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的市镇,无穷无尽的长蛇般浓烟,一直不停地从烟囱里冒出来……镇上有一条黑色的水渠,还有一条河,这里面的水被气味难闻的染料冲成深紫色,许多庞大的建筑物上面开满了窗户,里面整天只听到嘎啦嘎啦的颤动声响,蒸汽机上的活塞单调地移上移下,就像一个患了忧郁症的大象的头。

——【英】狄更斯《艰难时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和甘薯在明清时期种植和推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发明成就。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工业革命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棉花由域外传入,主要集中在三条线:其一公元前3世纪,从越南经海路传到海南岛(黎族)。此后往闽广等地传播,元末陶宗仪《辍耕录》中说“木棉元时乃移至江南”。其二西域线路,公元3世纪前后,棉花从中亚传入新疆地区高昌国(维吾尔族),此后经河西走廊,往关中地区扩散,1273年元朝颁布的《农桑辑要》中有在黄河流域劝种棉花的诏谕。其三从缅甸进入云南、贵州等地,《后汉书》中有哀牢国(傣族)织布的记载。元朝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后,棉花最终取代麻,成为“衣被天下”的代表。明朝植棉已普及,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对棉田轮作、管理,棉花增产技术、减产原因等记载较前代更为完整和科学,有很大影响力。

——摘编自刘咸陈渭坤《中国植棉史考略》

材料二:美国南部有适宜的降雨量、无霜期,以及肥沃的土壤。1786年,美国的种植园主开始大量种植棉花,美国向英国出口的棉花数量迅速增长。1793年,惠特尼建造了一种新轧花机器,将轧花的生产效率提高了50倍。19世纪,联邦政府以武装夺取外国领土、驱赶美洲印第安人等方式获得了许多适宜棉花种植的新土地。为了扩大棉花生产,种植园主购买大量奴隶。直到1861年美国内战前,棉花产业和奴隶制携手并进、同步发展,美国成了新兴的棉花帝国。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材料三:在1950年之前,中国的棉纺织业对于工业生产的依赖度极低,绝大部分产品都是由农户生产。然而从19501970年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最大的棉纱生产国,同时也于1969年取代日本成为最大的棉布出口国。1971年中国在纺织业中的总锭数跃居世界第一;1981年成为最大的原棉出产国;1988年成为最大的服装出口国;1991年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中国在棉纺织生产上打破的记录,预示了其他领域即将发生的一切。

——摘编自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我国历史上棉花传入种植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美国成为新兴棉花帝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棉纺织业发展的意义。
2022-03-27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六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据袁景晖的《建始县志》记载:“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这些物种的传入
A.是明清政府对外政策的结果B.表明文明的交流取得重大进展
C.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表现D.源自中国劳动人民辛勤的培育
7 . 研究性试题
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各个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为了探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请根据提示,完成如下探究内容。
探究一 从《共产党宣言》的叙述中概括归纳有关新航路开辟产生的影响。

《共产党宣言》:“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探究二 为了进一步探究,搜集到下面史料,请说出该史料的类型和史料价值。

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中记载: “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

8 . 《撼动世界史的植物》一书从小小的植物去切入历史,提出“植物能创造人类文明,也能撼动世界历史”的主题。针对此主题,某历史研究小组搜集了相关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玉米与玛雅文明

人类是由玉米创造的,世界像一块巨大的玉米地,四角各有一根支柱。

——摘编自玛雅史诗《波波尔·乌》

下图为来自洪都拉斯科潘的文物——玉米神雕像,原安放在一座金字塔神庙中,被玛雅人供奉祭祀。


材料二



玉米与近代世界

材料三1617世纪,玉米因产量高、易储存且富含维生素成为在湿热的西非和漫长的越洋旅程中主要的食物来源。廉价的玉米被广泛作为各类加工食品和工业品的原料,成为欧洲殖民者理想的输出商品……既是商品,又是一日三餐,收成以后,倘若殖民掠夺使农民无路可走时,玉米就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

——摘编自《玉米与资本主义》

16世纪的时候,玉米传入中国。清代山东的《清平县志》记载“食品,以麦为尚,惟富民食之;中产以下所食惟玉米,高粮(粱)等,而间以薯芋。”玉米一时间成了当地的主要食物。

——摘编自《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19世纪,希腊人和塞尔维亚人靠吃玉米获得了吃饭自由,“玉米加火枪”,希腊人和塞尔维亚人相继打赢了奥斯曼帝国……到1860年,美国玉米产量翻了四番,由于主产区在北部,在南北战争中,北方士兵每天最低配是560克玉米面,而南方士兵只有200克,还经常吃不上,最终被碾压了。

——摘编自《为什么说玉米才是食物链的主宰》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对探究这一主题的史料价值。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玉米“撼动世界历史”作出合理解释。(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2-05-31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据历史记载,物种交流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但往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范围主要局限于欧亚大陆。16世纪以来,物种交流的速度大大加快,且范围遍布全球。该变化主要得益于
A.耕作技术进步
B.新航路开辟
C.工厂制建立
D.欧洲价格革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