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64年,林肯说:“我们(指内战双方)都宣称为自由而战,但在使用同一词时,我们所指的却不是同一件事。”

——埃里克·方纳的《美国自由的故事》

(1)美国内战期间,交战双方对“自由”的理解各是什么?
(2)双方对“自由”一词的分歧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3)林肯颁布的宣言,对整个战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2024-04-04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0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19世纪城市环境问题初探。

小钱同学由垃圾分类想到了历史上的污染问题,并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决定写一篇题为《19世纪城市环境问题初探》的文章。为此,他查找了大量材料进行分析

材料一   1858年英国著名的幽默杂志《笨拙》周刊刊登了一幅反映泰晤士河的漫画,题为“沉默的强盗”,画面为象征死亡的骷髅在泰晤士河上游荡,下面有一行文字:



(1)他不清楚这幅漫画是否可以作为研究城市环境问题的材料。请帮他判断这则材料的史料价值。

材料二   如表为19世纪世界部分城市人口的统计表(单位:千人)。

城市1800185018801900
纽约6469619123437
伦敦956261847676581
东京80010501600
莫斯科2503656121000
上海300250300600

(2)依据表格,以下分析正确的是(双选)(     
A.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B.亚洲国家的城市化起点低
C.世界城市化发展并不均衡D.城市在国家地位日益削弱

(3)东京在19世纪后期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主要原因是(单选)(     
A.废除农奴制B.废除黑人奴隶制C.开展明治维新D.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小钱同学为进一步探究造成19世纪城市环境急剧恶化的原因,又找到了下列材料

材料三   真正令人发指的,是现代社会对待大批穷人的方法。他们被引诱到大城市来,在这里,他们呼吸着比他们的故乡——农村坏得多的空气。他们被赶到城市的这样一些地方去,在那里,由于建筑得杂乱无章,通风情形比其余一切部分都要坏。一切用来保持清洁的东西都被剥夺了,水也被剥夺了,因为自来水管只有出钱才能安装,而河水又弄得很脏,根本不能用来洗东西。他们被迫把所有的废弃物和垃圾、把所有的脏水、甚至还常常把最令人作呕的脏东西倒在街上,因为他们没有任何别的办法扔掉所有这些东西。

——1845年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4)依据材料,恩格斯认为造成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有(     
A.贫富差距问题B.卫生观念匮乏C.工人队伍壮大D.市政管理的滞后

(5)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谈谈你对19世纪城市环境问题的认识。
2024-01-16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合格考)历史试题
3 . 从法律文献中看历史演进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近代化浪潮势不可挡,席卷全球。18-19世纪,世界舞台相继出现以下重大历史事件:

①美国独立战争   ②法国大革命   ③俄国农奴制改革   ④明治维新   ⑤德国统一


(1)将上述历史事件按提示归类(用序号表示)
①从事件发生的时期看,处于“资本主义制度初创与确立”阶段的有        ;属于“资本主义制度全球性扩张”时期的有        
②从事件发生的地域空间看,发生于欧洲的有        ;发生于美洲的有        ;发生于亚洲的有        

“法律是政治文明最坚实的基础,是让法律成为治理国家最高权威的手段”。

材料一   1689年,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

材料二   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影响。

材料三   拿破仑主持制定民法典,名为《拿破仑法典》,体现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

材料四   (某法律文献)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2)上述材料中几部法律分别由哪些国家制定的?
(3)从法律的地位看,与其他法律显著不同的是哪一部?请说明理由。
(4)结合所学,从背景和目的的视角归纳上述几部法律的相似性。
(5)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谈谈法律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要求:①观点清晰;②视角明确;③史论结合;④150字左右)
2022-02-15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合格考)历史试题
4 . 变革中的抉择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学界关于东亚发展模式的研究成果颇丰。普遍认为东亚跨越19中期——20世纪初的历史大变革,各国的发展各具特色。主要呈现出三种类型,即“择他抵抗型”、“主动学习型”和“从属一自立型一。


回答:
(1)你认为中国和日本分属哪一类型?
(2)请结合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选择的这种类型进行阐释说明。
2020-04-2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864年李鸿章致恭亲王书》

