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英美法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治妥协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方式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恩格斯说:“这样,在制度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有财产。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

材料三   杰弗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

——钱满素《美国掀翻: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

材料四   我们的会晤是难得的。尽管我们中间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但是这不应该影响向我们所具有的共同愿望。我们的会议应该对于我们的共同愿望有所表示,使它成为亚非历史值得珍贵的一页。同时,我们在这次会议中建立起来的接触应该继续保持,以便我们对于世界和平能够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自《周恩来万隆会议发言稿》

(1)据材料一,回答梭伦改革中的什么措施最能体现恩格斯的论述。分析其历史影响。

(2)据材料二,分析作者认为“光荣革命”是“反革命”的理由。结合英国近代宪政体制特点,指出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妥协的具体表现。

(3)材料三中“猜疑”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制宪者们是如何“精明地设置障碍”,以避免总统“胡作非为或盲动”,而实现利益相互妥协的?

(4)政治妥协也曾被成功应用于外交领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与会各方要达成的“共同愿望”是什么?为此各方采取了怎样的妥协策略?

(5)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政治妥协的积极作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世纪末,英王亨利五世正式在法律文件上使用英语。通讯交流的革命,尤其是印刷的革命则使英语有可能以文字的形式出版发行。而莎士比亚的戏剧,使英语不仅成为一种流行的语言文字,而且最终成为了一种文化,极大地增强了民众的英国意识。在这种逐渐成型的民族意识基础上,英国历史上王权优于教权的传统对英国民族的形成起到了某种促进作用。

材料二   莫德尔斯基认为,一个能够长期成为领导的国家必须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条件:第一,是有利的地理位置,或许是能够超然海外的海岛型国家;第二,具有一个有内聚力的、开放的、有联合能力的社会;第三,有领先的经济;第四,有能够全球投放的政治战略组织能力。从这个角度看,英国显然是最有利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晓律《现代英国民族国家的出现及其对欧洲格局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14—16世纪推动英国民族意识逐渐增强的因素,并指出近代民族国家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简要解释为何说“能够长期成为领导的国家,英国是最有利的”。
2024-06-0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测(二)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对一些政治行为也有不同的评价。在中世纪时,如果对国王不忠或不服从,那将被看作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即使对自己的上级领主不服从,也被看作是不忠行为。1628年“权利请愿书”指出,对国王的不忠,并不就是对公共事业的不忠。1649年在判处国王查理一世的死刑时,罪名是“暴君、叛徒、杀人犯和我国善良人民的公敌”,国王的地位已降低到国家和人民之下。经过“光荣革命”的事件,国王被赶走,新国王在种种条件限制下登上王位。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随着世界规模的经济联系的加强,国际的劳动分工第一次大规模地实现了。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品,非洲提供劳动力(奴隶),亚洲提供奢侈品,而西欧则在指挥着这些全球性的贸易,并且越来越集中力量于工业生产。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材料一中对“不忠”的评价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时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大规模国际劳动分工对西欧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历史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个世纪我们都可以用关键词来概括其时代特征和内容。比如16世纪的欧洲,处处体现着“创新”。这一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阅读材料,另选世界史某一世纪,拟定相应关键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说明。(要求:关键词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永乐时期,内阁不过是一个待左右、备顾问的秘书性机构而已,自仁宣之后,由于得到皇帝的信任与青睐,内阁权力日益增长,逐渐有了票拟权和参与评议朝政的权力。嘉靖万历时期,内阁的发展达到顶峰,内阁得以以部院之职兼任大学士,品秩日渐加尊,班列也位于六部尚书之上。明初宰相制度废除后,分相权于六部,六部实际上成了最高一级行政机关,而嘉靖之后,内阁渐夺六部之权,至万历时,内阁首辅已俨然历代之“宰相”。

