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其构成要素都包括人、时间和空间,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

以下为世界近现代史上的若干关键词:

新航路开辟、光荣革命、启蒙运动、《独立宣言》、俄国农奴制改革、工业革命、日本明治维新、资本主义制度、世界市场、《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第一次世界大战、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根据时空的联系,从材料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关键词,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内容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前后关联,史论结合)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为14—18世纪中外文化发展简表

时间中国外国
14—16世纪王实甫创作《西厢记》,表现青年男女反叛传统礼教、争取爱情自由的心声。 
王祯编撰《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
彼特拉克撰写抒情诗集《歌集》,直言不讳地抨击教会,被视为“人文主义之父”。
哥白尼完成《天体运行论》,系统介绍“太阳中心说”。
17—18世纪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
黄宗羲著有《明夷待访录》,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曹雪芹的《红楼梦》将古典主义文学推向高峰。
乾隆后期,编成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莎士比亚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哈姆雷特》精心塑造了人文主义者形象。
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伏尔泰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了剧本《中国孤儿》。
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对封建社会制度、道德、宗教等展开无情批判。

——据陈文海、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等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17世纪中西方科学技术领域的代表著作简表

中国

西欧

时间

作者

代表作

时间

作者

代表作

1578

李时珍

《本草纲目》

1543

哥白尼

《天体运行论》

1637

宋应星

《天工开物》

1628

哈维

《血液循环论》

1639

徐光启

《农政全书》

1632

伽利略

《两大体系的对话》

1643

徐霞客

《徐霞客游记》

(介绍地质地貌)

1687

牛顿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摘编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


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表中提取中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2-03-19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普通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从广义上看,"政治民主化"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政治从少数人统治向多数人统治发展的全过程。从狭义上看,"政治民主化"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的形式和内容从非民主走向民主,特别是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过程。近代西方国家在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过程中充满了斗争和妥协,政治妥协便成为推动近代西方国家政治民主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人类政治智慧的重要表现。

——摘编自何光明《政治妥协是推动政治民主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以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为例》


阅读上述材料,根据材料中的观点自拟一个论题,结合世界近代史史实进行简要说明。(要求∶注意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言之有理,表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17世纪中国与欧洲的对比表

时间中国欧洲
14世纪1368年,明朝建立;1370年,开始海禁;明太祖朱元璋度丞相;明成祖朱棣设内阁意大利开始文艺复兴运动
15世纪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文艺复兴运动继续开展;新航路成功开辟
16世纪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17世纪1644年,清军入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材料二   如果从现代人的观点来看,以欧洲作为标准,明王朝并没有什么长进。

——伊沛霞《剑桥中国插图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

——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

从15世纪到今天,科技巨匠辈出,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瓦特,到卡尔·本茨、爱迪生再到爱因斯坦、此尔·盖茨,世界科技文化发展中心地点最终来到了美国,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正掌握在他们的手中。

——《面向二十一世界的科技》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的世界史知识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7 .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一定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的产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当物质活动作为基础性的东西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的同时,后者也通过影响物质活动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来制约物质活动,使物质生产方式服从精神(或文化观念)的引导。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请概括材料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论证该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9-11-06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半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于当时欧洲的启蒙运动而言,出版自由带来了言论的表达自由。随着出版的日渐繁荣,各种宣传启蒙思想的书籍、报刊、小册子等印刷品数量激增,一方面从根本上扭转了神权和君权专制统治之下的知识行于上的等级特权局面,知识向平民化的普及得以实现,启蒙思想开始了向普通民众行于下的广泛传播;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启蒙思想在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和交融,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启蒙思想完善的作用。可以说,由出版自由衍生的广泛意义上的表达自由冲破了欧洲中世纪以来思想传播的桎梏,极大推动了启蒙思想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广泛传播,为欧洲、北美,乃至整个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和思想动员。

——摘编自郑爱龙《近代欧洲启蒙思想传播的历史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史实,白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鳊《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
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2019-01-30更新 | 4495次组卷 | 62卷引用:贵州省黔南州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这些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须特别提到的另一特点是,它们并不是平行或独立地进行的。它们互相依赖,连续地一者对另一者起作用。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运用近代世界科技史的史实,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发展中的一个或多个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对科学发展的观点进行修改、补充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