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科学的兴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什么这一划时代的发展会出现在西方?一个原因在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学术成就。学者和艺术家可以接近的不仅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还有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德,后者曾促进了物理学和数学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从各门生物科学中得到鼓舞。医生们研究了希波克拉底和加伦的全部著作,博物学家们则研究了亚里士多德、迪奥斯科里特斯和泰奥弗拉斯托斯的著作。不过,若无西欧有利的社会氛围,人类学识上的这些成果独自原不可能引起科学革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的主导思想,即“自然选择”,一定会被当作科学上的确定真理而为人们所接受。它有一切伟大的自然科学真理所具有的特征,变模糊为清晰,化复杂为简单,并且在旧有的知识上添加了很多新的东西。达尔文是本世纪的、甚至是一切世纪的博物学中最伟大的革命者。

——摘编自英国植物学家华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科学革命”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影响角度说明“达尔文是本世纪的、甚至是一切世纪的博物学中最伟大的革命者”的依据。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徐光启(1562~1633年),中国近代科学先驱,他本是一位可以在传统学术道路.上左右逢源的大学者,却将智慧和精力投入应用科学的试验和总结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若干理论研讨,“无迂疏之病,亦无空谈之弊”。他提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他以一种虚心扬榷的胸怀去“会通”中西科技的精华。他着意于中西数学的比较,敏锐地注意到西方科技长于理论思维,而这一点恰是中国科技的阙失。在《农政全书田制》中,他运用数学方法对历史和现实人口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在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较早提出人口增值率的概念。在科学研究中,他高度重视实验手段的运用,《农政全书》在收录古代和当代农业文献同时,也附有他亲自观测和试验的大量见解或评论。由于比较自觉地把实验方法、归纳方法与数学演绎方法结合起来,徐光启等人突破了“中古型”科学范式的包围,直扣近代科学之门。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伽利略(1564~1642年)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1590年,他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试验,以实验上的、可证实的事实反对亚里士多德和经院哲学家的传统名言。伽利略还做了力学实验,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1609年,他制造了天文望远镜,观测到月球的表明凹凸不平并绘制了第一幅月面图,他还发现了土星光环、太阳黑子、太阳自转、金星和水星的盈亏等现象,这些发现促使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的观念发生变化。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徐光启和伽利略科技成果特点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光启科技成果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二人共有的科学精神。
2020-05-08更新 | 239次组卷 | 4卷引用:2020届广东省肇庆市高三第三次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近代科学组织中,英国皇家学会的产生较为典型。1662年查理二世颁发特许状,批准成立英国皇家学会。皇家学会把具体的探索任务或研究项目分配给会员个人或小组,同时学会还要求会员进行任何他们将促进学会目标和科学研究的新实验,定期举行会议让会员通过做报告和演说向学会汇报研究成果、演示实验等,所有会员都可以对所提出的科学问题进行讨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建立了一些专业学术委员会来指导学会各部门的活动。1665年3月学会出版学术刊物《皇家学会哲学学报》。在科学研究方面,皇家学会致力于科学研究的支持和鼓励,使得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医学等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成就。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中国之有科技社团早自明代始。明嘉靖年间,祁门人徐春甫在顺天府成立了一个名叫“一体堂宅仁医会”的医学团体。在此后的3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科技社团一直没有得到发展。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以后的晚清最后十几年是中国近代科技社团萌芽与创立时期。民国时期的科技社团规模都比较大、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中国科学社于1914年夏创立于美国,发起人是一批留学美国的青年学生,中国科学社由于后来大多数会员回国工作、便于1918年把社所迁回祖国。中国科学社的科学事业在社章中做了规定,这些科学事业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创办《科学》月刊;第二,创办上海明复图书馆;第三,创设研究所;第四,开展各种学术活动。中国科学社的所有这些工作都对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为旧中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重要的科学社团之一。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西方科技社团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科技社团各自产生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西方科技社团相比,中国科技社团的特点。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科技社团的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体系的突出特点是它极强的实用性。由于它的极端实用性,一旦现实不提出直接的要求,它就没有了发展的动力。而实用性科学眼光不够远大,为自己设定的发展空间是极小的,除非大一统的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实用型科技就只有停滞不前。从盛唐到明末1000多年的时间里,由于中国政治的相对稳定,其独特的科学技术体系得以逐步完善和发展。近代中国科技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

——摘编自吴国盛著《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   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近代自然科学建立起来。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虽然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是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编自赵英《技术演变与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自然科学产生的背景以及其作用。
2019-11-08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中段测试历史(选考)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7世纪,近代科学革命勃兴。科学家们相继提出实验归纳法和数学演绎法,强调真理须依靠数学的逻辑推理,决不能依赖于宗教教义的评判,以至于愿为真理慷慨赴死。依据经典力学理论,人们把自然界各种复杂的物质运动过程都归于简单的机械运动过程,力图用力学理论解释其他一些非力学的自然现象,并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自然秘密研究会”“哲学学会”及巴黎科学院等科学组织和科研机构相继成立,促使工匠和学者间的交流。在此基础上,解析几何及近代胚胎学等相继构建完成,英国化学家玻意耳界定了元素概念,把化学确立为科学。总之,自然科学冲破阻挠,终使科学获得独立与发展,并为18世纪后科学的全面发展奠基。

