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早期殖民扩张、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中世纪后期,西欧的公司组织形式出现了新的变化,特许公司开始出现。起初特许公司是垄断本城与附近城市间某项经营的商人之间的组织,后来它们获得国王的特许。英国的商人冒险家协会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商人冒险家的名称出现于13世纪后,指那些向欧洲大陆运销呢绒的英国人。到15世纪初,这些英国商人已按自己出身的城市组成了各个贸易联合会,为减少各城市联合会间的竞争,他们一致对外。1407年,在尼德兰经营的商人组织起来,并从英国国王那里得到特许证。1496年,亨利七世出于外交需要,授权伦敦的商人冒险家组织成立全国性的商人冒险家公司,加入公司的商人独立经营,但公司给船只发执照、确定运费、决定船队出航时间。为防备北海海盗,公司请政府舰队护航,费用来自对来往货物的征税。公司的工作还包括制订共同政策,采取措施保证最有利的贸易条件。在与国内外对手竞争中需要政府支持时,他们就与政府协商。

——摘编自王加丰《中世纪中后期西欧贸易手段的创新与发展》

材料二   16世纪至18世纪,殖民公司是欧洲各国在世界各地进行扩张的最重要的组织。如英国和法国在印度的东印度公司,它们在印度的一个个“商站”也是需要设防的。而且这种情况到18世纪开始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这些公司着手发动全面征服印度的战争。175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英国政府支持下发动普拉西战役,占领孟加拉,开始了把庞大的印度变为殖民地的过程。1757-176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彻底战胜了在印度的法国人。1765年通过的一项条约规定孟加拉由从英国派出的总督管理,英国从此正式控制了孟加拉,这意味着公司的贸易工作与政府外派的殖民行政官员的职责出现某种分离。此后几十年间,英国逐渐征服整个印度,英国政府也越来越多地直接介入了印度事务。19世纪中期,英国取消东印度公司,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摘编自王加丰《西方历史上的特许公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世纪后期英国特许公司经营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18世纪英国特许(殖民)公司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西欧特许公司发展的主要因素。
2023-08-27更新 | 230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历史试题
2 . 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等,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关于工业革命起因的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业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的兴起……利用它从美洲获得的金钱强行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背上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到了亚洲的肩膀上。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兹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假定棉花由英国本土生产),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摘编自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材料三   持续的工业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件的结果。……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纯粹的技术现象。这已经变得一目了然了。人们注意到,最先工业化的国家是那些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最相似的国家。

——卡洛·M.奇波拉《工业革命前的欧洲社会与经济,1000—1700》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促使欧洲经济力量兴起的因素。“欧洲从亚洲的背上往上爬”通过的是什么途径?
(2)概括材料二“生态缓解”中美洲大陆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社会文化现象”。
(4)材料一、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
2023-08-16更新 | 6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主观题
3 . 从墨西哥看近代世界的连接
某学习小组对墨西哥从古代走向近代的历史十分感兴趣,他们发现从中可以看出近代世界连接的某些面相。

首先他们研究了墨西哥古代阿兹特克人所创造的阿兹特克文明,这是古代美洲灿烂的三大印第安文明之一。

(1)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的代表,除了阿兹特克文明之外,还有_________文明和_________文明。(填空)
(2)阿兹特克人利用浮动园地种植的农作物有(     )(双选)
A.玉米B.水稻C.小麦D.辣椒

接着,学习小组研究墨西哥及其他拉丁美洲地区后,发现:西方殖民者在物质和精神等各个层面,侵略了拉丁美洲:

1521年,西班牙人占领阿兹特克人的首都特诺奇蒂特兰,在城中大肆屠杀,并将该城彻底毁坏,后在其废墟上建立墨西哥城。

材料一:下图的版画创作于1505年,是欧洲人描绘美洲土著的最早作品之一。版画描绘美洲人以公社为单位生活,任何人都不享有私人财产。(版画出自本特利《新全球史》(第五版))

(3)欧洲人版画中的美洲土著人形象有何特点?这一形象特点在西方人的心目中长期存在,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拿破仑战争使得西班牙政府无法维持墨西哥的银矿业,加上拉美独立运动,所以在1790—1799年和1820—1829年间,世界金、银产量减少了大约50%,鸦片贸易于是被用来吸纳中国的白银。尽管这些政治剧变后,世界银产量又逐渐恢复,但直到1860年才真正达到1800年的生产水平。大约自1755年起,中国的白银几乎全部是通过欧洲国家从拉美地区进口而来的,也因此直接受到19世纪美洲白银产量下降的影响。

