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艺复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历史兴趣小组以16世纪的中国进入共时性发展时期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搜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从16世纪开始,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出现的显著变化是,从各个文明的独自发展演变到全球步调一致的共振期,即“共时性发展”时期。

——摘编自[法]费尔南·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材料二   自正德以来太仓银库的收入总数,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正德初年149万两,嘉靖十一年(1532年)243万两,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295.7116 万两,万历五年(1577年)435.94万两。万历之前,江南实行的“征一法”,江西的“鼠尾册”,东南出现的“十段锦 法”,浙江、广东出现的“均平银”,福建出现的“纲银法”,都具有徭役折银句田亩转移的内容。张居正在万历六年(1578年)下令清丈全国土地。请查溢额脱漏,国家掌握的田亩数 达7013976顷,此弘治时征税田额增多了300万顷。在这个基础上,于万历九年(1581年)采用一条鞭法,作为全国通行的制度。

——摘编自郭建龙《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等

(1)从共时性发展的视角分析说明一条鞭法实施的原因。
(2)若进一步探究16世纪的中国进入共时性发展时期,你认为还需要搜集哪些方面的材料,请举例说明,并说明理由。
2024-04-27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百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A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15世纪,一名意大利商人援引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的阐述,认为商人的尊贵之处在于商人能推进公共福祉,并且只有具有知识的商人才能解决国家经济问题,他把商人看作“理想的公民。这表明(     
A.罗马文化促进工商业的发展B.商业发展推进公共福祉兴起
C.重商主义提升商人社会地位D.文艺复兴助推商人自我认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中世纪艺术家并不是一心一意要创作自然的真实写照,也不是要创作优美的东西,他们是要忠实地向教友们表达宗教故事的内容和要旨。”13—14世纪后,基督教徒不光将绘画作为描述宗教教义的工具,同时也利用绘画的审美功能来感动普通民众。这一转变表明,欧洲绘画(     
A.摆脱了传统宗教思想的影响B.具有世俗化发展趋向
C.不拘泥于对现实的刻板描摹D.注重精神意境的表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这场瘟疫(黑死病)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使教会失去了精神上的权威,失去了人们的支持。许多人的信仰发生了动摇和变化,人们把目光从对天国的期许转向了对现世的关注”。据此可知,这次瘟疫(     
A.有利于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B.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C.推动了近代医疗体体系的建立D.导致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拜占庭在实用科学如建筑、美术等方面成就突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教堂采用了拜占庭式的穹顶。正当文艺复兴兴起时,拜占庭则出现了与人文主义近似的倾向,即所谓“拜占庭文艺复兴”。据此可知,当时欧洲(     
A.思想解放植根于东欧文化B.东正教文明区域扩展
C.文化的同源异流特征明显D.东西欧文化遥相呼应
2023-02-19更新 | 1728次组卷 | 28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师范附属中学、太原市师苑中学2022-2023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卫城是自然景观、建筑结构、公共用途的理想结合。卫城背后的山,既不会高到喧宾夺主,也不会低到可有可无。山顶上卫城的建筑,用料少之又少,但也起到了很好地衬托卫城艺术魅力的效果。山与诸神庙的结合,让卫城变成了最理想的公共场所,战时,起着堡垒作用,和平时期,是人民朝拜的圣地。对外部来说,这也是希腊人的自豪和力量,以及天才艺术创造力的有形物证。

——(美)房龙《人类的艺术》

材料二   十四和十五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新兴的资产阶级为发展生产需要文化科学知识,而新文化的发展必须突破教会的桎梏。在社会上兴起了复兴希腊罗马的哲学、文学、艺术作品和历史人物,重新研究已被湮没了千年之久的古典文化。它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封建制度的斗争。

