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23-24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材料一按照1861年2月19日法令,农村公社被保留了下来,并有了法律上的正式名称——村社。村社的权力机构是村社大会(米尔大会),通过大会选出社长、收税员、文书等公职人员。再由半径不超过12俄里,男性人口从300—2000人的几个村社组成乡。乡会由各村社的公职人员和农民代表组成,乡会选举乡长、乡管理委员会和乡农民法庭。法令还详细规定了村社和乡在行政、警察、司法、税收、兵役、土地和社会福利救济等方面的职能范围。村社大会是村社的最高权力机构。改革前大会成员一般都是各户家长,改革后米尔大会的成员已不限于家长并年轻化,一批青年户主在村社大会上出现,并且参加者有越来越普及到全体成年社员的趋势。不仅如此,农村妇女也开始经常参加村社大会,并且开始为平等分得公社份地展开斗争。

——摘编自曹维安《俄国1861年农民改革与农村公社》

材料二(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德国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专家在日本人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三千人左右。然而意识形态方面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二十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摘编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国1861年改革后村社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俄国1861年改革后村社发生变化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现代化道路的特点。
2023-08-11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纲要下第9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2 . 新帝国由22个邦和3个自由市组成,最大的邦占帝国全部面积的55%和人口的61%;有人讽刺说,这个帝国是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材料突出反映
A.普鲁士有统一德意志的趋势
B.德志帝国存在不稳定因素
C.德意志各邦发展极不均衡
D.联邦制不利于德国的长期统一
22-23高一下·福建三明·期末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0年11月,俾斯麦与南德4邦(巴伐利亚、符腾堡、巴登,黑森-达姆施塔特)政府之间缔结了联合条约,南德4邦正式与北德联邦合并,成立“德意志帝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

材料二       《凡尔赛条约》关于重划德国疆界的内容是;西部:莫列斯纳、欧本和马尔梅迪划归比利时。阿尔萨斯-洛林重归法国;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其行政权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期满后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东岸50公里内德国不得设防。南部: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德奥永远不得合并。将西里西亚南部的古尔琴地区划归捷克斯洛伐克。东部:德国承认波兰独立。波兰从德国得到西普鲁士和波兹南的绝大部分,使波兰获得海岸线。北部:在德国与丹麦之间的石勒苏益格地区实行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疆界的这种划定,使德国在欧陆丧失了13.5%的领土。

材料三       1949年,在美英法三国控制的德国西占区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首都为波恩。半个月后,苏联占领区宣布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首都在东柏林。

材料四       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德国和柏林完成了统一。

——摘编自吴于度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现代史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两个时期分别说明近现代德国疆域变化的原因及其对国际形势的影响。(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3-07-09更新 | 63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多校联考(三湘名校)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4 . 下列四幅地图,反映了德国历史上的版图变化。顺序正确的是(     
A.③①②④B.②③④①C.④②①③D.②④①③
2020-06-19更新 | 409次组卷 | 19卷引用:2010年辽宁省开原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六校联考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面时间轴呈现了林肯对待奴隶制度态度的变化情况。导致变化的原因是
A.独立战争进程决定B.南北战争进程决定
C.解决经济危机需要D.反法西斯战争决定
2020-06-06更新 | 104次组卷 | 4卷引用:2020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美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改革,关系到美国能否真正建设成为一个独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问题;第二次改革(19世纪上半叶),关系到一个“一国两制”的美国的走向:是带有前资本主义、早期资本主义色彩的,还是工业资本主义的近代化道路;第三次改革(19世纪末),涉及自由资本主义能否平稳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材料二   (美国)在现代史上的另外五次改革浪潮,是确保美国在20世纪处于领先地位。第一次在20世纪最初20年,它涉及能否有效调节垄断资本主义和自由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运转问题,核心在于解决现代化进程中许多经济和社会政策问题……第二次浪潮在三十年代,……它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和美国。第三次改革浪潮发生在战后初期1/4世纪,……是第二次改革的深化,伴随这一改革浪潮的,是美国成为超级经济大国。第四次改革浪潮在70年代以来,被称为保守主义改革浪潮……又一次挽救了当代资本主义,从而免受滞胀经济之苦。第五次改革浪潮是90年代克林顿的新经济改革,使得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稳居超级霸权国家地位。

——黄安年《美国经济发展史专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美国如何发展资本主义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改革浪潮是怎样挽救现代资本主义和美国的?与第三次改革浪潮相比,第四次改革浪潮在手段上有什么变化?

7 . 19世纪晚期,德国迅速完成资本主义工业化,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走完了英国用一百多年时间走过的道路,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变为一个现代高效率的工业技术国家。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宗教改革的推动
B.民主政治的建立
C.国家统一的完成
D.科学技术的发达
8 . 改革、变法会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攫钮(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汉·贾谊《治安策》
材料二 拓跋宏,这位非常类似二十世纪凯末尔的君王,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的全部接受。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材料三 在生活方式上,人们出于政府的压力,,穿西服、军服,养成吃兽肉、喝牛奶、喝啤酒之风。
——查常平《明治维新:一半清醒一半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商鞅变法导致社会风气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与商鞅推行的哪些改革措施有关?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孝文帝“全部接受”汉文化的实质是什么?
(3)据上述材料,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明治维新都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移风易俗”,分别指出这三次“移风易俗”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移风易俗”的认识。
9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早在(克里米亚)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厦牺牲不是白费的。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另外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采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祖国。
——《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19日)》
材料二        在克里米亚战争之后的数十年间,西欧因决定性地促成了俄国的工业化而进一步削弱了俄罗斯的旧制度。工厂工人的数目从1865年的381000人上升到1890年的1620000人,进而又上升到1898年的3000000人。……在1917年投入俄罗斯工业的5亿英镑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由外国投资构成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就克里米亚战争的目的与结果两方面,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
(2)克里米亚战争前后,西欧国家与俄国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你对材
料二中“西欧因决定性地促成了俄国的工业化而进一步削弱了俄罗斯的旧制度”的认识。
2016-11-27更新 | 136次组卷 | 4卷引用:2014届福建省龙岩市高三质检文综历史试卷
10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治政府刚成立时,参与维新的功臣——多是些三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充满对欧美社会的美好憧憬,决心把西方的一切——从物质到精神到规范制度统统搬进日本,……正如伊藤博文在启程之初草拟《奉命使节要点》中所写:要把“超越我东洋”的“欧美各国之政治制度、风俗教育、营生守产”等“开明之风,一概移入我国,使我国民迅速进步,达到同等化域”。

——钱乘旦《寻找现代化的楷模: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材料二   我理解由著名德国学者格奈斯特和施泰因所提倡的国家组织之梗要,我对其观点知之甚深,乃是可为帝国大厦奠定基础而不至减损天皇权威。回观国情,人人皆信乎英美法自由激进之论,视其为金玉良言,以至国家几被损毁。但我已有纠正之理由,报国正是此时,我深信实现此信念至为重要。

——伊藤博文(1882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治政府改革的目标。
(2)两则材料中伊藤博文对政治制度改革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在明治政府采取的举措中有何体现?对此加以评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