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为国家观念的主要支柱。自春秋战国以降的两千余年间,“此悉土悉臣之思想,已深入一般人民之脑中”,维新派在批判了这种“自古以国为君主之私物,民为君主之私仆”的观念后,阐述了国民为国家构成之主体的新学说。梁启超写道:“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国民报》也发文阐述道:“今试问一国之中,可以无君乎?曰可《国民报》指出:“何谓权利?曰:天之生人也,即与以身体自由之权利,即与以参预国政之权利。故一国行政之权,吾得而过问之;一国立法之权,吾得而干涉之;一国司法之权,吾得而管理之权利者,非国民也。”

——摘编自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二卷)》

材料二   在法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的年代里,那些勇敢的启蒙思想家们以深刻的见解和犀利的笔锋猛烈抨击封建统治,宣传和颂扬必将取代旧制度的“理性”新时代,确实是“非常革命的”“伟大人物”。天主教炮制所谓“君权神授”说,把封建制度奉为神的恩赐和神意的体现,树立封建王权的绝对权威。因此,“一般针对封建制度发出的一切攻击必然首先就是对教会的攻击,而一切革命的社会政治理论大体上必然同时就是神学异端。为要触犯当时的社会制度,就必须从制度身上剥去那一层神圣外衣”。

——摘编自刘宗绪:《改变世界历史的二十五年》.李凤鸣:《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法两国提出的“各种权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法两国对于“权利诉求”的不同及其历史影响。
2023-04-03更新 | 176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公制度量衡

中世纪时,欧洲的度量衡非常混乱,教区、庄园、封邑各有其度量体系。17世纪,科学家提出应从“自然”中寻找精准的尺度。1791年,法国科学院决定以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一米。为了避免带有国家色彩,采用古希腊文metron(度量)一词来命名。1795年,法国国民公会声明,过去的度量衡让人想起可耻的封建奴役,岂能容忍用“国王的脚(原有度量单位)”来丈量法国的土地。同年,法国宣告正式推行公制度量衡。从此,“整个计量体系源自同一个与地球紧密联系的普世恒定的标准,这被看作是理性、平等与博爱的象征。”伴随着拿破仑战争,公制的理念1800年法国宣传十进制单位的版画在欧洲传播开来。

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上参观者抱怨机械展品的度量单位千奇百怪,给机器制造和国际贸易带来不便。1875年5月20日,17个国家在巴黎签署《米制公约》,决定设立国际计量局,为建立全球协调一致的测量体系奠定了基础。时至今日,公制已成为全世界普遍接受、贯通科学家与普通人民生活的计量单位体系。



1800年法国宣传十进制单位的版画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公制度量衡的产生和发展。
3 . 16〜18世纪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利玛窦的意大利姓名是玛泰奥利奇(Matt Ricci),为了带上中国姓名的韵 味,他自称姓“利”名“玛窦,••••••在服饰方面,利玛窦••••••改服儒士长衫,以优游于士大夫 群中••••••洞悉中国内情的利玛窦深知,要使被中国人视作“旁门左道”的天主教真正植根于 中国土地,最要紧的是和学术阶层相联络••••••有必要以学术为媒,借西洋科学、哲学、艺术引 起士大夫的注意和敬重。

材料二

时间事件
1669 年康熙帝命传教士南怀仁主持钦天监
1678 年康熙帝致信教廷,要求派遣具备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知识的传教士来华
1704 年教皇克莱孟十一世禁止中国基督徒祀孔、祭祖
1707 年康熙帝下令驱逐传教士多罗等人
1717 年康熙帝下令礼部禁止天主教在华的传播
1724 年雍正帝诏令全国驱逐西方传教士,勒令教徒弃教
1784 年乾隆帝下令发动对教士、教民的全国性大搜捕
1805 年嘉庆十年大教案,严禁传教士由澳门潜入传教

——整理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伏尔泰在中国发现了 一个“新世界”,这个“新世界”的伟大,已经不在器物,也不仅 在制度,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它具有新的精神和新的文明,成为他致力于改造法国社会的 政治理想,成为他激励赞赏和追捧的一个文化榜样。伏尔泰对中国的热情,对孔子的赞颂, 不仅是他个人的喜好,而且是当时整个时代的文化风尚。在许多启蒙思想家眼中,孔子是他 们的理想和典范。

