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梭伦颁布的第一条法令就是“解负令”。根据这个法令,平民所欠的各种债务一律废除;禁止在放债时以债户的人身作抵押,废除债务奴隶制;由国家赎回因负债而被卖到外邦为奴的人。梭伦还对公民的财产进行了一次调查分析等,并按照财产等级规定相应的政治权利。这些新的法令还包括:设立四百人会议;禁止买卖婚姻,保障妇女孤儿的利益;修改死刑法;其他鼓励手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措施。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

材料2: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材料3: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所以,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官吏的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


请回答:
(1)据材料1、2,说出梭伦和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各自要解决什么社会矛盾?
(2)归纳材料3中大久保利通的主要观点,其观点在日本明治维新改革措施中是如何体现的?
(3)概述这三次改革的结果,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的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从下面推翻要好些。
摘自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
材料二 在农奴制改革前夕,有这样一个地主,人们问他为什么不使用打谷机时,他回答说:“打谷机要花费许多钱,它需要修理,还需要喂养马匹(用马匹来带动机器);而农民一文钱也不要花费。”
摘自《俄国农奴制度的废除》
材料三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摘自列宁《关于纪念日》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归纳指出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3)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
2016-11-18更新 | 9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年山东省莘县实验高中高二模块考试历史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1826~1854年俄国各地爆发的农民起义达70多次,平均每年达24次以上。1853~1856年俄国与英国、法国等国在争夺黑海和巴尔干控制权的战争中遭到惨败。这使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从下面推翻要好些”。……《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总法令》等宣布农民有离开土地、拥有财产等自由权利,农民为了获得自由和份地,必须和地主订立契约,并缴付巨额赎金。1861年以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的功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旧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转变。

——摘编自潘黎明《俄国1861年改革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1871年底,明治政府派出使节团奔赴西方考察,历时两年。在此基础上,大久保利通于1874年5月提出了《殖产兴业建议书》,提出日本要想改变落后面貌,必须效仿英国,鼓励民众发展工商业。要打开局面,“非赖政府官员奖励诱导之力不可”,政府“要参照日本的风土人情,制定发展方略”。他认为农工商“各业需要配套发展”……工商业方面,应该先从“屑丝、纺绩等轻工业制造”入手,……政府应“予之以贷款,予之以扶植”。他认为鼓励、扶植民众经营实业,才是经济现代化成败的关键。方针确立之后,日本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工业建设活动。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日本迎来了战前工业化的高峰,始终保持了高经济增长率。

——摘编自姚传德《从官办到民营——日本明治政府殖产兴业方针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并说明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如何促进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久保利通殖产兴业方针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俄两国工业发展的共同原因。
2020-05-02更新 | 127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里木战争中,俄国被打败,丧失了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它充分暴露了俄国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据不完全统计,1825—1855年共爆发农奴暴动674次,其中1845—1854年就达348次……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太平天国革命势力波及18省,攻占过600多个城池,坚持斗争十多年,部分地主阶级企图通过引进西方的先进军事装备和生产技术,实现富国强兵,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

——严誌钰《俄国农奴制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之比较》

材料二   在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明治政府废藩置县,取消封建武士俸禄,取消封建行会组织,准许买卖自由。沙皇政府对上层建筑也实行了一些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这些改革措施是以保护地主阶级既得利益为出发点的。在如何发展近代工业上,在明治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日本近代工业发展迅速;而沙皇俄国直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近代工业才开始了真正的起步。日本文化教育改革是在明治政府的极端重视与推动之下实行的,改革过程中善于吸取西方文化和选择利己的教育经验,并频繁地进行总结和调整。俄国文化教育向资产阶级方向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它的军事的、封建的、神学的性质,以致使它具有更大的反动性。

——余龙生《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若干政策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洋务运动背景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比较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政策措施的不同点,并说明从中得到的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维新变法中,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阳明学:儒学学派之一,由明代王守仁发展而来)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会变更中找到了让自己扬名立世的人世哲学,让阳明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武器。维新志士吸收了阳明学中对“自我”人性的强调,认为只有心明志坚的人物才能成为大丈夫去做大事业。阳明学为日本变革培养了一批人才,如吉田松阴、西乡隆盛等

