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蒙运动在18世纪中后期从英、法等国传入德国以后,由于德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出现了新的特点。启蒙运动在德国的政治努力成分相对不足,它既不像英国一样是17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也不像法国那样以1789年大革命的思想准备而出现,而是⋯⋯在宣扬理性、宽容、进步等启蒙理念的同时,将民族意识的提升和民族的文化认同作为自己努力的主要目标,希图以此促进德意志民族的统一。由于相关努力纯粹是文化领域的,它体现出来的只能是一种文化气息浓厚的民族主义。

——摘编自邢来顺《启蒙运动与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

材料二   1871118日,德意志帝国宣布成立,俾斯麦任首相。他着手整顿全国经济,统一了全国度量衡和币制,确定马克为货币单位。同时对交通运输的纷杂状况进行了大力整顿,废除国内贸易的障碍,完成了国内市场的统一。在对外贸易方面也采取了统一的政策,政府为了鼓励本国工业的发展,改革原有的关税制度,对工农业都实行保护主义政策。之后,工业出现跳跃式发展。德国抓住新技术革命的机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19世纪最后25年,德国在钢铁、化学、电气、内燃机等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承担了开拓者的角色。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启蒙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概括当时德国出现“跳跃式发展”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646年,天皇发布《改新之诏》,是为大化改新。第一,废除贵族私有的土地和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第二,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给6岁以上的公民分口田,死后归还,不得买卖,授田者必须负担租庸调;第三,改革官制,各级官员由国家任免,废除氏姓贵族世袭制,中央设立二官八省,地方设立省、郡、乡等。

——摘编自孔祥民《世界中古史》

材料二


图1   《日美修好通商条约》百年纪念

(该条约是1858年双方缔结的一项贸易协定,自1859年7月4日生效)


图2   圭亚那发行的纪念明治维新的邮票,呈现日本开通铁路的场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大化改新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并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2024-03-23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1号卷·A10联盟2021-2022学年(2021级)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天的世界史与以往的传统是有明显区别的,它十分强调要避免以“欧洲中心主义”作为观察视角。如何从若干其他观点中抽离,仅从世界史的观点来刻画这样一个漫长且无头无尾的19世纪的特征呢?在此谨慎地提出两个角度供参考。

角度一:19世纪是一个流动性增大的时代。

角度二:19世纪是一个解放的时代。

——摘编自于尔根·奥思特哈默《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

材料二   世界史从来都不可能以一种完全局外人的立场书写,比如说从火星的角度。写作者总是以某种方式将目光“聚焦”于某一处。但是,倘若这种聚焦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倘若作者从欧洲中心主义、美国中心主义、或伊斯兰中心主义的视角来书写,那么他所写就的,不可能是一部真正的世界史。同样,在真正的世界史写作中,关于自己的国家在世界史宏大关联中所处的地位问题,也不应成为作者强调的重点。当然,世界大背景下的民族史是无可厚非的,它是历史编纂学中一个合法的分支,但是人们绝不能将它与世界史混淆。

——摘编自于尔根·奥思特哈默《世界史,该如何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的任一角度进行论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如何正确看待世界历史的认识。
2024-01-08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等五校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摘编自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材料三:“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摘编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你对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一个奇特的现象”的理解。
(3)根据材料三,指出史学界将戊戌变法视作“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的主要依据。
(4)从以上三国走向近代化的改革中我们能得出哪些启示?
2023-07-28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建筑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坟墓,起源于马斯塔巴墓,最初只有一层。为了体现君主集立行政、司法权于一身的权威,后来层层叠加,逐层向上缩小,形成了阶梯状金字塔,开创真正金字塔建筑之路。金字塔凝聚了古埃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他们在天文学和几何学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古埃及人对太阳神拉高度崇拜,他们认为巍峨高耸的金字塔每天可以接收来自太阳的第一束光芒,因此规模浩大的金字塔也是对太阳神崇拜的产物。