——摘编自武斌《孔子西游记:中国智慧在西方》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利玛窦易名改服、积极引介西学入中国的原因,并结合所学举出两例明 末清初“西学东渐”的成果。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政府对传教士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当时清政府态度变化的 原因及其所造成的后果。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请从器物、制度、思想三个角度举例说明中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试析伏尔泰“赞颂和追捧”中华文化的原因
2023-03-25更新 | 27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选考仿真密卷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现代科学发展的历程和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概况
16世纪 近代科学产生,天文学革命,近代物理学诞生。近代科学革命是从意大利开始的,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伽利略就是意大利人。
17世纪 牛顿的方法论集中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这一时期,英国成为欧洲科学的中心,吉尔伯特、哈维、牛顿等科学大师都是英国人。
18世纪与理论科学研究无关的技术发明多数发生在英国,但却马上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科学自此越来越面向实用技术,并形成科学—技术相互加速的循环机制。同时,启蒙运动使近代科学精神在法国广为传播,大革命中诞生的民主政制认识到科学的进步意义,从而使法国一跃取代英国成为欧洲科学强国。
19世纪自然科学形成空前严密和可靠的知识体系。进化、发展的观念进入自然科学理论之中。从1851年到1900年的50年间,理论科学和技术科学上的重大成果数目,英国占106项,法国占65项,美国占33项,德国占202项,德国已居明显领先地位。德国科技领先地位一致持续到20世纪前半期。
20世纪理论科学经历一系列革命,以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为先导,在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等领域均发生重大理论变革。信息时代到来。二战后,许多欧洲最优秀的科学家来到美国,极大地推动美国理论科学的发展。此时的美国,借着它在两次世界大战积攒下来的庞大经济实力,由联邦出巨资支持基础理论研究,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头号科技强国。

——摘编自吴国盛主编《科学的历程》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轨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原因及影响。
(3)围绕世界科技中心转移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沙龙兴起于15世纪,16世纪传入法国,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沙龙的话题由文学艺术转变为政治性的话题。沙龙是当时的社会名流与文人墨客聚会活动的重要场合,往往由享有盛誉的女性主持。当时许多有识之士都认为一个社会文明化的过程要仰仗女性来完成,从与沙龙女性的谈话中学到的优美举止风度远比在书中学到的多。时人这样评价沙龙文化:“在那里,人们的谈话并不是卖弄学问,而是理性地讨论问题,世界上不会有比那里更有意思而更少学究气的场所了。”

——摘编自汤晓燕《社会文化史视野下的17世纪法国沙龙女性》

材料二   18世纪,欧洲大多数女性无法同男性一样享有受教育权。然而,在当时的沙龙中,女性的眼界由家庭转向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女性得以在沙龙中获取文化知识,实现自我教育,文化水平飞速提升。到18世纪80年代,法国男性的识字率达到47%,女性达到27%。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沙龙女性们从未停止其在实现女性解放与发展、实现男女平等上的奋斗。

——摘编自宋炀《女性共和国文人乌托邦:图像所见18世纪法国沙龙中的女性主义思想启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18世纪沙龙文化的特点并概括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以来法国沙龙文化发展的影响。
2023-03-22更新 | 297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中西瓷器贸易

材料一   1514年葡萄牙人第一次直航中国后,中国的瓷器开始直接出口到欧洲,被公开拍卖或私人售贩,这引起王公贵胄等上流社会竞相收购的热潮。这一时期订烧瓷仍然保持着传统的中式图案和装饰习惯,采用描绘日常世俗享乐和山水美景的图案、洒脱与写意的装饰手法。

材料二   1602年,荷兰几乎垄断了海上瓷器贸易,欧洲许多王公贵族用精美的中国瓷装点宫廷。定制瓷上的辅助纹样逐渐模仿欧洲或中东平面装饰。在法国,全面地学习中国,抛弃各种文化上的中世纪残余,以理性来统一一切成为社会风尚。

材料三   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也在瓷器贸易中赚取了丰厚的利润。景德镇的画工逐步理解和掌握西洋画法,由此发展出了外销画。伴随欧洲订单对工艺要求的不断提高,中国瓷器生产不断标准化和快捷化。欧洲人逐渐从中国定制欧式有柄茶具和咖啡具,普通家庭也逐渐使用瓷器。1708年,德国烧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19世纪下半叶,欧洲在发展和保护本土瓷器生产的背景下,极大地削减从中国的瓷器进口。

