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明治政府推行的地制改革是日本近代化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呈现出与西方不同的个性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地制改革始于1869年,明治政府将各藩领主所辖版图(土地)和“户籍”(人民)收归中央。伴随着地制改革,政府着手税制革新,新地税的税率固定为地价的百分之三,一律交纳货币,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由于地税改革,农民有了人身、移居、职业的自由,不再被紧紧地束缚在土地上了

——摘编自汤晓黎《日本明治政府地税改革探析》

材料二   明治政府地制改革大大增加了只收佃租不事经营的寄生地主的剥削收入。剥削佃租的半封建寄生地主在日本百般受到扶植,拥有强大的势力,对军国主义的一切举措坚决拥护。包括佃雇农在内的上千万农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贫困,直接造成了国内市场的极端狭小和资金匮乏,改革后农民的抗争反而更加高涨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实行的地制改革举措,分析这些举措对日本经济近代化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明治政府的地制改革对日本社会长期发展的不利因素。据此,请你谈谈从中得到的农业改革启示。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这个伟大的法令,从西方的意义上说农民获得了合法的自由;从今以后,他们成了政府的臣民,不再隶属于他们的主人。人们希望他们会被一种新的人类尊严感鼓励。绅士们失掉了他们在村子里的准庄园司法权,他们再不能强制履行无偿的强迫劳动,或是获得由奴役产生的收益了。

—(美)帕尔默、科尔顿、克莱默《近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1978年,一位历史学家这样评价道:“农民改革保护了封建主义的许多方面。毫无疑义,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许多农民的土地都减少了……所有条件中最沉重的莫过于赎取土地的条款……由于这些条款,农民失去了大部分土地……私有农民通过改革所获得的份地大部分全然不足以糊口。”

材料三19世纪60年代……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世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它涉及思想与文化斗争、政治与经济斗争。

—钱乘旦为《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所作的序言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伟大的法令”对俄国农民的影响。

(2)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指出俄国1861年改革是如何体现“俄罗斯特殊性”的。

(3)俄罗斯改革的特殊性对俄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3 . 教育改革是明治维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深刻影响了日本社会近代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法令……《学制》改变了德川时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关于奖励学业的告谕》,宣扬学问是立身之本,并批判了以往教育的误区:“认为学问系士人以上之事,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则置之度外,不知学问为何物”。大力提倡教育机会均等,“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据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编著《新编日本通史》

材料二: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乎此。……一旦缓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者不独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显彰尔祖先之遗风矣。

——《教育敕语》(明治二十三年十月三十日)


(1)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教育改革在内容和对象方面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有利于这些变化的政治、教育改革措施。
(2)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育改革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

4 . 明治维新是日本实现现代化的起点和基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治政治家们在政治、经济、宗教等各个领域中也都明确规定了国家和人民之间“各得其所”的义务。其整体安排与美国、英国迥然不同,以至我们常常忽略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其上层阶级拥有强有力的指挥权,无须听从公众舆论的指挥。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材料二对东方,我们乃西方文明之说明者;对西方,我们乃东方文明之代表者……此乃我国国民之理想,日本帝国之天职也

——(日)大隈重信《新日本论》

材料三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者将一无所获。一位文职官员表达了如下这一观点:“这就象乘坐三等火车一样;最初这里有足够的座位,但是,当更多的旅客拥进来后,这里就没有位子给他们坐了。假如你在肩肩相擦、用双臂支撑自己时失去了自己的地方,那么,你就不可能再恢复原来的位置……必然的逻辑要求人们既要站稳脚跟,又要将双肘伸向任何可能出现的空间;如果你不这样做,别人就会占据这块空间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化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治家们设计的现代化管理国家机制中“其上层阶级拥有强有力的指挥权”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隈重信认为“对东方,我们乃西方文明之说明者”的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明治维新在实现和治理国家现代化方面给我们的启示。

