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宗教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14—18世纪欧洲思想领域经历重大转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4世纪中期的意大利;薄伽丘小说的“市井琐事”和“市民情调”是对古典拉丁文化的直接挑战,也是对市民社会风俗的积极倡⋯⋯在对教会和君主双重压迫的反抗和嘲弄过程中,薄伽丘实现了为市民阶级价值观念张目的人文关怀主题。

——张缵、江宁康《文艺复兴与早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嬗变》

材料二   路德认为,只有信仰基督,才可得到上帝的恩典……只要心存信仰,人的获救就无需教士的中介作用,不必求助教皇和教会……路德新教所推崇的权威《圣经》,也不是如天主教解释的那样,是一本只有教皇可以解释的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教条主义的经典,而是一本人人可以阅读和解释的,并在其中得到人与上帝交流的福音书。

——李平晔《人的发现——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材料三   孟德斯鸠不但抨击暴君政体,而且他还专门研究了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按照他的看法,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才能避免暴政的出现。

——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据材料一,归纳薄伽丘小说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薄伽丘小说产生的经济根源;
(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孟德斯鸠的“具体办法”;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14—18世纪欧洲思想解放运动主要内容的变化。
2024-05-05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怀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文艺复兴的基本主张就是解放人性,恢复人的尊严,重申人的世俗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它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天主教的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指向那种否定现世生活,把来世的天堂作为人类永恒追求目标的人生虚无主义态度。虽然新兴资产阶级主要提供了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但不可否认,在当时的条件下,利己主义仍可导致消极的后果,即追求享乐的唯我主义倾向。而宗教改革运动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上述不足。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上层建筑领域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主义者所提倡的思想解放,在一定程度上为宗教改革运动作了理论上和思想上的准备,两者在思想上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摘编自徐鹤森《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启蒙运动不是陡然而至的。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人认识到世界其他地方还存在迥异的民族、宗教和文明形态,使基督教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成为虚假之言。17世纪初,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作品,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17世纪的欧洲逐渐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路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而不是盲信教廷的权威。伏尔泰对中国由明智的君主和哲学家统治赞赏备至,据此提倡实行开明的君主制。

——摘编自《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分析“启蒙运动不是陡然而至”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共同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时,专制王权的加强和民族意识的增长已成为西欧普遍的社会现象,其结果必然是对罗马教皇和教会特权的剥夺。否则,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君主专制政体。同时,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势力日益壮大,他们对教会占有巨额财富并享有征税特权十分不满。为了追逐利润,他们需要剥夺教会的经济特权,因而,西欧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是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

——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

材料二   启蒙运动一开始是以温和渐进的方式集中在思想领域,对理性思想的高扬使它实现了西方思想和文化向现代的转换。但也应该看到这些思想对社会影响的程度是巨大且深刻的,经历了启蒙运动的西方文明再也不同于从前。占主宰地位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陷入了守势,要求废除王权,建立民主政体,还政于民成为西方社会政体的主流。要求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自由和平等成为随后西方人民斗争的动力和目标,一个具有极大进取精神和不断发展的西方社会出现在了人类舞台上。

——摘编自徐新《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给欧洲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思想”,并简析启蒙运动对西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确实为思想界带来一次大解放,称得上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与中世纪的一场大决裂。从此,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上帝的立足之地日益缩小。人类开始向自然挑战,向神学挑战,向人类本身挑战。