——林满红:《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

(4)在世界近代史上,拉美白银生产给中国历史进程带来怎样的影响?
(5)综合上述分析及所学,你如何认识近代世界的连接?
2024-03-28更新 | 54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4 . 【英国的护航政策】

材料一:第一次英荷战争期间(1652—1654),英国政府在本土和海外指定一些港口作为商船的集结地,例如,在波罗的海等待返航的所有英国商船都要先在埃尔西诺锚地集合;商船到达指定集结地后,在那里等待护航船只到达,而后在护航船只的护送下出航或返航。一支船队一般会派遣一至两艘船只护航,用于护航的船只既有海军军舰,也有武装商船。由于战争期间在北海海域有荷兰舰队巡航,英国意识到需要为定期往返于纽卡斯尔和泰晤士河口之间的运煤船进行护舷。1652年,海军将领玛瑟姆奉命率领13艘军舰护送着一支由将近500艘运煤船组成的庞大船队返航。

——摘编自杜平《近代英国海上贸易保护政策的演变》

材料二:1887年,英国海军情报处对英法俄三国海军实力进行评估指出,无论是当前还是90年代初,英国都是毫无争议的海军强国,“封锁是英国在战争中最明智的海军政策,要尽力阻止敌人的军舰开往海洋”,“如果敌方军舰突破封锁,就攻击它们”。1903年,英国海军部备忘录指出,战争爆发后,英国“第一位和最重要的目标”将是集中力量攻击敌国海军、通过舰队战斗来争夺制海权。英国夺取制海权后,英国海上贸易的安全便可基本无忧。1905年4月,英国海军大臣在报告中指出,在未来发生的海上战争中,英国海军的首要任务是“找出敌方海军并与之进行战斗,以争夺决定海上战争胜败的唯一真正因素——制海权”。一个能够掌握制海权的国家在与敌国作战时,相当大部分的本国海上贸易将能够免受损失。

——摘编自杜平《从护航到封锁攻击:19世纪后期英国海上商船保护政策再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第一次英荷战争期间英国海上护航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英国海上护航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4-05-13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联合测评(三模)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他们虐待我们,不仅剥夺了我们应有的权力,而且使我们对公共事务一无所知。如果我们能够在我们所在的地区掌管自己的内部事务,那么我们一定也会享有个人的威望。美洲人不准生产西班牙国王所垄断的产品,不准建立西班牙本身所没有的工厂,连生活必需品的贸易都被西班牙人专门控制。在美洲各省之间设置了种种障碍,使省与省之间互不接触、不了解、不往来。我们的地只准种植蓝靛、谷物、咖啡、甘蔗、可可和棉花。

——摘编自西蒙·玻利瓦尔《牙买加来信》

材料二: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英、印、中在贸易上出现了一种三角关系。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中英间的茶叶贸易。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在印度输往中国的货物中,鸦片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重要的东西。鸦片在中国有很好的销路,保证了英国有足够的白银购买中国茶叶,而中国由茶叶所得外汇又全部流进了印度以购买鸦片。鸦片产量提高后,原先准备输入中国的印度棉花大量运至英国。

——摘编自仲伟民《经济全球化与 19 世纪的中国》

材料三:从2013年到2019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04 万亿美元增至1.34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超过1000 亿美元,年均增长4.4%。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有100 个成员。2019 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达成6大类283项务实成果。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先后与150多个国家、30 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 230 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世界提供透明、公平的发展机会。

——摘编自新华社《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班牙在拉丁美洲采取的殖民统治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印、中三角贸易对中国的主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特点。
2024-04-03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跟随商品和人口流动的轨迹,看见世界从孤立走向融合。

材料一   17世纪初,中国瓷器初抵欧洲北部的时候,价格高到大部分人都买不起。但1631年笛卡尔惊叹,阿姆斯特丹是“货物无奇不有”之地;十年后,走访阿姆斯特丹的英格兰人说:“不管是哪种地位的人家,家里都有很多中国瓷器”“不计其数的店铺群和在那城市前方往来不断的船只,放眼现今全世界,阿姆斯特丹无疑是最繁忙的地方,这城里的人无疑最热衷于经商者”。