——摘自武萍《明代的内阁制度》

材料二   1688年“光荣革命”一直到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英国国王依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内阁的去留,内阁时而听命于议会,时而听命于国王,因此,在18世纪前期,英国虽然形成了内阁,却没有确立内阁制。直到1832年以后,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新兴工业资产阶级成长为统治阶级中最强大最富有的阶级,相反,土地贵族的力量迅速衰落。统治阶级各部分经济实力的演变终究要体现于国家政治权力的分配上。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及其代表在政府和议会中一步一步扩充势力,王权迅速衰落,议会主权迅速确立。因此,在十九世纪中期,英国内阁制的各项原则逐渐确立,并最终形成了责任内阁制。

——摘自韦荣建《论英国内阁制度形成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内阁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的背景,并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内阁与英国内阁的主要不同点。
(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从中获取怎样的启示?
2023-10-13更新 | 97次组卷 | 2卷引用:宁夏固原市第五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雅典是古希腊文化的中心。克里斯提尼改革后,民主逐渐成为雅典公民生活的准则。在伯利克里时期,形成公民大会为核心决策机构、500人会议以及陪审法庭等一整套的成熟的政治制度和管理方式。政治家们直接面向群众进行演讲,说服他们,或向他们让步,以此来获取支持。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为西方送去了政治文明的曙光。

材料二   北美殖民地时期基本的政治理论都是从英国承袭而来,信奉的是君主、贵族和民主糅合在一起的“混合政体”。而在北美独立战争发生之后,随着英国在北美殖民地权威的下降,混合政体中就只剩下“民主”适合新生的美国。建国之初的联邦政府将议会分为两院,参议院的参议员并非直接民选,每州两名,任期六年;行政权则交由总统为核心的政府掌握,在执行方面一家独大;司法权则交由几名终身任职的大法官所把控。美国建国精英宣扬“人民主权”,并把所有的政府官员说成是人民的代表,美国政府是一个“民治政府”。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美国建国之初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现代民主”,而只是初具模型,还需要在今后的政治发展中不断填充和构建。

——摘编自杜常生《民主的古今之辨——以雅典和美国为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雅典民主与美国现代民主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美国现代民主对雅典古代民主借鉴并改造的具体表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83年至1786年,被称为美国历史上的“危机时期”。 旧时代已经结束,新秩序却尚未形成。英国在美国西北边界仍保留着不少军事据点,西班牙还控制着密西西比河下游和出海口。 美国的一些州大量印制纸币、发行债券,引发通货膨胀,导致债权人吃亏,债务人得利,社会矛盾激化。1786 年冬,退伍军人谢斯领导两千余名西部农民进行武装叛乱,给社会敲响了警钟。

——摘编自钱满素《美国文明》

材料二   合众国宪法既立,而联邦制形式,亦益巩固,各州之间,非若当时之为共同行动而已,直结合为一,如婚约之不可破。各州本有之权利,亦因此而减损。 其联合之宗旨则曰维持公道,谓通国之民,皆当受正直平等之待遇也。平治内政,谓四境之内,当雍和静谧也。以相当之武力,立国于世界。 永保共和,谓合国民之意志,拥护法律,确保自由为世世子孙之福利也。 泱泱大国,以是而生存,亦以是而结合焉。

——摘编自胡晓进《商务印书馆与美国宪法在中国大陆之翻译及传播》

材料三   美国宪法“诚斟酌调停之妙用,法至良,意至美也。 中国政体虽与美国殊,幅员则与美国等,以大国而行立宪政治,欲求餍举国之望,舍此末由”。

——摘编自梁启超《代五大臣考察宪政报告》(1905年)

“大抵美以工商立国,纯任民权,与中国政体本属不能同……盖美为新造之国,魄力正雄,故其一切措施难以骤相仿效。”

