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宗教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关世界近代民族主义的起源和扩散,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大致观点主要有以下两种

观点一:政治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主义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美洲殖民地反抗宗主国的民族解放战争和独立运动,主要表现为反抗宗主国的压迫和不平等,随后扩散到欧洲,最后传播到亚非殖民地。

观点二:学者周平认为,民族主义起源于近代西欧,王朝国家在对共同体进行整合的过程中促进了民族意识和情感的产生,这种民族意识在政治精英的加工后逐步系统化、理论化,发展为完整的思想体系,这就是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形成后又促进了民族的成熟,民族成熟以后资产阶级利用民族利益反抗王朝国家,把国家的权力转移到了“全民族”手中。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围绕世界近代民族主义的起源和扩展,从材料中选取一个观点或另拟一个观点,并运用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11-19更新 | 123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533年,在没有获得教皇许可的情况下,英王亨利八世秘密与安妮·博林结婚,罗马教皇随即宣布将亨利驱逐出教会。作为报复,英国国会立法脱离罗马教廷,由英国大主教克兰麦宣布亨利与安妮·博林的婚姻合法。这表明英国(     
A.宗教神权遭遇挑战B.立宪政体奠定基础
C.宗教改革更加彻底D.世俗主权逐渐回归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宗教改革者认为,上帝是在自然发生的过程中显现他自己的。白昼的更替、四季的循环、月亮的盈亏和星辰的运行,都是上帝创世时就赋予在其中的,一切世事只不过是其展现而已。自然界是上帝和人类活动的舞台。此理论(     
A.意在引导人们通过认识上帝去认识自然B.促进了探究自然和科学研究氛围的形成
C.建立了宗教信仰与理性精神结合的新体系D.为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创造了人文背景
2023-03-17更新 | 1609次组卷 | 12卷引用:云南省大理州下关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 537年,丹麦颁布《教会法令》,规定丹麦为新教国家,国王不只掌管教会组织,也决定信仰的内容;实行“教产世俗化”,修道院虽可举行天主教仪式,为儿童办学校,但要用丹麦文进行《主祷文》和《使徒信条》的教学。这表明丹麦(     
A.摧毁了天主教会的信仰基础B.确立了信仰自由的宗教信条
C.构建了民族国家的法律基础D.描绘了理性王国的发展蓝图
2023-03-14更新 | 461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理性”是现代性事业的根基,它的“成长史”体现出大起大落的剧烈节奏。下表是西方不同阶段有关理性的主要观点。

时期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强调“知识服务于修养”;理性(或德性)是人的本性,它要求人致力于在道德上实现自我完善
文艺复兴时期彼特拉克理性致力于声张和证明的,是自己属人的特性而非属神的特性;在对古典希腊、罗马文化的研究中发现了人的独立价值和尊严
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用人的主动信仰证明在上帝面前尘世的价值;理性被视为人的本质属性之一,人按照自己的意志、使用自己的理性去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
启蒙运动时期霍布斯、洛克、卢梭似乎有一个普遍的理性一直存在在那里,等待人们去发现;而只要人们发现了理性,它就会把世间的一切秘密与疑问解答

——摘编自姚德薇《近代西方社会思想中“理性”概念的发展与演变》

结合材料信息与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理性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8-25更新 | 642次组卷 | 20卷引用: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历史试题
6 .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目的是使宗教文化世俗化,使科学文化与宗教神学相分离,最终建立资产阶级独立的思想文化体系:而宗教改革的目的是夺取天主教会的领导权,使政、教分离,最终建立资产阶级的新宗教。材料最能反映
A.社会转型的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B.科学与神学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
C.两场运动在性质上存在本质差异D.文艺复兴为理性主义奠定了基础
2022-05-20更新 | 633次组卷 | 13卷引用: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近代以来,伴随着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的《圣经》等方式,让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上述举措(     
A.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B.使封君封臣制度强化
C.有利于民族国家形成D.解决了王权与教权之争
8 . 马丁·路德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这一主张
A.使人们摆脱了宗教信仰的束缚B.否定了教皇和神职人员权威
C.确立了世俗政权高于教会原则D.批判了封建贵族的等级观念
9 . 你认为导致由图1向图2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罗马教会与欧洲世俗王权矛盾的消除
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人文主义的推动
C.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影响和促进
D.宗教神学思想的影响被驱除出社会领域
2020-03-08更新 | 711次组卷 | 2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中提到“十分之九的多数德国人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德国人高喊‘罗马教廷该死!’”这段材料不能反映
A.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已经不能维持下去
B.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德意志各阶层与罗马天主教会的矛盾尖锐
D.路德的宗教改革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愿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