同治三年(1864年),李鸿章写给恭亲王和文祥说: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用非所学,学非所用。……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前者英、法各国,以日本为外府,肆意诛求。日本君臣发愤为雄……。去年英人虚声恫揭,以兵临之。然英人所恃而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用是凝然不动,而英人固无如之何也,夫今之日本即明之倭寇也,距西国远而距中国近。我有以自立,则将附丽于我,窥视西人之短长;我无以自强,则并效尤于彼,分西人之利薮。日本以海外区区小国,尚能及时改辙,知所取法。

然则我中国深维穷权而通之故,夫亦可以皇然变计矣。……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


(1)材料中的“日本君臣发愤为雄”所指何事?结果如何?
(2)材料中,李鸿章提出了哪些主张?
(3)你如何看待他的这些主张?
2020-04-2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2014届高三1月调研(期末)测试历史试题
6 . 伊藤博文与李鸿章的对话

1885年2月,日本政府伊藤博文来华,与李鸿章就朝鲜问题进行谈判,谈判结束之后,双方都向本国方面发表了对对方的评估。李鸿章告诉总理衙门:伊藤博文“久历欧美各洲,极力模仿,实有治国之才。……大约十年内外,日本富强必有可观,此中土之远患而非目前之近忧,尚祈当轴诸公及早留意是幸。”伊藤博文则认为:有人担心“三年后中国必强,此事直可不必虑,中国以时文取文,以弓矢取武,所取非所用;稍为更变,则言官肆口参之。虽此时外面水陆军俱似整顿,以我来看,皆是空言。缘现当法事甫定之后,似乎发奋有为,殊不知一二年后,则又因循苟安,诚如西洋人所形容中国所说又‘睡觉’矣。”

1895年3月,两人又有一番对话。伊藤博文说:“十年前我在天津时,已与中堂论及,何至今一无变更?本大臣深抱歉。”李鸿章回答说:“维时闻贵大臣论及此,不胜佩服,且感佩贵大臣力为变革俗尚……我国之事,囿于习俗,未能如愿以偿。……今转瞬十年,依然如故,本大臣更为抱歉,自惭心有余力不足而已。贵国兵将,悉照西法,训练甚精;各项政治,日新月异。此次本大臣进京,与士大夫相论,亦有深知我国必宜改变方能自立者。”

——《李鸿章传》


问题
(1)对照二人的对话时间,当时中日两国分别处于怎样的历史变革时期?
(2)比较上述两段对话,概括二人对于对方国家发展的认识。
(3)你如何理解两人的对话?
2020-04-14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松江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文明的碰撞】

材料一: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汇、碰撞,促使一部分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学习西方的历程。

材料二: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卑谦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日本明治维新展现了东方人的智慧,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超越西方,给予东方人可以超越西方的魄力和信心。日本民族这种学习西方又不照搬西方,学习西方又超越西方的精神,是日本迅速富强的精神动力。

——摘自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问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转变,请各举一例说明。
(2)日本“眼观八方”,在国弱时,拿来先进才智进行消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在明治维新过程中保留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在中西文化碰撞中你对继承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认识。
2020-03-20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崇明区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涅克拉索夫《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1863—1877


问题
(1)上述诗歌中的“沙皇法令”由谁在何时发布?
(2)“农奴制”废除应给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3)根据材料,作者认为改革后人民的实际生活是怎样的?
(4)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改革作简要评价。
2020-02-10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交大附中2010-201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日本19世纪中期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说:“现在的欧洲文明,仅仅是以现在人类的智慧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而已。所以,现在世界各国,即使处于野蛮状态或是还处于半开化地位,如果想使本国文明进步,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确定它为一切议论的标准。而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


问题:(1)当时的欧洲文明达到了怎样的程度?请以代表性国家的具体史实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方面加以说明。
(2)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福泽谕吉怎样评价欧洲文明?
(3)19世纪的日本是如何实施福泽谕吉的思想的?请以史实说明。
2020-02-10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徐汇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习能力诊断历史试题
10 . 改革与历史发展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1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问题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三个国家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
(2)三则材料中的三位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改革的方式和作用。
(3)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日崛起,中国改革失败。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2020-02-10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普陀区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