——摘编自戴鸿慈《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戴鸿慈等奏在美国考察大概情形并赴欧日期摺》(1905 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83年至1786年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危机时期”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的宗旨。
(3)根据材料三,指出梁启超与戴鸿慈关于美国宪政态度的区别,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3-11-21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24届高三11月联合考试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弹劾制度创立于秦汉,为历代封建王朝所重视和继承。中国古代御史可弹勒一切官吏,其中,犯法违纪的朝廷命官是御史弹劾的重点对象。御史纠弹内容极为广泛,凡官吏失职,违法犯罪,以至个人思想品德、生活作风、婚姻亲事、酗酒失态等,无不在纠弹之列。御史的弹劾程序包括提出弹劾、受理弹勃、审理弹动到裁判弹劾等过程。在大多数时期,不必通过上级层层备案或报批,奏疏可直达天子。

-摘编自邱永明、朱莲华《中国古代弹劾制度探析》

材料二 在中古英国,弹劾主要是议会与国王之间就控制政府而进行的权力斗争形式。从表面上看,议会针对的似乎是政府官员,但从根本上,议会是要通过打击依附王权的政府官员,来主体的操纵的情形较为少见,取而代之的是各方严格遵守法定的或约定的程序和方式行使权力。弹劾过程中,下院的控诉、被弹劾者的辩护和上院的判决甚至是国王的赦免和批准判决的行为,都是严格按照制度本身的要求进行的,致使弹劾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制度化的特征。

-摘编自汪庆红《监察与制衡——古代中国与中古英国权力控制模式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弹劾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古英国弹劾制度与古代中国相比的不同之处以及共同价值。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姆斯·威尔逊是美国立宪建国的领袖,他在费城制宪会议上的发言多达160余次。认为国会的权力直接来源自民众,而非来自各州的让渡,要求两院议员都由人民选举,并以人口为基础平均分配议席。提出自由的威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专制,另一个是放荡堕落。为了阻止后者,应该给予政府适当的权力,但是为了预防前者,还应当合理地划分这些权力。宪法分立法、执法与司法部门,使它们相互牵制,就是为了实现后一个目的。宪法更像是人民签署的授权委托书,他们委托代表行使权力,并保留收回委托的权力。

——摘编自胡晓进:《唐姆斯·威尔逊与美国宪法》

材料二   近代梁启超是宣传民权思想较多的思想家。他提出“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表”为中国致弱之根源。他详细介绍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热情称颂《人权宣言》。他指斥“霸者私天下为一姓之产而奴隶盗贼吾民”,还认为“人人生而有应得之权利,即人人生而有应尽之义务,二者其量应相均”。但又说在中国当时条件下“民质不良”,“自由之说入,不以之增幸福,而以之破秩序;平等之说入,不以之荷义务,而以之蔑制裁:……权利之说入,不以之图公益,而以之文私见”。

——徐怀东、张茂泽:《评维新派的“民权”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威尔逊的主张与启蒙思想的对应联系,并简评1787年宪法实际运用的情况。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民权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3)据以上材料,指出资产阶级对启蒙思想理论的实践特点。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拿破仑掌握法国执政权后,“用不断的战争来代替不断的革命”。战争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各国的军事力量,破坏了欧洲的封建传统文化,加速了欧洲封建力量的衰落。战争传播了自由、平等、法制等启蒙思想。同时;拿破仑战争的侵略性亦带来一个相对地新鲜及持续增强的运动________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将会塑造未来欧洲历史的轨道,它的成长注定了一些国家的开始及另一些国家的结束。欧洲的版图亦在拿破仑时代后一个世纪发生了剧烈地转变。这种转变并非基于封地及贵族,而是基于人文、民族起源和民族思想。

——摘编自李化敏《近代德意志民族自我意识觉醒的文化路径》

材料二   18149月召开了维也纳会议……维也纳和约就这样结束了在法国革命后接踵而来的遍及欧洲的政治上的和军事上的大动乱局面。然而甚至会议中最保守的外交家也承认,革命活动和革命遗产不会从欧洲文化或历史中真正地消失。……一些著名的革命事件也有助于传播人权、政治参与,民主政府和经济组织工作的一些新观念。

——改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他把他的法典带到被他征服的国家里,这个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越得多。

——恩格斯《德国状况》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拿破仑在推动欧洲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结合近代德国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恩格斯的观点。
2022-10-23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