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狄德罗倡导的《百科全书》整套书的规模达到了17卷之多,并于1765年出版。《百科全书》完成后不久,新的增订版又紧接着问世了,并采取更易携带的版式印制,取代了早期沉重且昂贵的开本。《百科全书》的词条按照字母排序。至1789年,这套知识纲目的多个版本一共卖出了2.5万册,其中一半在法国售出。尽管它确实是一本品质极高的参考书,但它的卖点并不在于此,而在于名声太大——此书蔑视政治权威,通篇对教会和宗教出言不逊。而《百科全书》成为畅销书也带动批评变得更加公开和广泛。在宣扬独立思考和漠视权威的价值方面,《百科全书》是他所设计编写的所有书籍中最为重要的一部著作。“百科全书主义”成为拒绝不经批判就接受事物的态度的代名词。

——摘编自[英]威廉·多伊尔著,张弛等翻译《剑桥法国大革命史》

材料二   《四库全书》自公元1773年2月开馆,一支庞大的队伍便投入其中,仅《四库全书》卷首开列诸臣职名就有360多名。据学者郭伯恭考证,仅前后选用的核录人员就多达3826人。《四库全书》共收书3461种,计79309卷,存目6793种,计93551卷,如果加上以各种原因而淘汰不存的书籍,数量就更为庞大了,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共计四十四小类,六十六子目。借修书之名查缴禁书,正是乾隆修《四库全书》的另一个目的,乾隆三十九年八月,明令查缴禁书,一直到五十八年,近20年间,历代大量典籍,或遭全毁,或遭抽毁,遂酿成空前未有的图书浩劫,据统计,清廷毁禁的图书达3100多种,151000余部,销毁的书板在80000块以上。除了销毁书籍和档案外,《四库全书》的编者还系统地对残存书籍和档案进行篡改。书成之后,抄写七部,存放于全国七地,以供学人研读。

——摘编自CCTV《中国通史第九十四集:文治与文字狱》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百科全书》与中国《四库全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四库全书》影响不同于《百科全书》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四库全书》编纂的得与失。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产阶级国家分权理论最早来源于李尔本的“分权构想”。英国革命中的左翼民主力量、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农村自耕农的政治代表、平等派思想家李尔本在1649年出版了《人民公约》,提出了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反对行政粗暴干预司法工作的主张。1651年,霍布斯发表《利维坦》,他从“自然状态”“社会契约”方面来论证国家来自“人授”而反对“神授”。人们把“自然权利”转让出去。授予契约的君主集国家权力、教会权力于一体,不可限制和分割,人民只能服从君主,不得反抗,约翰·洛克在总结李尔本分权论和霍布斯集权论的利弊之后,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资产阶级国家两权分立学说。洛克认为:在政府中,“只能有一个最高权力,即立法权”,它是神圣的、不可变更的;任何人的任何命令,“如果没有得到公众所选举的和委派的立法机关的批准,都不具有法律效力和强制性”;“握有国家的实力”的执行者,不得阻碍议会集会和行使职权,只能忠实地执行国会所表达的民主意志。孟德斯鸠正是在对洛克理论和英国政治制度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资产阶级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学说,该学说成为西方国家的主要政治原则。

——摘编自苏艾平《启蒙运动在英国最早兴起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二   启蒙的目的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发展,而启蒙的途径又只能是自由,即人可以在一切事情上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因此,无论是从价值论还是从工具论的意义上看,启蒙都是要紧紧地抓住人的自由这一根柢的。然而,当启蒙传播到中国的时候,它却逐渐偏离了本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异。因为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摆脱落后挨打的命运才是第一位的,至于启蒙也是为了激发人们的国家意识和个体意识,个人要为实现国家富强的目的服务,所以中国的启蒙事业就本末倒置,迷失了方向,具有急功近利和工具主义的特征。正是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启蒙在近代中国所遭遇的坎坷命运。

——摘编自胡应泉《启蒙的困境——启蒙在近代中国的命运简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孟德斯鸠“三权分立与制衡”学说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传播到中国的时候“发生了很大的变异”的内涵及原因。
2024-04-06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八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已经铸就了历史的丰碑。当时的西欧,曾经出现过一个影响深远的中国文化热,朝野市井到处可见中国文化的影子,如茶叶、陶瓷、丝绸、儒家学说、政治制度……十八世纪的中国历史是从康熙中期开始的,历经康、雍、乾、嘉四朝,被认为是清代的盛世,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而同一时期的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还远未建立体系。随着法国启蒙运动的不断发展,学者们迫切需要一种新思想来证明其所推崇的“理性”,并以之对抗宗教的愚昧和皇权的神圣。孔子的这套充满实用理性和自然理性的道德体系,无疑为启蒙思想家们抨击宗教提供了极好的武器,而中国完善的官僚体系和文官制度,则是对抗西方世袭制的有力理论。

——摘编自蔡若明等《论十八世纪西欧的中国文化热》

材料二   “中国热”到十八世纪上叶达到高潮,衰于十八世纪下半叶。由于“礼仪之争”,中国皇帝实施了禁教,罗马教廷也在1773年取缔耶稣会,使传教活动走向终结。“四大发明”曾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技术动力,而十八世纪中叶欧洲人开始越来越关注科学技术对一个国家的影响。中国自然科学的落后、停滞不前是欧洲人贬华的重要原因。随着法国大革命的临近,民主、自由被更多欧洲民众接受,专制主义被完全否定。孟德斯鸠揭露了中国政治中的很多弊端,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专制主义国家”。

——摘编自许明龙《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八世纪欧洲中国热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八世纪下半叶欧洲对中国态度的转变及其原因。
2023-05-14更新 | 141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洛平许济2023届高三四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卢梭从社会契约论中引申出了“人民主权”说。人民是最高权利的来源。人民的意志、公共意志应表现为最高权利。人民绝不允许在自己头上再加一个最高指挥者。最高统治者是人民托他办事的。卢梭反复论证:每个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自由的,平等和自由是合乎人的天性的,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他还认为:把最高权力集中一个自然人之手,也就是集中于一个具体的人手里,是及不合理的。

——杨鹏飞《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现代文明》

材料三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与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张岱年等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问题
(1)材料一中黄宗羲提出的民主思想是什么?
(2)材料二中卢梭提出的思想是什么?有何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潮能与欧洲启蒙思想“等量齐观”吗?说出中外启蒙思想的的最大差异是什么?影响有何不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后期,欧洲逐渐形成了四个精英阶层:国王、贵族、教廷和后起的城市中产阶级。四个精英阶层为各自的利益长期斗争,使欧洲既回不到罗马时代的统一,又达不到一个较为稳定的平衡,逐渐发展出一些弱专制的地域性国家。在斗争中,宗教势力在天主教和新教的斗争,以及理性意识形态的冲击下逐渐下降,欧洲的国家力量得以进一步加强;贵族阶层部分转化为国家官僚和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城市中产阶级一起,共同为欧洲殖民打开了空间,促进了商业和工业技术的发展,也为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提供了条件。

——摘编自赵鼎新《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精英阶层逐渐结晶为两个主要群体,那就是皇族和通过科举获得功名的士绅官僚集团,而其中的大部分是由科举出身。即使是那些未进入政府的儒士,也和进入政府者一样,都在预备考试的岁月中培养起了一种儒家意识形态。他们忠君爱国,讲和谐重仁爱,政权和儒家精英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共生关系。这在欧洲是很难想象的,因为很多欧洲贵族精英,拥有独立于国家之外的权力基地。

——摘编自王国斌《转变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精英阶层对近代欧洲社会发展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精英阶层与中世纪欧洲精英阶层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