2018-05-0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但是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政府对土地所有者失去的土地和在这些土地上耕种的农奴进行补偿。农奴获得了自由,逐渐免除了劳作义务,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交纳赎金。很多失望的农民认为,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钱……大多数人发现他们背上了一辈子的债务——这是造成疏远和激进的根源。解放农奴几乎没有带来农业产量的增加。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解放宣言》更重大。在美国,《解放宣言》仅关系到少数黑人,而在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涉及到占压倒多数的人口。解放农奴的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致于其他一系列改革证明是不可避免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作者对1861年改革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该观点一致的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1861年改革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并指出“其他一系列改革”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指出他们评价1861年改革的不同视角。据此说明历史认识的特点
6 . 明治维新是日本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起点和基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2年1月,明治政府完成了重新划分行政区的工作,在全国设置了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命各地长官。新政府于同年9月又进行了新的官制改革,天皇亲临正院“总理万机”,各省长官直接对天皇负责。1889年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天皇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也必须依宪法各条之规定行使自己拥有的统治权。

——摘编自伊文成、马家骏主编《明治维新史》

材料二   鹿鸣馆现象引发的西化主义泛滥达到了文明开化的顶点。以伊藤博文为首的日本政要狂热地为西化造势,在鹿鸣馆西化的示范下,无论贫富皆以西洋为高尚,甚而主张人种改良。总之,是言必谈西洋,西洋人不穿和服,所以要穿西服。甚至竟然出现文盲海员在东京大学执教的奇闻。文明开化基本限于东京等大城市,而在农村,一眼望去仍然是江户时代的风景。

——摘编自赵德宇《日本近现代文化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文明开化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明治维新的经验教训中得到的改革启示。
7 . 【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今中外有许多涉及教育方面的改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公元1068—1085年),王安石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等,初入学为外舍生……经年考月试便能逐渐升为上舍生;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可以免试授官,中等的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也可授官,从而使学校教育与仕进的结合更加紧密。

——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863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章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1864年6月14日,颁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1864年11月19日,颁布了《中学章程》。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两类。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材料三   维新伊始,先破陋习,特广求知识于世界之卓见,一时取西洋之长,虽奏耳目一新之效,其流弊为轻仁义忠孝,徒以洋风是竞,恐终将招至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此非我邦教学之本意也。是故自今而后,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主述孔子。

——《教育大旨》(日本文部省,1879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一项措施?这一措施有什么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教育涉及哪些领域?
(3)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教育改革的认识。
8 . 改革、变法会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攫钮(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汉·贾谊《治安策》
材料二 拓跋宏,这位非常类似二十世纪凯末尔的君王,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的全部接受。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材料三 在生活方式上,人们出于政府的压力,,穿西服、军服,养成吃兽肉、喝牛奶、喝啤酒之风。
——查常平《明治维新:一半清醒一半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商鞅变法导致社会风气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与商鞅推行的哪些改革措施有关?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孝文帝“全部接受”汉文化的实质是什么?
(3)据上述材料,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明治维新都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移风易俗”,分别指出这三次“移风易俗”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移风易俗”的认识。
9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既有辉煌的成功,也有悲惨的失败,而近代以来几乎所有的成功与失败都与日本家族制度与家族伦理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19世纪中期发生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然而,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联盟的政权性质和天皇专制的国体,决定了在意识形态领域尚难以割舍与封建传统的黏着性。政府一方面通过教育宣扬儒教伦理,将继承传统的“家族制度”和家庭伦理奉为保持日本民族的“醇风美俗”。同时还将家庭的建立和维持与对国家的忠诚联系在一起,与天皇制的国家观紧密结合。具体而言就是:以家长为中心,从祖先到子孙渊源不断的血统联系是个别的“家族制度”,由无数“家族制度”集合而成的综合“家族制度”就是国家,天皇就是国家之家长。另一方面,通过立法将原来作为民间规范而盛行的“家族制度”法制化。1898年出台的明治民法,基本继承了幕府时代封建武士阶级“家族制度”的衣钵,户主权、家督继承和男尊女卑构成了近代日本家庭制度的三大支柱。

——编自田晓虹《近代日本家庭制度的变迁》


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概括日本“家族国家观”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质。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家族国家观”影响下,明治政府在教育和军事方面的改革措施。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家族国家观”的特征及对社会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克里木战争之后的数十年间,西欧由于其决定性地促成了俄国的工业化而进一步削弱了俄罗斯的旧制度。在1917年投入俄罗斯工业的5亿英镑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由外国投资构成的……(俄国)工厂工人的数目从1865年的381000人上升到1890年的1620000人,进而又上升到1898年的3000000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工人数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1861年以后俄国历史发展的政治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所说“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的史实依据。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促进国家发展的主要因素。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