——摘编自仓理新《书籍传播与社会发展:出版产业的文化社会学研究》

材料二   世界观的重大变革确实是从哥白尼革命开始的。希腊人以及中世纪的宇宙观,是一个层层相套的有限的球体,地球则居宇宙的中心。哥白尼用太阳取代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所有的行星包括地球均以太阳为中心转动。近代思想的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就在于从有限封闭的世界,走向一个无限的宇宙。……这场宇宙论革命,既是天文学的也是人类学的,既带来了世界图景的改变,也导致了欧洲心灵的重建。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三   工业社会中劳动者为什么经历巨大的苦难,原因是他们受到了资本家的剥削。这句话以前也有其他人说过,但马克思找到了剥削的秘密,那就是剩余价值。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这个问题的解决为起点,并以此为中心的。剩余价值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经济学基础。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趋势,提出“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摘编自《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等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是如何“向神学挑战”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哥白尼的宇宙观。结合所学,概括“这场宇宙论革命”在近代思想领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马克思找到的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结合所学,分别写出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经济学基础和提出“两个必然”科学论断的著作名称,用一句话概括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斗争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16世纪,欧洲爆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当时欧洲的市民和知识分子,一方面极度厌恶天主教的神权地位及其虚伪的禁欲主义,另一方面又苦于没有成熟的文化体系,于是便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恩格斯曾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时代”。文艺复兴不单单是文学艺术的复兴,而且是思想和科学的复兴。

——摘编自孟节省   林雪原《西方文化漫谈》

材料二   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对欧洲和美洲的知识界有着一系列的影响。“理性”是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启蒙思想家认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人的理性。他们相信进步,相信在科学和教育的作用下,社会将趋于完美。他们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制、权力制衡等。尽管启蒙思想家都反对君主专制,但其主张各有差异,如伏尔泰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与相互制衡;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制。

——摘编自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世界大历史:1689~179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启蒙运动的进步之处,并简析欧洲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末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商业贸易发展,早期殖民掠夺已经开始。……民族国家正在形成,业已强大的王权再也不能容忍教皇特权,新兴资产阶级则要求夺取教会财富。德国,实力雄厚的诸侯,漠视教廷圣谕,自行其是。意大利布满各种类型的政治实体,北部发达的城市共和国,早将教皇、教会置于一旁。

——摘编自朱锡强《西欧中世纪教权与俗权的斗争及消长》

材料二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时间14-17世纪16世纪17、18世纪
传播范围意大利→欧洲德国→欧洲英国→法国→欧美→全世界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
矛头指向教会的神学观念天主教会封建神权、专制王权、封建特权
群众基础资产阶级上层知识分子国王、贵族、民众资产阶级
基本形式借用古希腊、罗马文化
宣扬人文主义
披着宗教外衣,利用世
俗力量挑战教皇权威
公开反抗封建专制王权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末期西欧社会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演变趋势并简析其共同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政治变革与思想解放的关系。
2023-04-19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既不是民族国家,也没有现代意义的民族主义,传统社会没有民族、国家认同,但是,传统社会有坚定的文化认同与王朝认同。王朝认同与文化认同一表一里,维系着传统社会的人们的基本心理结构。顾炎武把这两种认同化为“国”与“天下”的差别,当王朝认同失效之后,文化认同的功能就凸显出来了。传统社会的文化认同,含有原始的民族主义因素,那就是“夷夏之辨”。非我族类者,其心必异。而文化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起过决定性的作用。

——摘编自陈壁生《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建构》

材料二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可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民族观的内涵,并分析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近代国家观念的变化及其原因。
2023-02-01更新 | 127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主要是一场意大利的文化运动,其基本宗旨就是要复兴和弘扬古希腊罗马文化,由此产生了一种热衷于荷马史诗、西塞罗文风和古典艺术风格的学术潮流,即后世所称的“人文主义”。事实上,“人文主义者”一词的最初含义就是指那些精通希腊艺术和拉丁文法的学者,他们对古希腊罗马的异教文化充满了兴趣,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古典学术的研究,重现一种不同于沉闷压抑的中世纪文化的明朗欢愉的生活场景。这种主张“回到本源”的信而好古的研究风气,不仅使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把眼光从虚无漂渺的天国转向了感性快乐的现实世界,而且也在庚诚的基督徒中引起了一种重新考据、诠释基督教的原始文献(如圣经和早期教父著作)的热潮。这股释经热潮在北部欧洲的学者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摘编自赵林《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文化意义》

