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定鼎燕京,以绥中国”,把迅速接管明朝疆域奠定“大一统”疆域格局作为主要任务。然而,清朝上层也清楚地意识到,如若仅是承袭明朝疆域,根本无法实现立国,特别是其文化上的先天“短板”,导致立国话语权的缺失,只有构建起超越以往历代的疆域,才能稳固立国根基。因此,自入关初,清朝统治者就把突破以往的九州疆域“大一统”作为预设目标。在乾隆朝重新实现西域新疆统一后,疆域“大一统”观被乾隆帝发挥到极致:“关门以西,万有余里,悉入版图……以亘古不通中国之地,悉为我大清。”清朝自身的少数民族身份被汉族士大夫认定在“夷狄”范围之内,并不具备统治资格,于是清朝在构建疆域“大一统”观时,极力淡化边疆“四夷”观,清帝认为,在疆域“大一统”观的统筹下,“华夷”之间已经成为一体,不再分彼此,这在客观上展现出促进族群融合、解构“华夷之辨”的价值功能。

——摘编自李金飞《论清朝的疆域“大一统”观》

材料二   “天命之说”是19世纪中期在美国广泛传播的一种资产阶级史学观点,是由美国扩张主义者约翰·奥沙利文于1845年首先提出:“上帝为了让我们年年增殖的大量人口得以自由发展而赐予的‘命运’,是让我们扩张繁衍。”这种观点一经面世,就立即成为美国对外扩张行动的理论依据。1845-1848年间,在“天命之说”华丽辞藻的掩饰下,美国获得了俄勒冈、加利福尼亚和新墨西哥,增加了120万平方英里的领土。19世纪末,美国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之后,美国总统麦金莱说:“我并不想要菲律宾,菲律宾是作为上帝的礼物而向美国走来的。”麦金菜的所作所为不仅把“天命之说”发展到空前水平,而且在利用它为美国的海外殖民政策服务方面创造了新的纪录。

——摘编自李薇《“天命之说”对美国领土扩张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疆域“大一统”观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天命之说”的作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正月,康熙帝第二次南巡,临阅河工。二月,康熙帝抵达浙江绍兴,祭大禹陵,亲制祭文,书名,行九叩礼。三月,康熙帝至南京谒明孝陵。命八旗科举先试骑射。四月,康熙帝制《孔子赞序》及颜、鲁、思、孟四赞,颁于学宫。五月,颁行《孝经衍义》。七月,派索额图与俄国使臣会谈于尼布楚,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摘编自《大清十二帝》

材料二在“太阳王”路易十四统治下(1661-1715年),法国波旁王朝进入全盛时期。他主张“朕即国家”,坚信自己是神圣的绝对君主。在其统治下,法国政府体系高度集中专制,这种统治模式为法国带来了相对稳定;他鼓励工商业发展,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促进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的扩张,这些举措为法国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然而,绝对君主制导致了政府腐败和官僚主义增加,削弱了社会的创新能力和个人自由发展,导致社会创新能力盼下降。

       ——摘编自《路易十四时代下的法国波旁王朝》

材料三1722年,彼得大帝建立《爵位表》(职级表或官秩表)的晋升制度。在这个制度下,官职等级分为十四级,量才录用、晋升军政官员,只要晋升到前八级,无论出身多低,都可受封为贵族。这一制度强调个人才华和能力,而非家族血统。它不仅是一个晋升途径,更是对社会阶层体系的一种挑战,限制了旧贵族的政治影响。

——摘编自《彼得大帝:俄罗斯历史的不朽巨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帝的执政理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康熙帝比较,路易十四执政的异同。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彼得一世建立官职晋升制度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72年,依照欧美军制,日本分别设立陆军省和海军省,作为陆海两军的最高军政军令机关。1878年,日本又仿效德国,设立参谋本部,首先在陆军系统实行军政、军令分离的“二元化”体制。1886年后,日本海军同样也实行“二元化”领导体制。同时又作出规定,对陆军大臣和海军大臣实行武官专任制。18892月,《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宪法规定天皇拥有最高军令、军政权力,可以直接委任军政、军令两大系统的高级将官,政府及其内阁总理大臣无权过问。军令最高首脑(参谋本部总长、军令本部总长)和军政最高首脑(陆军大臣、海军大臣)有直接上奏天皇、辅佐天皇进行军令军政决策之特权,同时对天皇的军事诏令又有独断执行的权力,均不受政府其他阁员的制约。

