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宗教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唐到宋经历了很大的改变。拿唐的750年与宋的1050年做一个比较。就会发现:从外交关系上,唐有霸权,在北方唐以外没有国家,只有少数民族,而到了宋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就不一样了,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有宋、辽、夏、金;另外,唐时有1/8-1/4的人口在南方,而宋朝时则有1/2的人口在南方,南方却变成了- -个多元化的地方,有多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多种语言;唐朝首都是一个典型的adminitrative city,是政治的,而宋则是经济中心变成了首都;宋的人口是唐的两倍,货币数量是唐的二十倍,这都说明了商业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技术方面,宋朝还有了印刷、火药、指南针,这三个技术都是非常重要的;从社会方面,唐朝人的社会地位还是要看血统、身份,而宋朝人的社会地位则是看教育文化,科举制度被扩大,其重要性在社会中也越来越大。宋朝9%的学生考不上,可这些人还算是士人,仍是国家的精英,士人中做官的人只是一小部分。到了13世纪中叶,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有45万人,但只有500人得到进士。.

——摘编自包弼德《唐宋巨大历史变迁的现代意义:对nation观念的重新思考》

材料二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这就是现代化的准备阶段。1500年前后,许多事指向农业文明的解体,比如说,农奴制解体解放了人身,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精神,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地理大发现则把人推向全球,第一次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它就把自己的疆域封闭起来,使它与外界隔离,致力于自身的发展,而不顾基督教大世界中其他兄弟的景况如何。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民族国家总是以牺牲别人为代价的。这样,原先基督教大世界中社会经济状况基本拉平的情况就消失了,代之出现的,是某些地区发展起来,其他地区则相对落后。因此,可以说,民族国家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化的起点,发展与社会的根本变迁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历史变迁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唐宋历史变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500年前后西欧社会向现代化转型所做的准备,并指出唐宋历史变迁和西方社会变迁的实质差异。
2020-03-17更新 | 511次组卷 | 23卷引用:宁夏银川一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晋商兴起原因之一即“聚人和”。在用人方面,以家乡子弟为主,众多的商业会馆出现即是重要体现。商业会馆中采取联合联营、地缘聚合和业缘聚和等方式,体现了群体合作。从众多晋商经营活动中我们看到, 讲诚信、重道义,对自己的合作伙伴诚意相待,对商业对象不欺诈,与同宗族商业伙伴既能同甘,也能共苦。他们认为,真正的商人从来不取无义之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哪怕生意做不成也不能做有损“义”的事情。 纵观明清多数成功的晋商,其都秉持了勤俭持家和求知务实的精神。晋商在行商及日常生活中往往以“士”为标尺,践行儒家的道德理念,进而跻身“士”阶层以光大门楣。

——摘编自薛勇民《明清时期儒家伦理视域下的商业伦理初探》

材料二   16世纪马丁路德的改革给人们带来一个新的概念“天职”,其意指上帝所希望个人完成在现世里 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加尔文教派进一步认为要增加上帝的荣耀,以乞求上帝的恩宠唯一的办法就是经受职业的考验。劳动是上帝的旨意,而财富是上帝恩宠状态的标志。教徒们通过辛勤劳动、节俭和摒弃享乐而增加财富,把获得财富看作个人能力的证明。对牟利的约束被消除了,财富既能增加上帝的荣耀,也能完全实现自我。加尔文教徒们遵循着严谨的职业道德,十分关注现世的生活,不断转化为经济冲动,取得事业成功。

——摘编自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晋商商业伦理的内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新教伦理与明清晋商商业伦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在近代早期西方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020-05-09更新 | 317次组卷 | 2卷引用: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检测题1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王阳明生活的时代,很多人对笼罩在社会之上的官方政治意识形态已经相当反感。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他认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在他离开人世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便是:“吾心光明,亦复何言。吾心,良知也。光明,已致良知也。”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   马丁·路德是神学博士、维滕贝格大学神学教授、维滕贝格修道院院长。1510年,他带着虔诚的心情朝拜罗马城,看到的却是一片腐败。他痛感个人无力无助,再研读《圣经》,发现保罗的训诫有“义人必因信得生”;《福音书》中说,耶稣基督之死已经代替人类在上帝面前赎罪,只要信仰耶稣,就可以得救。此后,他开始倡导“因信称义”,认为信仰的本质是内心活动,而不在于形式和行为,每个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基督徒在上帝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可以通过《圣经》直接和上帝对话,不用神父做中介。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王阳明与马丁·路德基本主张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与马丁·路德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影响的不同。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代表的思想肯定人性与人的价值,发展人的个性。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伊拉斯谟也反对将人划分为与其他动物等同的科学研究对象。因为在这种科学观的视角下,人和动物一样是试验品。

——摘编自《伊拉斯谟: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公共知识分子》

材料二   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以学术争论的方式在维登堡城堡大教堂的大门上张贴出了“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论纲认为:告解圣事的中心是悔改,而不是向神父认罪,肉身的苦修和禁欲,若无内心的忏悔便毫无用处。上帝和他的信徒是一对亲密的伴侣,他们之间不需要任何第三者。

材料三   “人民主权的原则……是无可争议的”,但“主权只是一个有限的和相对的存在”。“如果你确信人民主权不受限制,你就等于随意创造并向人类社会抛出了一个本身过度强大的权力,不管它落到什么人手里,它必定构成一项罪恶。”18世纪英国政治理论家伯克说:“我相信,如果卢梭还活着,在他短暂的神志清明时刻,一旦看到他的思想引起那么疯狂的实践后果(指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专政”),他一定会吓昏过去。”

——摘自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等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特征。伊拉斯谟的思想是怎样体现这一特征的?
(2)概括材料二中马丁·路德的主要主张。这些主张是如何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
(3)列举法国卢梭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并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史实,简要评价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宗教改革对欧洲近代早期的历史演进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斯.韦伯认为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信仰,尤其是加尔文派新教,促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伦理,造就了“资本主义的精神”,进而认为新教“制造了近代民主”、“导致近代资本主义”、“是近代科学之父”。但此后几十年中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他们强调宗教改革有其深厚的中世纪根源,一开始并未与中世纪基督教断裂,它“主要是一场宗教运动.理论具有超现实与超自然的特点”,“关注的是从地狱中拯救灵魂,对他们来说,来世的事务更重要”,他们由此认为宗教改革不是近代之始,不是西方通向“现代性”的必然基石。

——摘编自刘城《马克斯·韦伯与二十世纪宗教改革史学》


评材料中关于宗教改革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