——摘编自王海利《埃及通史》

材料二   1248年,科隆大主教决定重建科隆大教堂。这一工程规模浩大,为此画出的羊皮图纸,叠在一起就有四公尺高。1517年,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爆发,科隆大教堂建设资金中断,工程就此停工。300年后,在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的鼎力赞助下,科隆大教堂得以按照原来的设计图复工。1880年,高达157.3米的大教堂终于完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是中世纪哥特式艺术风格的完美呈现。

——摘编自陈文捷《凡世的荣光——璀璨的中世纪建筑》

材料三   20世纪前期,进步和反传统的建筑风格受到赞美;20世纪后期,保守和反“反传统”的建筑风格却成为美德。1987年,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对英国战后建筑和建筑师进行尖锐批评,他认为英国建筑师对伦敦造成的破坏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轰炸机造成的破坏还严重,如圣保罗大教堂的辉煌殿宇已经被拥挤的摩天大楼所包围,他呼吁修建更多将英国的建筑传统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建筑物。

——摘编自吴焕加《西方近现代建筑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埃及金字塔得以修建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科隆大教堂重建过程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建筑“传统与现代之争”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世纪末19世纪初,重商主义政策受到严重的挑战,自由主义经济学说在普鲁士有相当的市场,许多官员主张按这一理论去构建新的经济模式。但相对于西欧其他国家,普鲁士经济落后,同时企业主也不习惯于竞争,缺乏创新动力。因此必须以适当的立法行为促进工业的产生和发展,而这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来进行。普鲁士的官僚阶层在国家生活中向来承担着领导者的角色,随着自由主义时代的到来,他们最早接受了自由主义的理论并调整了新时期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感,官僚阶层代表国家在经济领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动力。1820起鲍特开始在普鲁士实行企业促进计划,并由此掀起了持续20多年的经济改革。其内容主要有

1)兴办企业学校和企业研究所。

2)在企业中引入竞争原则。

3)鼓励发明创造,为了推动技术的进步,国家奖励设计和安装新机器。

4)获取技术情报及传播和交流技术。

5)组织企业协会,鼓励私人业主参加国家企业促进计划。经过改革,普鲁士的企业及企业主的观念有很大的转变,工业文化氛围逐渐形成,对普鲁士后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徐建《转型时期普鲁士官僚的经济改革思想和国家企业促进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20-40年代普鲁士经济改革兴起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普鲁士经济改革对普鲁士产生的影响。
2024-02-27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南九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北美独立战争爆发之初,革命者需要动员民众参与和支持对英战争,因此他们大多推崇斯巴达和古代罗马的奉献牺牲精神。随着战争的结束,自由和个人权利的地位凸显出来,斯巴达、雅典甚至罗马的社会价值便遭到了质疑。1776年,美国革命者基于共识一致选择了共和制。但是激进的共和派主张建立基于社会平等的简单易行的民主共和国;而稳健的共和派把雅典社会描绘成一幅悲惨黑暗的景象,以此证明“纯粹的民主”在古代并不成功。稳健的共和派最终将自己的意志付诸宪法。

——摘编自李剑鸣《在雅典和罗马之间——古典传统与美利坚共和国的创建》

材料二   “失去的事业”指的是战后美国南部白人通过建构内战记忆,为其战败做辩护,并试图夺回在战争中所失去的一切。这种内战记忆产生于战争中及战后,主要以老兵交流、家庭口述和日记等文字方式保存下来。“失去的事业”赋予战前南部的种种美德,把分裂行为建构成一场捍卫南部生活方式的光荣斗争。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新南部的经济发展,“第二次失去事业”增添了“士兵英勇”与“民族和解”这两大主题。世纪之交,联邦政府对南部老兵参与战场遗址维护的支持、一系列的邦联将军铜像在南部城市中心或新兴商业区的竖立,“失去的事业”开始成为美国人的历史记忆。