——摘编自《〈世界军事战争史—211〉日本明治政府的军事改革(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明治政府军制改革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明治政府军制改革的影响。
2024-02-02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蒙运动在18世纪中后期从英、法等国传入德国以后,由于德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出现了新的特点。启蒙运动在德国的政治努力成分相对不足,它既不像英国一样是17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也不像法国那样以1789年大革命的思想准备而出现,而是⋯⋯在宣扬理性、宽容、进步等启蒙理念的同时,将民族意识的提升和民族的文化认同作为自己努力的主要目标,希图以此促进德意志民族的统一。由于相关努力纯粹是文化领域的,它体现出来的只能是一种文化气息浓厚的民族主义。

——摘编自邢来顺《启蒙运动与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

材料二   1871118日,德意志帝国宣布成立,俾斯麦任首相。他着手整顿全国经济,统一了全国度量衡和币制,确定马克为货币单位。同时对交通运输的纷杂状况进行了大力整顿,废除国内贸易的障碍,完成了国内市场的统一。在对外贸易方面也采取了统一的政策,政府为了鼓励本国工业的发展,改革原有的关税制度,对工农业都实行保护主义政策。之后,工业出现跳跃式发展。德国抓住新技术革命的机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19世纪最后25年,德国在钢铁、化学、电气、内燃机等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承担了开拓者的角色。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启蒙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概括当时德国出现“跳跃式发展”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646年,天皇发布《改新之诏》,是为大化改新。第一,废除贵族私有的土地和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第二,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给6岁以上的公民分口田,死后归还,不得买卖,授田者必须负担租庸调;第三,改革官制,各级官员由国家任免,废除氏姓贵族世袭制,中央设立二官八省,地方设立省、郡、乡等。

——摘编自孔祥民《世界中古史》

材料二


图1   《日美修好通商条约》百年纪念

(该条约是1858年双方缔结的一项贸易协定,自1859年7月4日生效)


图2   圭亚那发行的纪念明治维新的邮票,呈现日本开通铁路的场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大化改新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并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2024-03-2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1号卷·A10联盟2021-2022学年(2021级)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0年,原幕府事务局大译官创办了近代第一份日报——《横滨每日新闻》;1872年,《东京日日新闻》成为了明治政府的御用报纸,并得到数位政治家的鼎力支持。19世纪70年代,《读卖新闻》等宣传自由民权运动的“大新闻”报纸陆续问世,而带有娱乐色彩的“小新闻”也崭露头角。1875年明治政府颁布《新闻纸条例》,明确规定“凡欲发行报纸者,必须向内务省提出申请,获得许可”。19世纪90年代,全国性商业报纸开始出现,从社会大众角度剖析政治问题,报道内容也更倾向平民化。20世纪初,日本报业依靠兼并、垄断组成股份制企业,《每日新闻》《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成为日本三大报,从此“三足鼎立”。

——摘编自尹娜《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日本报业的发展与嬗变》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一批开明人士在香港、上海等沿海城市将封建社会类似报纸的“瓦版”同西方报刊模式相结合,创办了近代中文报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取代香港成为新的报业重心,这一时期参与报刊创办的无论是近代知识分子还是洋务派官员或商人,都将报道重点放在了西式文明上,如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针砭时弊,并倡导言论自由,随后创办的《上海新报》等也成为鼓吹兴办洋务的主阵地。此外,《申报》发表了若干评论时务和为中国富强献策、揭发基层苛政的论说文。而这一时期多数办报不以盈利为目的,很多报纸从创刊到停刊只有短短几个月,因此《申报》等采用优惠宣传的方法,推出类似于现在报纸的“广告套餐”,以寻求资金。