——朱寰《世界中古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雅典卫城在城市布局方面的功能,并指出希腊人“天才艺术创造力”在文学方面的最高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并简析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5世纪,西欧作家和画家们变得更公开地拥有获取个人声誉和荣耀的雄心,他们的文学和艺术作品采用了更现实的人物和自然绘画,而且一些非宗教的主题也得到了表现。这说明当时(     
A.宗教艺术失去统治地位B.宗教改革促进思想革新
C.艺术创作关注世俗生活D.理性原则获得社会认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意大利画家提香(1490—1576)受乔尔乔内(1477-1510)的《沉睡的维纳斯》的启发,创作了著名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该画以侧卧的维纳斯(希腊神话中的爱神)为主角,维纳斯和其脚边蜷卧的小犬,与身后忙碌的女仆形成了动与静的鲜明对照。由于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该画也被称为《地上的维纳斯》。由此可知,这幅作品(     
A.体现了对近代科技成果的运用B.突出了启蒙运动的精神实质
C.清除了古希腊神话的宗教色彩D.反映了文艺复兴的审美倾向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人对“西”的认识是渐进式的、最早的西域仅指帕米尔高原东西两侧的中亚地区,后来逐渐包括了南亚次大陆、西亚的波斯、地中海的东罗马帝国以及西南亚的阿拉伯,郑和时代又涵括了非洲东海岸。明清时期接触到欧洲人,知其所处地域比历业上所接触之地更靠西,则“西”的概念又扩展为欧西,并呼以“泰西”“远西“,以示与早年之“西”的区别。近代以来“西”的地理概念淡出,政治文化内涵加重并且比较明显地定格为欧美文化。

——摘编自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材料二罗马帝国建立的同时,也用武力打通了西方与东方各族人民的交往通道。罗马的多民族文明也辐射至帝国的四周,罗马人的足迹远涉帕提亚、印度、中亚,甚至到达中国。……与此同时,东西方文化也加快了交流的进程。庞贝古城有印度女神雕像出土,北欧的丹麦也有印度佛像的发现,而在印度半岛东海岸本迪治利城则发现一个罗马商站遗址,出土了大量意大利陶器和罗马帝国钱币,越南等地也有不少罗马钱币出土。许多研究者还认为庞贝壁画中的天神、英雄和王侯显贵所穿的迎风飘展的长袍大褂都是丝绸制成。而众多古典文献的记载更是中国丝绸大量输入罗马的明证。

—摘编自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材料三

近代化又称现代化,反映了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巨变。

时间

社会发展概况

14世纪

手工工厂出现,使用雇佣工人的租地农场形成;文艺复兴;

16世纪

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宗教改革;

18世纪

英国《权利法案》;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联邦宪法颁布;法国《人权宣言》;

19世纪

《拿破仑法典》;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德意志统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20世纪

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

材料四   历史上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冲突确实比比皆是,然而文化差异却并非一定要以冲突为指归的。与文化的差异相并立的文化现象,还有一种是趋同,与差异相比,趋同的现象更起着主流的作用……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在信息时代已迅速减缩,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趋同正在明显地加强,尽管目前世界上还有约6000种语言,但是人类一定会找到他们共同的语言:和平、进步与繁荣。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五从顺应历史潮流、增进人类福祉出发,我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并同有关各方多次深入交换意见。我高兴地看到,这一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欢迎和认同,并被写进了联合国重要文件,我希望,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携手前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亚洲和世界。

——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人眼中“西”这一概念的演变历程。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东西方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以前西欧社会转型的背景。
(4)阅读材料四、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并谈谈你对这一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仁者爱人”说;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早期的民本思想由此形成。在秦汉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民本思想仍是重要的官方意识。总结历代的民本思想,可以看出充分肯定“民”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君与民相互制约,“君与民,是对立统一的”。儒家民本观以群体为其本位,是通过家庭把社会团体和个人联系起来的,如果没有家庭,个人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就不能相连和发挥。

——摘编自樊国华《先秦诸子与管理哲学》

材料二 近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随着文艺复兴而诞生。近代人本主义者高举人文旗帜,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人的世俗幸福和欲望反对封建禁欲主义。纵观西方文化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本主义作为西方文化的一条线索贯穿着西方文化的始终。人本主义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本,根本出发点是为了人的权利、尊严、需要、成长、发展以及最终实现人的价值。西方的人本主义比较强调个人价值,奉行的是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人格、自由,重视的是个体的人权,平等,人际关系主要靠契约来维持。在西方,人本主义强调个人的作用和价值,因此弱化了家庭的作用,通常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得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而不顾及别人。近代西方人本主义讲的是作为独立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首先关注的就是公民的权利,他们强调人生来是平等和自由的,任何人都没有驾驭和支配他人的权利。

——摘编自陈新忠《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教育影响评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相比较,近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不同之处,并简析两者共同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