材料二   如果说文艺复兴主要是拉丁文化圈的一场格调高雅的精英运动,它的特点是要让基督教的神圣理想去迎合罗马教会和世俗社会的感性现实,那么宗教改革无疑是日耳曼文化圈的一场朴素无华的平民运动,它的特点则是要用基督教的圣洁理想来批判罗马教会的卑污现实。从15-16世纪的时代背景来看,文艺复兴运动代表了一种新潮趋向,开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化时尚;宗教改革运动却是出于明显的保守动机,主张用早期教会的纯正信仰和圣洁道德来抵制当下的各种新潮事物。然而从长远的历史效果来看,文艺复兴运动虽然倡导了人性解放,繁荣了文学艺术,营造了一派“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性辉煌,却并没有改变欧洲社会的基本格局;而宗教改革运动尽管在主观动机上非常保守,但是它所造成的客观效果却深远巨大,不仅促成了日耳曼语世界的异军突起和现代民族国家的出现,而且推动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宪政民主的发展进程,酿成了近代欧洲社会翻天覆地的历史大变局。

——摘编自赵林《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文化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文主义”的主要内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宗教改革的历史影响。
9 . 人文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是近代西欧社会转型的文化支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文艺复兴是一个巨人辈出的时代……归结到根本点,应该说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还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可能统统被冲破,以往一直受到严重抑制的个人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材料二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材料三 十八世纪的天才们不单只是哲学家或某个方面的学者,最重要的是他们及其关注社会,更加具有批判的精神和意识。这些人就如恩格斯所说的,不承认任何外界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法庭的面前为自己的存在做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在这些启蒙学者眼中,以往的一切国家形式和社会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作不合理的东西扔进垃圾堆里了。


(1)材料一中的“个人主义”指的是什么思想?根据材料一概括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问题”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并据此分析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理性法庭的面前”哪些“存在的权利”被“放弃”?这些“十八世纪的天才们”在“理性的法庭”里准备了哪些论据?
2020-10-13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涑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唐到宋经历了很大的改变。拿唐的750年与宋的1050年做一个比较。就会发现:从外交关系上,唐有霸权,在北方唐以外没有国家,只有少数民族,而到了宋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就不一样了,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有宋、辽、夏、金;另外,唐时有1/8-1/4的人口在南方,而宋朝时则有1/2的人口在南方,南方却变成了- -个多元化的地方,有多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多种语言;唐朝首都是一个典型的adminitrative city,是政治的,而宋则是经济中心变成了首都;宋的人口是唐的两倍,货币数量是唐的二十倍,这都说明了商业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技术方面,宋朝还有了印刷、火药、指南针,这三个技术都是非常重要的;从社会方面,唐朝人的社会地位还是要看血统、身份,而宋朝人的社会地位则是看教育文化,科举制度被扩大,其重要性在社会中也越来越大。宋朝9%的学生考不上,可这些人还算是士人,仍是国家的精英,士人中做官的人只是一小部分。到了13世纪中叶,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有45万人,但只有500人得到进士。.

——摘编自包弼德《唐宋巨大历史变迁的现代意义:对nation观念的重新思考》

材料二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这就是现代化的准备阶段。1500年前后,许多事指向农业文明的解体,比如说,农奴制解体解放了人身,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精神,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地理大发现则把人推向全球,第一次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它就把自己的疆域封闭起来,使它与外界隔离,致力于自身的发展,而不顾基督教大世界中其他兄弟的景况如何。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民族国家总是以牺牲别人为代价的。这样,原先基督教大世界中社会经济状况基本拉平的情况就消失了,代之出现的,是某些地区发展起来,其他地区则相对落后。因此,可以说,民族国家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化的起点,发展与社会的根本变迁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历史变迁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唐宋历史变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500年前后西欧社会向现代化转型所做的准备,并指出唐宋历史变迁和西方社会变迁的实质差异。
2020-03-17更新 | 511次组卷 | 23卷引用:2020届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三4月模拟考试(一)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