——摘编自王建瑞《浅谈日本阳明学对明治维新纳影响》等

材料二   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曾写过很多文章,进行过多次演说,很多以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为依据,康有为认为“(日本)地域比我四川,人民仅吾十之一。而赫然变法,遂歼吾国之师,割战辽、台。小国变法也可变强,大国因循也可致弱。”在康有为看来,“凡有兴作,必有失弊,几经前车之覆,乃得后轨之辙,今日本为我乡导之卒,为测水之杆,我尽收其利而去其害。”他还认为,中国与“泰西语言文字不同”,学习经验很不方便,中国与日本“政俗文字同则学之易……日本道近而费省。”

——摘编自王秀华《康有为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学习与借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阳明学在明治维新中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主张学习明治维新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明治政府首以公历代替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等。一开始“欧化”铺天盖地。但是,这样的“欧化”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尤其是思想界。……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则从《论语》里寻找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点,提出了著名的“论语加算盘”即“道德经济合一”论,这种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文明与文化“离异”与“回归”现象,在东亚具有普遍性。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珠,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心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推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封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源于此。

——摘编自康有为《应召统筹全局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并分析其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皇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策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材料三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你对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学习西方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俄、中、日三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2019-01-30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山东省高唐县第一中学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63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章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1864年6月14日,颁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1864年11月19日,颁布了《中学章程》,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两类。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教育涉及哪些领域?

材料二维新伊始,先破陋习,特广求知识于世界之卓见,一时取西洋之长,虽奏耳目一新之效,其流弊为轻仁义忠孝,徒以洋风是竞,恐终将招至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此非我邦教学之本意也。是故自今而后,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主述孔子。

——《教育大旨》(日本文部省,1879年)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体现了明治政府怎样的教育原则?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教育改革的认识。

2018-05-13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山东省聊城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明治维新是日本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起点和基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2年1月,明治政府完成了重新划分行政区的工作,在全国设置了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命各地长官。新政府于同年9月又进行了新的官制改革,天皇亲临正院“总理万机”,各省长官直接对天皇负责。1889年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天皇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也必须依宪法各条之规定行使自己拥有的统治权。

——摘编自伊文成、马家骏主编《明治维新史》

材料二   鹿鸣馆现象引发的西化主义泛滥达到了文明开化的顶点。以伊藤博文为首的日本政要狂热地为西化造势,在鹿鸣馆西化的示范下,无论贫富皆以西洋为高尚,甚而主张人种改良。总之,是言必谈西洋,西洋人不穿和服,所以要穿西服。甚至竟然出现文盲海员在东京大学执教的奇闻。文明开化基本限于东京等大城市,而在农村,一眼望去仍然是江户时代的风景。

——摘编自赵德宇《日本近现代文化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文明开化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明治维新的经验教训中得到的改革启示。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胡适在五四之后,就呼吁“死心塌地”学习西方,不要怕“模仿”,也不必担心“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要敢于承认我们文化的落后,正视我们“百事不如人”。主张“全盘地西化,一心一意地走世界化的路”。之后他又提出:“无论什么文化,凡可以使我们起死回生,返老还童的,都可以充分采用、充分收受”。他说:中国文化的出路不完全是师法国外的问题……我们可以充分采用世界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一步一步地自觉改革。有人说“胡适是主张自己向着西化的怀抱猛扑,让中国固有的文化自然而然地从西化怀里找回到‘中国本位’”。这是一种“矫枉必须过正”的宣传手法,也是他最崇拜的梁启超惯用的宣传方式。

材料二   在明治维新早期,以福泽谕吉为首的启蒙学者,将西方现代国家为参照系,对日本的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他们很少提及日本人的优点,而是偏重于自我批判。在席卷日本人的文明开化潮流中,确实出现了盲目崇拜欧美人,完全否定自己的民族虚无主义,曾担任外务卿的井上馨甚至主张:“化我帝国和人民,恰如欧洲邦国,恰如欧洲人民”的全盘西化的主张。后来,欧化主义一度使日本人迷失了自我,引起了人民反感。先进的日本学者主张国粹主义,致力于克服前段自我认识的偏差,重新挖掘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优点,尝试全面地对日本人加以评价。但他们并不是顽固地倒退到复古主义,并不反对学习西方,立足于扬长补短,在挖掘日本人的优点时,也毫不留情地揭露日本人的弱点。

——摘编自杨宁一《了解日本人:日本人的自我认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胡适和日本学者对待西方文化态度变化的共同之处,并简要分析胡适态度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