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宗教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中,天主教会确立了其在精神和信仰方面的权威地位,而随着民族意识的强化,各地区都强烈要求教会民族化、世俗化。1517年马丁·路德写出《关于赎罪券的95条论纲》,在论纲中提出“信仰得救”理论,个人可以通过阅读《圣经》和上帝直接对话,个人理解是支配自身行为的唯一指南。《论纲》得到了普通民众的支持。他坚持主张由国家掌握宗教领导权,得到部分诸侯和世俗统治者的认同。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二   康德认为只要给民众以自由,启蒙便水到渠成。启蒙要求人们有勇气公开地运用自己的理性,这便要求个人不再盲从于权威,要求个人敢于以学者的身份对一切听众或读者说话。在启蒙思想家看来,西方传统社会过分束缚了人的自由。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写道“人生而自由,却处处受缚于锁链。”

——摘编自卢风著《启蒙之后》


(1)根据材料一,分析马丁·路德思想的进步之处。
(2)根据材料二,归纳启蒙思想家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时期自由思想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2023-01-09更新 | 75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校际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普罗塔戈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与智者学派同一时代的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知识即美德”;中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提出“敬天地,远鬼神,近人事”“为政以德”“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据《必修》3编辑

材料二:彼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材料三:刘祚昌认为,宗教改革猛烈地冲击了天主教会,促成了教会的分裂,有力地削弱了封建统治,从而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活动,为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到来铺平了道路,在政治上、经济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加强了新兴的民族国家;改革中产生的路德教和加尔文教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为其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武器,为其发家致富作辩护,并为他们不择手段掠夺大开绿灯。

——刘祚昌《论西欧宗教改革》

材料四、启蒙思想家们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比作漫长的黑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他们集中力量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和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启蒙运动时期的言论,孟德斯鸠:(神职)摧残了许多人,即使瘟疫与最惨烈的战争也从来不至如此。伏尔泰: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提马刺吗?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康德: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据《启蒙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古希腊思想家探究对象的相同点和各自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四,指出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基本内容。各自最突出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与专制王权的关系。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欧洲人文主义演进变化的历程。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文艺复兴的基本主张就是解放人性,恢复人的尊严,重申人的世俗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它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天主教的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指向那种否定现世生活,把来世的天堂作为人类永恒追求目标的人生虚无主义态度。虽然新兴资产阶级主要提供了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但不可否认,在当时的条件下,利己主义仍可导致消极的后果,即追求享乐的唯我主义倾向。而宗教改革运动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上述不足。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上层建筑领域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主义者所提倡的思想解放,在一定程度上为宗教改革运动作了理论上和思想上的准备,两者在思想上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摘编自徐鹤森《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启蒙运动不是陡然而至的。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人认识到世界其他地方还存在迥异的民族、宗教和文明形态,使基督教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成为虚假之言。17世纪初,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作品,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17世纪的欧洲逐渐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路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而不是盲信教廷的权威。伏尔泰对中国由明智的君主和哲学家统治赞赏备至,据此提倡实行开明的君主制。

——摘编自《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分析“启蒙运动不是陡然而至”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共同影响。
4 .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路德认为人的灵魂的的就是靠个人的虔诚信仰,而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权威,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阅读圣经来理解其真正的含义,作为判断,取得信仰,直接和上帝相通。路德强调指出,在信仰问题上,教皇和教会无权强迫别人接受其观点,人们完全能够独立地、自由地决定自己对圣经和宗教的信仰。

——杨毓初《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运动》

材料三   社会契约绝不是要消除自然的平等状态,相反,它是用道德和法律上的平等代替了自然状态所加之于人类身体上的不平等;这样,不管人类在力量与智力上是如何的不平等,人类也可以凭借契约和权利来实现平等的状态。

——卢梭《社会契约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文艺复兴的时空变迁。指出文艺复兴运动中的“文学三杰”的人名。
(2)根据材料二,指出马丁·路德的思想为什么会“削弱了教会的权威”?并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宗教改革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卢梭的观点。并结合16—18世纪的史实阐述“人文主义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阐释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语言通顺、表述成文)。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世纪中后期,由于奥斯曼帝国的大举入侵,东罗马的诸多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珍品和文学著作,纷纷逃往西欧避难,部分东罗马的学者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办了一所学校名叫“希腊学院”,专门讲授古希腊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在资本主义萌芽滋生后,人们追求的精神境界变得一致,紧接着许多西欧的学者强烈要求恢复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文化和艺术。这种要求犹如一阵春风,缓缓吹遍整个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的大旗就此随风飘扬。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罗马教廷把下列书籍列为禁书:

书目

作者

生卒时间

节选内容(观点)