——摘编自罗超《美国史学界关于内战记忆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北美革命者与古典传统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述美国国家认同对历史记忆带来的影响。
2024-01-30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72年,依照欧美军制,日本分别设立陆军省和海军省,作为陆海两军的最高军政军令机关。1878年,日本又仿效德国,设立参谋本部,首先在陆军系统实行军政、军令分离的“二元化”体制。1886年后,日本海军同样也实行“二元化”领导体制。同时又作出规定,对陆军大臣和海军大臣实行武官专任制。18892月,《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宪法规定天皇拥有最高军令、军政权力,可以直接委任军政、军令两大系统的高级将官,政府及其内阁总理大臣无权过问。军令最高首脑(参谋本部总长、军令本部总长)和军政最高首脑(陆军大臣、海军大臣)有直接上奏天皇、辅佐天皇进行军令军政决策之特权,同时对天皇的军事诏令又有独断执行的权力,均不受政府其他阁员的制约。

——摘编自《〈世界军事战争史—211〉日本明治政府的军事改革(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明治政府军制改革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明治政府军制改革的影响。
2024-02-02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定鼎燕京,以绥中国”,把迅速接管明朝疆域奠定“大一统”疆域格局作为主要任务。然而,清朝上层也清楚地意识到,如若仅是承袭明朝疆域,根本无法实现立国,特别是其文化上的先天“短板”,导致立国话语权的缺失,只有构建起超越以往历代的疆域,才能稳固立国根基。因此,自入关初,清朝统治者就把突破以往的九州疆域“大一统”作为预设目标。在乾隆朝重新实现西域新疆统一后,疆域“大一统”观被乾隆帝发挥到极致:“关门以西,万有余里,悉入版图……以亘古不通中国之地,悉为我大清。”清朝自身的少数民族身份被汉族士大夫认定在“夷狄”范围之内,并不具备统治资格,于是清朝在构建疆域“大一统”观时,极力淡化边疆“四夷”观,清帝认为,在疆域“大一统”观的统筹下,“华夷”之间已经成为一体,不再分彼此,这在客观上展现出促进族群融合、解构“华夷之辨”的价值功能。

——摘编自李金飞《论清朝的疆域“大一统”观》

材料二   “天命之说”是19世纪中期在美国广泛传播的一种资产阶级史学观点,是由美国扩张主义者约翰·奥沙利文于1845年首先提出:“上帝为了让我们年年增殖的大量人口得以自由发展而赐予的‘命运’,是让我们扩张繁衍。”这种观点一经面世,就立即成为美国对外扩张行动的理论依据。1845-1848年间,在“天命之说”华丽辞藻的掩饰下,美国获得了俄勒冈、加利福尼亚和新墨西哥,增加了120万平方英里的领土。19世纪末,美国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之后,美国总统麦金莱说:“我并不想要菲律宾,菲律宾是作为上帝的礼物而向美国走来的。”麦金菜的所作所为不仅把“天命之说”发展到空前水平,而且在利用它为美国的海外殖民政策服务方面创造了新的纪录。

——摘编自李薇《“天命之说”对美国领土扩张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疆域“大一统”观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天命之说”的作用。
10 .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510月,法国国民议会通过《社会福利法》,意在使法国的社会保险逐步从领薪者扩展到其他所有社会群体,全体法国居民成为社会保障对象体制的保护对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法国的社会保障到20世纪70年代初已经基本完善。1945年只有一半法国人享受社会保障,到1978年,在法国居留的合法居民基本全部享有社会保障,政府财政支出大幅提升。福利涉及每一公民的生、老、病、死、伤、失业、教育等各个方面,之后的问题也显现出来。

——摘编自顾俊礼主编《福利国家论析:以欧洲为背景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一百多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贫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浪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之于众……

——(美)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材料三   美国哈佛大学201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千禧一代”(是指出生于20世纪时未成年,在跨入21世纪以后达到成年年龄的一代人)中只有19%的人称自己是资本主义者,只有30%的受访者大体支持现有体制;30岁以上的受访者中,也只有一半美国人信任美国现在的资本主义制度。当代资本主义试图在全球灌输“普世价值”,在中心国家却失去了大片阵地。

——摘编自尹兴、丁晓钦《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空间隔离及其危机变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法国社会福利制度具有哪些特点?
(2)英国有学者指出,二战后的资本主义繁荣背后其实是一个“冷漠的原子化”时代。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的内容解释这种观点。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应怎样正确认识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新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