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37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日本社会正处于转变之中,它正经历着深刻的经济变化和社会变化,而这又酿成了政治上的紧张局势,这种紧张局势在海军准将佩里迫使日本打开贸易大门时达到极限。日本人之所以很乐于在西方的影响下改造他们的社会,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中的许多人已充分认识到这个社会需要改造。


请回答:
(1)结合史实说明,当时日本社会发生的经济变化和社会变化。
(2)“……许多人已充分认识到这个社会需要改造”,在明治维新前,这些人为改造日本社会进行了哪些活动?
2021-12-30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治以前,受朱子学影响,日本思想界多批判王安石及其新法。明治时期,日本对王安石的关注提升。有人认为,当时日本国势与赵家相类,外患不在辽夏之下。后来,随着国家主义思潮膨胀,思想界对王安石的评价发生根本变化,赞扬其辅佐神宗,务在富国强兵。有人将宋神宗比拟为振兴王权、宣扬国威的路易十四,将王安石比作法国重商主义的典范范柯尔贝尔。更有留学西欧的学者引王安石为知己,认为其经济政策一改中国传统的退守主义,变为扩展财源的积极主义;取市易、青苗、均输等干涉主义手段,使国家握有利权;义取之以道,兴实利与人民,令国民不被其害。破空前古,正与当时泰西经济观念相同。

——摘编自张呈忠《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王安石变法研究》等


(1)据材料概括说明明治时期日本思想家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上认识产生的原因。
2021-12-27更新 | 3174次组卷 | 21卷引用: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分层作业)-【上好课】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建立日本自己的科学体系,日本政府不惜重金聘用有真才实学的外籍专家,1879年外聘专家开支占国家财政支出的2%,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少见的。明治政府先后建立了电气研究所、工业实验所、中央试验所等14个大型研究所和各种专业研究学会12个,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开展科学技术研究。1877年井上胜主持京都一一大津铁路设计施工工程,开创依靠本国技术力量自建大型工程的新局面。东京大学自建立之时就重视加强理、工科的基础研究,19世纪90年代初研究成果不断产生。如田边朔郎的琵琶湖疏水工程、宫原二郎的水管式锅炉在国际上均获得较高评价。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加强科技发展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重视科技发展的影响。
4 .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19世纪下半叶,中国开展了戊戌变法,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7年底,德、俄强占胶州湾以及旅顺、大连,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严重的民族危机,也激发了中国知识分子高涨的爱国热情,酝酿多年的变法运动由此拉开序幕……

——出自人教版选修一

材料二   1853年,美国人佩里率舰队来到日本,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并进行贸易,因军舰是黑色的同时船上又冒着黑烟,日本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黑船事件”。日本紧锁200多年国门随之被打开,引发了日本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进行一场伟大的改革——明治维新。

——出自人教版选修一


(1)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日两国在改革前所面临的共同背景是什么?
(2)由于黑船事件引发了日本明治维新,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治维新的内容。
(3)中日两国改革形式相同,背景相似,但结局大相径庭,请你谈谈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有哪些?(至少回答出三点)
2021-12-06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5年,张之洞署理两江总督期间结识康有为,与康有为有过数度深夜长谈。最初他很赏识康有为的才华见地,筹款支持康有为创办《强学报》。但在《强学报》创刊号中,康有为的做法引起了张之洞极大不快。康有为刊发不能公开的光绪帝“上谕”,并用旁注文字自诩自重。更“令人骇异”的是,刊物首页以“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的方式纪年。《强学报》只办了3期即被张之洞叫停,两人渐行渐远。1897年冬,康有为进京,政治上要一展身手。张之洞对他由警惕转向担忧。他认为康有为所主张的“平等、民权”,“一万年做不到,一味呓语”。但张之洞毕竞是新派人物,从未向康有为“公发难端”。他不反对变法,只是希望来一场没有康有为的变法。为阐明自己的政治与学术思想,张之洞在1898年春主持撰写《劝学篇》,一是针对康有为的“邪说”,二是针对保守官员的“迁说”,其书多变法主张,经光绪帝推广产生了巨大影响。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仍有巨大谜团:张之洞曾赞同变法》