荷兰人格劳秀斯认为:“土地、河流以及属于一个国家的海洋的任何部分都应该向那些有合法理由需要行使通过权的人们开放”。

——摘编自卜正民《维米尔的帽子》等

材料二   1990年至2005年期间,世界迁移者从1.55亿增加到1.91亿,增长率从19901995年的1.4%增加到20002004年的1.9%。2005年,全世界1.91亿迁移人口中,1.15亿迁往发达国家,7500万迁往发展中国家;约1/3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迁移,1/3是从发展中国家迁到发达国家。以此可知“南南”迁移者与“南北”迁移者大致一样多。但总体上看,向高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大于向低收入国家迁移人数的增长,1990年所有迁移者中的15%在美国,而2005年这数字是20%。1990年至2005年,17个国家占了人口增长总数的75%。美国增加了1500万人,最多,其次是德国和西班牙,各增加了400万以上。

——王希恩《当代族际人口流迁与民族过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经济的角度分析17世纪初阿姆斯特丹“货物无奇不有”的原因,写出此时除荷兰外经营中国瓷器的主要西欧国家。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90至2005年间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出现上述特点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21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海南卷)-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有效的科技创新管理是英国崛起的重要因素。1624年,英国政府颁布并实施了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18世纪中期,英国每年批准专利不到300项,19世纪中期上升到4500项左右。这些专利被迅速应用到生产过程中,推动了众多行业的进步。这一时期,英国大学实行教育内容改革,把科学技术引入大学教育。与此同时,大量的英国专业技术人员到欧洲留学,技术移民尤其是熟练工也从欧洲其他地方来到英国参与工业发展。

——摘编自常娜《英国应对近代大变局的经验和启示》等

材料二哥伦布曾开创了许多“第一”。从1492年进行第一次越洋航行起,他带回了包括菠萝和木薯或树薯的描述和标本。1493年,他在第二次越洋航行中,又把甘蔗带到了伊斯帕尼奥拉岛;同样,猪、羊、牛、鸡和小麦也开始首次现身新大陆。

——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三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问题,目前学术界没有统一的看法。有学者将其总结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开拓了海上通道,推进了欧洲、美洲、东亚等地区的贸易。第二阶段出现在1815—1913年间,国际贸易再次大幅扩张,金融资本和劳动力加速流动,“新技术”成为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强大动力。第三阶段出现在二战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并持续至今。与以往相比,第三阶段全球化的发展具有新的特点。世界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达到了新水平,国际资本市场流动性加强等。

——摘自杨宁一《历史学习的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科技创新管理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技术条件。
(2)参考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世界近现代的相关史实,围绕经济全球化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例清晰,表述成文。)
2023-05-13更新 | 172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一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三个高潮期,第一个是战国时期,商人势力成长、商业中心出现;第二个是唐宋后期,生活必需品逐渐成为商品交易的大宗;第三个高潮出现在明清,两者都是延续百年的统一王朝,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等都成为商业发展的新因素。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与特点》

材料二   16世纪以后,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开拓,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商业贸易的大扩张使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股份公司和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贸易中心逐渐转移,英国、法国、荷兰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三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第三个高潮”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促使欧洲出现“商业革命”的历史事件,概括欧洲“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出现的问题,并简明指出中国的应对举措。
2023-02-10更新 | 280次组卷 | 7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前期,不少人不顾海禁政策,冒险出海走私。到世宗嘉靖年间,朝贡贸易几乎陷于停顿状态,私人海外贸易加快了发展步伐。嘉靖后期,解除海禁的呼声越来越高。终于在隆庆元年(1567年)付诸实施,私人海外贸易取得了合法地位。开海禁后,朝廷对每年出洋贸易的总的船只数量和航行地点都逐步做了限制。从万历时期开始,每年到这地处东洋的菲律宾马尼拉的商船常在20到60艘之间,天启末年达到100艘。万历十七年的《陆饷货物抽税则例》共列举了100余种进口商品,除少量药暹罗红纱、番被、嘉文席、交趾绢、西洋布等手工业品外,绝大多数是胡椒、苏木、檀香、沉香、象牙、犀角等香料和奢侈品。

在明代后期,白银流入的数量也很大。从中国输出的商品,有生丝、丝绸、瓷器、铜器、铁器、食品、各种日常用具以及牲畜等,其中尤以生丝、丝织品,光器为大宗。

——摘编自毛佩琦主编《中国大通史·明(上)》

材料二   欧亚、欧美新航路辟通后,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葡萄牙的里斯本、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尼德兰的安特卫普和英国的伦敦等开始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中心。为了适应商业形势的变化,银行、交易所、股份公司和保险公司等各类新的商业机构应运而生。随着来自殖民地的贵金属大量流入,西欧市场金银持续贬值,商品价格直线上升。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按不断上升的物价出售商品,大获暴利。美洲的橡胶、烟叶、玉米、可可和马铃薯等物产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而后传遍整个世界。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朝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中国产生的不同影响。
2023-04-02更新 | 245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年1月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主观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