——摘编自曾浩《19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报业生态环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日本自办报业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日本,近代早期中国自办报业的不同之处。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代中日两国自办报业对当今我国报业发展的启示。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时期,国家号令一般总是以皇帝的诏敕文书方式传递,但是“凡制敕所出,必自宰相”。朝廷有大政事,台谏可以否决;君主有过失,台谏可加制止。此外,士大夫一再告诫君主,要依“道”而行。这些共同形成了北宋“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局面。

——摘编自王志力《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研究》等

材料二   

1889年,日本制定的《明治宪法》规定,天皇系国家元首,神圣不可侵犯,总揽统治权;依帝国议会之协赞,行使立法权。在政治实践中,元老重臣代行天皇的意志,拥有国家的决定权。宪法规定,天皇统帅陆海军,但实际领导是军部,军部行为不受限制。

                                                                      ——摘编自高兰《明治天皇权力的虚像与实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北宋相比,明治时期日本制约皇权方式的不同。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继比利时之后的是法国,不过,由于若干原因,其发展速度怪得多。法国的煤、铁资源的所在地相隔一定的距离,而且,1871年,铁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割让给德国,进一步削弱了法国的地位。法国工业传统上专门生产极不适合机械化和大量生产的奢侈品。此外,劳动力供应受到限制,因为行会力量很强大,农民们又不愿意离开土地,尤其是在革命期间分配土地之后。不过,工业化的确逐渐影响了法国北部——在阿尔萨斯—洛林以及里尔、鲁昂和巴黎的周围地区。然而,事实仍旧是,到1914年,法国并未象比利时、英国或德国那样彻底工业化。

——摘编自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德国的工业化方式截然不同于法国。1871年以后,德国工业以巨人般步伐前进,使欧洲其他所有的经济,包括英国的经济,都落后了。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促成了这一惊人的进步。同时,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获得,使德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又增加了宝贵的铁储备物。德国还占有这样的优势:一开始就拥有比英国较陈旧的设备更有效的新式机械。而且,德国政府还通过建立运河网、铁路网、必要时提供关税保护和津贴以及制定能培养出一连串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和技师的有效的教育制度,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这些因素使德国到1914年时能在钢铁、化学和电力工业方面超过欧洲其他所有的国家,能在采煤和纺织工业方面跟随英国之后。

——摘编自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法国工业革命发展“速度怪得多”以及德国工业革命发展“巨人般步伐”的各自原因。
(2)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影响工业革命发展的因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影响着整个民族人民的价值取向和行动方向。德意志民族主义在德国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对德国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中世纪以来,德国一直处于封建割据、四分五裂的状态,当时大多数德国民众不觉得自己是德国人,而是普鲁士人、巴伐利亚人、法兰克福人等,也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没有尊重和认同感,在他们的心目中不存在德意志民族观念,他们意识不到德意志。直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人们的民族意识开始逐渐苏醒。德国知识分子也在法国大革命的政治“启蒙”下,开始关心政治,并有了政治觉悟,于是,德国文化民族主义诞生了。19世纪,拿破仑帝国的扩张使德意志民族的地位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在全德人民高涨的要求民族团结、反对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情感中上升为政治民族主义,德意志近代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理论体系最终形成。德国统一后,灿烂辉煌的物质繁荣和普鲁士流传下来的军国主义传统使德意志民族优越感不断膨胀,威廉二世推行“世界政策”并加紧扩军备战。最终,之前反对民族分裂、渴望祖国统一、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理性意识,开始一步步向极端民族主义发展。

——摘编自葛丽《德意志民族主义形成和发展变化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德国民族主义的发展过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民族主义对德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0 . 历史上欧洲深受亚洲文化影响,也对亚洲产生深刻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

材料二   (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德国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专家在日本人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三千人左右。然而意识形态方面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二十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摘编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世纪阿拉伯人对欧洲文明发展的贡献,并指出阿拉伯帝国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现代化道路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这种特点给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带来了什么样的问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