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在地域时空上,18世纪先后发生了多个国家或地域的启蒙运动,各自有不同的启蒙思想家,有不同的理论学说,有不同的理论特色,丰富多元,有人称之为“复数的启蒙运动”。这说明启蒙运动
A.思想理论体系较混乱B.缺失共同追求的理念
C.兼具民族性与多样性D.受到政府的强力干预
2021-03-10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发端于17世纪的启蒙运动,在18世纪的法国达到高潮,思想家们号召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并且构建了理想的未来世界。这些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西方而且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如下表所示

代表人物代表作基本主张
伏尔泰《哲学通信》经常参与和组织以他为首的沙龙活动,活动中多次尖刻地抨击天主教会,他把教皇比作“两足禽兽”,把教士称作“文明恶棍”.他号召“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骇人听闻的宗教狂热作斗争”。认为“人们本质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权利”。《哲学通信》被人称为“投向旧制度的第一颗炸弹"
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
《论法的精神》
《波斯人信札》勾画出荒淫无耻的教士、夸夸其谈的沙龙绅士、傲慢无知的名门权贵、在政治舞台上穿针引线的荡妇等。《论法的精神》指出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要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整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社会契约论》
卢梭一生的呐喊简单而响亮:人生而平等!他指出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在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代表所有人的权利和自由,人人都要遵守,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啊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克分,表达清晣。)
2021-03-10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启蒙运动时期的一种主张认为:社会中每个人应该把自己的人生及全部力量共同置于总意志最高指导之下,这个过程中器要让渡个人部分权利。而通过这种结合行为产生了“国家”或“主权者”的集合团体。据此推知,这种主张是
A.社会契约B.人民主权C.天赋人权D.分权制衡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启蒙思想家大力宣扬的新思想、新意识,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经过历代进步思想家的努力,已在欧洲民众中有了一定的影响。但在18世纪启蒙高潮以前,这种影响还是局部的、有限的。经过18世纪启蒙思想家将近一个世纪的轰轰烈烈的宣传和鼓动,新思想、新意识才冲破重重障碍,逐渐深入人心。它们包括理性、自由、民主、法治、平等、宽容、博爱、科学、宪政等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一切相关概念。启蒙思想家呼吁用理性的阳光驱连现实的黑暗,消灭专制主义、封建特权和封建等级制度。经过这次思想解放大潮的冲击,新的民主。自由制度的曙光开始出现在欧陆的地平线上。

——摘编自徐鹤森{试论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

材料二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模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

一恩格斯《反杜林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启蒙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18世纪的启蒙运动。
2021-02-09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伏尔泰对英国十分倾慕。最令伏尔泰称羡的是它的宗教自由、它对不同看法和科学探索的宽容、它相对而言的出版自由和它给予像他这样的文人的高度尊敬。伏尔泰不仅激烈抨击天主教教会,而且还激烈抨击整个传统的基督教世界观。他坚决认为,除了理性之外,任何超自然天启都不称心,都没有必要。他不在乎政府的权力有多大,但他心目中的文明大国近似开明的或理性的专制国家。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孟德斯鸠于1748年发表《论法的精神》,他首先从理性的观点解释了法的概念,提出人的法就是人的理性,而理性就是奠基在人的权利之上的合理的理论。在书中他提出了政体分类的学说。认为专制政体是根本违反人性的,应予摒弃。共和政体虽然建立了平等关系,但是君主政体比它更具优点。君主应该温和、明智,法律要轻刑宽和。

——摘编自张芝联主编《法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伏尔泰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德斯鸠为更好地实现君主政体提出的政治主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伏尔泰与孟德斯鸠二人思想的共同意义。
6 .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阐释人如何通过社会契约而达到终极的自由和平等,社会契约的关键在于立法,通过立法来达成社会契约。据此,卢梭旨在说明
A.公意神圣不可侵犯B.社会契约制衡专制
C.法治建设的重要性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18世纪的英、法出现一些非常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们对处于小邦诸侯专制主义统治下的德意志思想界影响巨大。德意志的市民-资产阶级渐渐觉醒过来。由于本身状态的微弱、可怜和所受影响是经英、法等国“折光”的,德意志的启蒙言论、作品和态度也就显得微弱、曲折、隐晦。尽管如此,它仍是希望和新生的代表。德意志启蒙思想不是英法的“翻版”。早期思想家也对宗教迷信和专制主义进行批判,期望建立“理性王国”,宣扬自由、平等,但是对国家政治分裂状况和落后状况有更多的不满和关注。由此,德意志的启蒙成为民族运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丁建弘《大国通史:德国通史》

材料二 从广义文化的视角来看,中国近代的民族危机根本上就是一种文化危机。从鸦片战争开始,“进行国际贸易和战争的西方”向“坚持农业和官僚政治的中国”发起全面挑战,这一挑战包含着西方的价值观向中国传统的价值观的挑战,由此就引起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危机,也就是传统文化的危机。出现了危机,传统文化就不能不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已不可能按照原来的轨道来进行,因为客观历史条件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可以说,文化危机是中国文化走向近代的重要契机,促进了思想启蒙。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意志启蒙运动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出现文化危机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和德意志思想启蒙的相同之处。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要想成为有教养的人,就应当应用自然的禀赋和实践;此外还宜于从少年时就开始学习。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   文艺复兴是一个巨人辈出的时代……归结到根本点,应该说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还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可能统统被冲破,以往一直受到严重抑制的个人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伏尔泰认为,只有“好的法律”才能维护自由。但法律只能惩处“公开的罪行”,对那些“隐蔽的罪行”却无能为力,对此,“制裁之道,唯有宗教”。他认为,“最好的政府必须尽可能保护每个人的这个天然礼物——自由”,他希望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度(他喻之为“椰子”)作为一个典范在全世界“试种”和推行。他认为,真正的平等是只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每个公民“对自由、对财产所有权、对受法律保护享有平等权利”

——摘编自卢少鹏《历史视野下的启蒙论伏尔泰的自由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普罗泰戈拉的主要思想观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个人主义的伦理观”的含义,分析“解决个人主义的合法性问题”是如何“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的?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的主要思想并说明其实践意义。
9 . 中世纪欧洲的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的幸福来自上帝的恩赐,物质的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19世纪的西方享乐思想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这种幸福观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A.人文精神发展推动了思想解放B.宗教世俗化改革适应现实需要
C.启蒙运动对理性主义极力推崇D.人们对幸福理解的多元化追求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意大利一些爱好文艺的贵族经常与诗人、作家聚会,进行文艺创作和学术争论,被称为“沙龙”。17世纪,这一社交形式传到法国,巴黎的贵族常把客厅变成社交场所,邀请社会名流到家里谈论文学、艺术、哲学等问题,参加沙龙的人必须拥有高尚优雅的言谈举止,遵守沙龙的礼仪规范。朗布依埃侯爵夫人是法国举办沙龙的第一人,因其房间的装饰均采用蓝色调装饰,故得名“蓝色沙龙”。18世纪,沙龙在法国达到鼎盛。

参加沙龙的人从作家、哲学家、政治家到科学家、宗教人士等,各种身份地位的人,只要拥有一定的才能就可以在沙龙中寻求到一席之地,沙龙谈话的主题往往以科学、政治、宗教为中心。

——摘编自郭莹莹《近代西欧沙龙文化探析一以法国沙龙为例》


概括指出16-18世纪欧洲沙龙文化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时期欧洲沙龙文化的发展进行解读。(要求:史论结合,解释合理)
2021-02-05更新 | 82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合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