——摘编自张明国《近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述评》

材料二   自16世纪以来,科学名家与时俱增,为力既聚,进步益猛,于是吾人对于宇宙之观念大明,从而对于克制生活环境之力亦愈增。上述诸人(如培根、笛卡尔、伽利略、哈维等),不过满天星斗中最为光辉灿烂者耳。

——摘编自【英】韦尔斯《世界史纲》(下)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18世纪西方“科学获得独立与发展”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以来西方“科学名家与时俱增”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7年,牛顿撰写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揭示了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指出自然界也是按照某种法则运行的。他的研究方法是从实验观察得到的效果或规律出发,经过物理——数学演绎,得出可观察效果的解释。恩格斯说:“牛顿由于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由于进入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性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后,牛顿经典力学才在中国传播开来。1859年刊行了三部和物理学关系密切的译著,分别是李善兰和伟烈亚力合译的《谈天》《代微积拾级》,以及和艾约瑟合译的《重学》。在《重学》中提出“异日人人习算,制器日精,以威海外各国。令震慑,奉朝奉。”1879年赵元益和传教士金楷里合译丁铎尔的《光学》,将牛顿的光学传播到中国。1891年丁韪良著《西方考略》第一次用中文介绍苹果落地的故事。1908年,鲁迅在《科学史教篇》中介绍了牛顿及其学说。20世纪初,孙中山将牛顿的科学理论作为他的“建国方略之心理建设”的一个思想基础。同时,民国时期在《开明国语读本》中引用了牛顿的相关故事鼓励学生探索未知世界。

——摘编自戴念祖《科学新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牛顿力学体系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及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盖天说认为天像一个圆盖盖在地上。这种学说能够解释很多天象,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准确地预报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浑天说认为全天星辰都布于“天球”之上。汉武帝对争议双方采取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分别制定自己心仪的历法,然后接受检验,看谁更符合实际从而确定使用谁的历法。结果浑天说一方胜出,制定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太初历》。由此,浑盖之争也拉开了帷幕。争议中,双方大都秉持通过天文观测、仪器校验等方式进行,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持续上千年的浑盖之争,促成诸多成就。《太初历》、浑天仪等天文仪器的发展,勾股定理以及相关测高望远之术,唐代僧一行组织的天文大地测量……这些都与浑盖之争息息相关。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

——摘编自江晓原《科学史十五讲》等

材料二公元2世纪,托勒密总结前人500年的观测结果,提出了地心说体系。中世纪初,阿奎那用此理论论证上帝创世说。从此,地心说与基督教教义结为一体,成了神学的理论基础。16世纪的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提出日心说。后来,伽利略在其物理学和天文学发现基础上,驳斥托勒密的天文学,并宣传哥白尼学说。在旧学派占主导的学术界催促下,教会在1616年禁止了伽利略说话,并宣布哥白尼学说是“错谬的和完全违背《圣经》的”。但哥白尼学说还是得到帝谷、笛卡尔、牛顿等人的研究支持,1822年,教廷正式裁定太阳是行星系的中心。1835年,白塞尔用精密仪器发现了恒星视差,直接证明了地球确实是绕太阳运动。

——摘编自江晓原《科学史十五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浑盖之争”的特点,并说明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6—18世纪西方科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体系的突出特点是它极强的实用性。由于它的极端实用性,一旦现实不提出直接的要求,它就没有了发展的动力。而实用性科学眼光不够远大,为自己设定的发展空间是极小的,除非大一统的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实用型科技就只有停滞不前。从盛唐到明末1000多年的时间里,由于中国政治的相对稳定,其独特的科学技术体系得以逐步完善和发展。近代中国科技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

——摘编自吴国盛著《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   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近代自然科学建立起来。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虽然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是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编自赵英《技术演变与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自然科学产生的背景以及其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你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9 . 十六世纪以来东西方科学领域涌现了一批文化巨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徐光启,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有《泰西水法》《农政全书》等著述。同时他还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面对明末沉重的历史现实,徐光启试图通过“会通”中西哲学、宗教、科学,以期达到富国强兵,实现“可以远迈百王,垂贻永世”的宏愿。他“会通”中西的第一步是从翻译开始的,他与利玛窦合译了《几何原本》,最先揭开了欧洲数学传入中国的序幕。,1623年,徐光启上疏的《辩学书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在中西文化比较的基础上较系统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献。

——摘编自黄中治《浅谈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二   伽利略,出生于意大利比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伽利略重视对自然现象进行观测,更重视对自然现象进行实验研究。他进行了单摆实验、斜面实验、自由落体实验、船舱实验等卓有成效的实验研究工作。伽利略在实验研究工作中,不仅靠对自然理性的把握实现了数学与实验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思想上的突破。而且他要通过实验去发现自然的规律,他使物理学彻底摆脱了依靠形而上的思辨、自觉、猜测和定性的议论状况。他实现了由验证自然规律到发现自然规律的突破,为人类思想的进步提供了巨大的启示。

——摘编自吕增建《伽利略科学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的主要贡献及研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伽利略进行科学研究的特点。简要分析二者科学研究呈现不同特点的原因。

10 . 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三牛顿(1643~17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