——以上均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16到19世纪与中西瓷器贸易交流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瓷器贸易在推动中西方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2023-03-21更新 | 394次组卷 | 7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整体历史观念看,汉唐中国与希腊罗马世界的交流,主要是通过三条道路:北方草原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在汉唐时代,这三条道路上的交流媒介,主要分三类:使节、商旅、宗教人士。以这三种媒介进行的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虽然未从根本上改变彼此的历史进程,但在当时的文化发展中是有很大影响的。

       ——摘编自张绪山《整体历史视野中的中国与希腊、罗马世界汉唐时期文化交流的几个典例》

材料二     政体分为三种: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共和政体以品德为原则,君主政体以荣誉为原则,专制政体则以恐怖为原则。中国的政体是一个混合政体,因其君主的广泛权力而具有许多专制主义因素,因其监察制度和建立在父爱和敬老基础之上的美德而具有一些共和政体因素,因其固定不变的法律和规范有序的法庭,视坚忍不拔和冒险说真话的精神为荣耀,而具有一些君主政体因素。如果说,因疆域之大而使中国是一个专制政体国家,那么,它或许就是所有专制政体国家中之最佳。

       ——摘编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简析汉唐时期中国与希腊罗马世界交流的历史背景。
(2)概括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认识并分析其主要目的。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思想家席勒(1759-1805)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美育”概念。席勒在吸收康德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试图通过美与艺术来改造人的灵魂,实现人的内在心灵自由。在《美育书简》中,席勒明确地将体育、智育、他育与美育区别开来,提出审美活动是人的感性、理性和谐运动的结果,指出未来是“审美的王国”,人应变成审美的人,进而发展成为人格健全的人,也即是自由的人。

——摘编自黄健云《席勒的美育思想及其价值》等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众多思想家、教育家在借鉴西学的基础上大力倡导美育思想,以期实现“立人”“新民”与“强国”。如王国维病斥中国人嗜“利”与“官”的卑劣,欲糅合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美学治疗“国民精神上之疾病”;蔡元培针对晚清“忠君尊孔”的钦定教育宗旨,指出“以美育代宗教”是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必然,并积极创办艺术院校,扩展美育影响。但由于国家一直处于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境地,美育终究不可能完成这份历史重任。

——摘编自谭好哲、刘彦顺《美育的意义-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发展史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席勒美育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美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
9 . 作为一个历史过程,现代化潮流方兴未艾。如何认识与把握世界现代化的进程,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现实课题。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现代化研究领域的历史学家,形成了以下访谈录。

记者:您以现代化视角对世界近现代史进行了解读,并提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的论点。请您对此加以进一步说明。

历史学家:历史是包罗万象的,也是丰富多彩的,人们可以从不同视角对历史加以解读,由此而形成以不同主线写作的历史,如阶级斗争、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等,我们可以用这些主线来观察世界上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在我看来,近代以来所有的历史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这就是现代化。过去几百年中发生的重大变故,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无一不是在现代化的主题下进行的。

记者:英国在现代化方面远远地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您是如何认识与总结英国现代化道路的呢?

历史学家:(1

记者:(2

历史学家:1870年后,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法国道路是革命式和跳跃式的,它保证法国彻底摆脱旧社会的束缚,但可能影响经济的发展,国家和人民付出的代价也太大。德国道路中有很多高明之处,但也隐藏着许多危险因素,应该加以注意。1870年后的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直到二战后,德国才被迫进行改造,彻底抛弃旧势力的影响,新的政治力量终于登上历史舞台。

记者:您的见解给我们很大启发,请您从世界史学科的视角出发,谈谈现代化研究应该如何继续深入下去。

历史学家:(3


根据所学知识,请补充完善上述访谈录。
2023-03-02更新 | 595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023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审视启蒙运动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开创者和追随者对他们所继承的那个世界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另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试图为更为清晰可靠地理解这些问题奠定充分基础。总之,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请回答:
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中“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分析这种“大破大立”对欧美政治文明的影响。
2023-03-01更新 | 77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纲要下)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