《天体运行论》

哥白尼

1473-1543年

如果真有一种科学能够使人心灵高贵,脱离时间的污秽,这种科学一定是天文学

《九十五条论纲》

马丁·路德

1843-1546年

主张因信称义,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   启蒙运动一开始是以温和渐进的方式集中在思想领域,对理性思想的高扬使它实现了西方思想和文化向现代的转换。但也应该看到这些思想对社会影响的程度是巨大且深刻的,经历了启蒙运动的西方文明再也不同于从前。占主宰地位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陷入了守势,要求废除王权,建立民主政体,还政于民成为西方社会政体的主流。要求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自由和平等成为随后西方人民斗争的动力和目标,一个具有极大进取精神和不断发展的西方社会出现在了人类舞台上。

——摘编自徐新《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这两部著作被罗马教廷列为禁书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思想”,并简析启蒙运动对西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6世纪初,德意志因宗教改革而爆发了大规模农民战争。农民战争的领袖闵采尔提出上帝之国将由劳动人民,首先是农民建立起来;从精神层面来看,他在严刑拷打下的一句供词便足以概括其思想,即“万物公有”。这表明闵采尔(     
A.对宗教信仰持强烈反对态度B.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美好图景
C.有一定的社会政治变革倾向D.代表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就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

——[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二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在神权专政的时代,教士们可以替神发言,规划人间的秩序;教士们也有权力决定故免或是不故免人的罪行。这种因人而异的神律,就不是一个可以预测的规律。宗教革命以后,主权国家制定法律,是根据人类个体共存于一个社会的要求来制定的。德国系统的法律,一方面追溯到罗马时代的法典,另一方面,也将这些法典解释为神律在人间的体现。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又在这套罗马法典的基础上,编纂出《拿破仑法典》,也不外乎根据神设定的秩序,制定出一套适用于人间的行为规范。这种法典,也必须合乎理性。

——摘编自《许倬云说历史:现代文明的成坏》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指出欧洲社会对人的判罚方面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从13世纪末到16世纪初的两百多年历史,是中世纪向现代过渡的关键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中,……“人性”战胜了“神性”,“人权”战胜了“神权”,为西欧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宽广的道路。……莎士比亚可以说是这场运动的集大成者,他一生创作了30余部戏剧作品,文学艺术加上戏剧形式的表现使他的思想影响更加广泛。

——刘建玮《一读就懂的世界史欧洲》

材料二   一五一七年十月间……始售“赎罪券”。▲闻之,以为其言实与基督教之精义不合。彼乃从当时之习惯著赎罪券《论文》九十五条,榜诸礼拜堂门外。……彼以为罪过之被赦,在于笃信上帝,不在于获得赎罪券。凡基督教徒果能真心悔过,定能免其罪过与刑罚。

——何炳松《欧洲大历史》

材料三   当时,欧洲前往东方的通路为控制整个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势力所封锁,对欧洲人来说,地中海是一所牢狱,而不是一条通途。因此,除了作为中间人牟利的威尼斯人外,欧洲人渴望找到一条“通往香料产地东印度群岛”的新路。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国家在欧洲的航海事业中遥遥领先,获得了巨大财富。在结束第一次航行回来后,哥伦布急切地想说服人们,他已经发现了宝贵的土地,他准备掠夺这些土地上的财富,并将这里“诚实”而又热情的人们变成奴隶。美洲的发现,确实带来了一场最实质性的变化。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场运动”的精神内核,并概括说明“莎士比亚可以说是这场运动的集大成者”的理由。
(2)请写出材料二中“▲”处的人物名字,根据材料二,概括该人物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简述其主张对欧洲社会发展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当时欧洲人渴望找到“新路”的原因,并指出支持哥伦布远航的伊比利亚半岛的国家。结合所学,就材料三中加横线的观点谈谈你的理解。(阐述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语句通顺,表述成文)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世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注重法制建设,已制定宪法和现行有效法律(截至2010年)共237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保护改革开放和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

——摘编自赵惜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展历程的全景回顾》


(1)如何理解“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这两句话的内涵?
(2)根据史料二,概括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法律建设的基本特点。
(3)说说材料一与材料二改革呈现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8世纪,土地贵族守旧的地产经营管理方式导致其经济地位、政治特权、爵位等级和社会荣誉地位急剧衰落,他们的文学形象也随之发生变化。如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李尔王》展示了一幅上流社会道德沦丧、社会崩溃的图景;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对于“羊吃人”的惨剧有过逼真的描述,“他们(贵族)拉倒房屋,毁坏城镇,佃农们被赶走……”

——摘编自肖先明《中世纪至近代早期英国贵族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文学形象的嬗变研究》

材料二   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采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规定总统的职权和产生办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几个关键词概括16—18世纪英国贵族文学形象变化的原因。
(2)有学者在谈到18世纪英美政治体制时,认为美国总统是“没有君主制的国王”。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2023-07-05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