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宗教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商业与文化】

材料一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资本的实力和水平,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许多商人在“士”这个传承儒家文化政府后备官僚的阶层面前,不再自惭形秽,而是开始平等的对话。“良贾何负闳儒”的观点显示出这一时期商人的自尊和自信。然而从“儒商”、“士商”、“绅商”在明清时期的出现以及当时商人的价值取向来看,明清时期的商人似乎并不仅仅满足于治生获利,而是有着比较强烈的道德要求和精神向往。

——王燕玲《儒家传统文化与中国的官商关系》

材料二   在新的时代里,财富被认为是虔诚的象征。即便是富人也仍需要努力工作,拥有财富并且不随意挥霍成为一种新的道德标准。清教徒们既反对贵族浮华奢侈的生活,也厌恶暴发户挥金如土,但是对中产阶级的节制有度和自力更生给予了极高的伦理评价。所以,资本家们坚信自己像中产阶级一样自律而勤奋地工作,没有污点地合理使用财富,就会受到上帝的恩宠。这样的道德准则下,自然也收获了极大一批追求上帝恩宠而勤奋工作的劳动力。

——来庆滢《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解读》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士”“商”的关系并分析其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的道德标准”的内涵并分析其影响。
2024-05-30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名校新高考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艺复兴时期的但丁在《论俗语》中指出:拉丁语(官方宫廷用语)是“矫揉造作的”,而俗语简单易懂,反而是“较高贵的语言”,用俗语取代拉丁文能够表达民间的声音。俗语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语言,把文学的表现权利第一次交还给了人民大众。在宗教改革中,路德在翻译《圣经》时更注重用大众化、民族化的语言,所以他用德语翻译了《圣经》。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各国语言版的《圣经》不断出现。法语中的“启蒙”含有“光明”“智慧”之意,18世纪成了法语的时代,欧洲的很多国王都成为法语迷,很多国家的达官贵人都以能讲一口流利的法语而感到自豪。法语成为18世纪后民主运动、思想解放的重要载体。

——摘编自胡斌《语言的力量——对西方近代思想解放的另一种解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语言和思想解放”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4-21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马克思说:“宗教改革给诸侯带来很大的好处,每个诸侯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取得主教的权利。德国的梦想破灭了,‘德意志民族’和‘德意志国家’成为两回事。”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德国的统一道路障碍重重B.宗教自由是国家统一的前提
C.现实国情决定了宗教形态D.德国宗教改革背离世界潮流
2024-03-22更新 | 146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月考(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中世纪时期,《圣经》都是由拉丁文写成的,只有教士才能读《圣经》,普通教徒只能聆听教士的解读。16世纪中期以后,在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圣经》被翻译为当地的民族语言,普通教徒可以自主阅读。这一变化反映出(     
A.文艺复兴推动了思想的解放B.宗教改革推动民族文化发展
C.欧洲已经实现宗教信仰自由D.资本主义发展推动文化传播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天主教认为《圣经》的解释权掌握在教皇手中,但新教就无所谓……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读《圣经》,这样必然会产生对教义的不同解释。这反映了新教(     
A.教徒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B.建立独立于罗马教廷的宗教
C.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宗教活动D.关注人的本身和现实世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海涅认为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语“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思想武器,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也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民众利益得到维护B.推动德国王权加强
C.世俗民族精神发展D.引发德国统一运动
7 . 唯物史观又名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观察与解读历史的视角,19世纪中期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与辩证唯物主义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首先阐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关于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马克思主义指出,必然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对历史进程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历史必然性根源于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关于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还指出,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摘编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

结合世界近代史上的某一个或几个重大历史事件,围绕着“唯物史观”的内涵,选一角度,自拟论题,并运用史实加以阐释。(要求指出所选角度,明确列出观点,正确运用史实,论述条理明晰)
2023-05-02更新 | 123次组卷 | 2卷引用:【好题汇编】纲要下期中冲刺(高频论述题60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天职”一词最早由马丁·路德提出,特指以教皇为首的牧师集团所从事的教谕活动;但之后他进一步提出“一个鞋匠、一个铁匠、一个农民,不同的工作需要承担不同的责任”,世俗的各种职业都是上帝精心创立的“天职”。马丁·路德对“天职”内涵重新解读旨在(     
A.调动世俗力量对抗教廷B.颠覆教皇在欧洲的地位
C.建立本民族的基督教会D.宣扬人文主义的宗教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