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3 道试题

1 .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家园,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和共同追求。“社会稳定”是“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等是“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而和谐思想是构成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请概述人类历史上“以人为本”的和谐思想及给我们的启示。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其父母都是路德宗虔诚教徒。受休谟等人的影响和启发,他建立了先验批判哲学,从而成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对西方哲学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王阳明提出良知学说,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羁绊,对晚明的启蒙思想起着一定的激发作用。他们分别以“自由意志”和“良知”为核心建立先验道德哲学。
材料二 康德认为,自由意志就是善良意志,它是无条件的,先天的至善,是先天的绝对命令。王阳明认为“天理”即良知,是存在于人性中的天赋理则,是先天固有,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康德认为意念具有选择善恶能力。人本来就具有“向善的素质”,人性中的恶是由于意念受感性欲望的影响产生。王阳明认为“有善有恶意之动”,在《大学问》里也说:“盖心之本体本无不正,自其意念发动而后有不正。故欲正其心者,必就其意念之所发动而正之。”王阳明认为,要“为善去恶”,就要穷理修身工夫,具体表现为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相互贯通的过程。王阳明指出穷理修身工夫在于正心。对康德来说,为善去恶就是“意念之纯粹化”,即“恢复我们内在的具有向善的素质”。
——以上材料摘编自《康德“自由意志”和王阳明“良知”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康德和王阳明哲学思想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二。指出康德“自由意志”学说和王阳明“良知”学说的共同点。
3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普罗塔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孔子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材料二 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 庞忠甲 《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材料三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四 一种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时代性。……吸收外国文化,进行文化交流,就是保持文化的时代性。自20世纪以来,出现了一种提倡“全盘西化”的观点。……今天的中国,对西方的了解远远超过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
—— 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
(1)据材料一,概括中西文化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文化差异对中西方政治体制产生怎样不同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欧洲思想家对待中国文化的两种不同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不同观点的相同立场。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物质方面、制度方面、精神方面来“重建文化自信心的”。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今天中国对西方了解”的主要因素并谈谈你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