材料二   日本明治政府曾以公历代替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等。一开始“欧化”铺天盖地。但是,这样的“欧化”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尤其是思想界。……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则从《论语》里寻找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点,提出了著名的“论语加算盘”即“道德经济合一”论,这种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文明与文化“离异”与“回归”现象,在东亚具有普遍性。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之洞和康有为均赞同变法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并分析其主要影响。
2021-11-26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昌吉州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河西”一般指黄河以西。汉代河西范围包括河西走廊和走廊两侧的山地和沙漠草原地区,西接西域、南接青藏高原,北控大漠,东接黄河,是长安、洛阳的战略屏障。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夺河西,汉“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元鼎六年(前111年),“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同时设置属国安置归附少数民族,保留该部落名号,具体事务由该部落首领统管。为了配合军事防守,保证与西域交通的畅通,西汉还在河西设立许多关塞亭障,并设有大量的邮置用于接待过往人员,提供食宿等。另外,通过河西官吏推行教化,整改陋俗,推广儒学文化,加深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流,巩固了汉代西北边疆。

——摘编自何静苗《汉代河西治理研究》

材料二   美国西进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移民拓殖运动,是美国对西部的开发与治理过程。面对广袤而肥沃的土地,获取经济利益成为人们长途跋涉的直接动力。政治建设与经济开发几乎是同时起步,1787年《西北法令》规定,“保证西北领地的人们有信仰自由、比例代表制、陪审制……”美国政府为了支持人们向西部迁移,先后颁布《宅地法》《荒地法》《移民法》等法令刺激美国东部和欧洲移民进入美国西部。1869年,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接轨通车,铁路带动了资本、劳动力以及工业物资源源不断地进入西部,促进了西部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这一进程也充满了血腥屠杀、驱赶印第安人的罪恶,亚裔人和其他民族的白人后裔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或歧视。

——摘编自杨玉洪《美国内战后西部开发对中国的启示》、张健《美国边疆治理的政策体系及其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河西开发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汉代河西开发和美国西进运动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汉代河西开发和美国西进运动对今天中国西部开发与治理的启示。
7 . 阅读下列对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评述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但是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农奴获得了自由,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缴纳赎金。很多失望的农民认为,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款。

——摘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   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种植新的作物,还有更多农民发现离开村社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俄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极大提升……在1880年至1914年间的大部分时候,俄国都是最大的食品出口国。

——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1799190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获得了哪些权益?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特点。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对1861年改革的观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论证此观点。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美利坚合众国形成的过程和背景来看,美国的立国经验是独特的。“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州先由殖民地上升为独立之“邦”,后又降格为从屋于联邦的成员,不管其地位如何演变,但始终都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美国独立后,州与州之间为河流的使用起了争执,为港口的使用权相互械斗,相互设置贸易壁垒,滥发纸币和通货膨胀,战时债务无法偿还,英、法、西班牙在周边虎视眈眈,松散的联盟难以应对危机。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材料二   进入19世纪后,德意志各地的资本主义逐步发展。1815年起,德意志人民要求实现国家统一的斗争不断高涨。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后,认为“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议论和多数人投票能够解决的,有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通过一场斗争来解决,一场铁与血的斗争”。普鲁士先后进行了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统是德意志历史上的划时代转折点,有重大的进步意义。由于扫除了历史积留下来的障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统一后的德意志经济发展是神速的,而在政治上则难以摆脱专制主义的色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后的美国实行“联邦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实现统一的因素及统一后德国政治体制的局限性。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奴的贫困生活残败的俄国农村

19世纪中期俄国与英国、德国生铁产量和铁路总长对比表

俄国英国德国
生铁(19世纪中叶)26万吨385万吨
铁路总长(1861年)1500俄里15000俄里10000俄里

材料二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企业数(家)工人数(人)产值(千卢布)
186099116007954
18791874200051937

材料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社会背景。
(2)1861年农奴制改革涉及领域广泛,据所学知识填写下来。
项目内容
经济
行政
司法


(3)据材料二分析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的影响。
(4)19世纪的俄国,一直存在着自下而上推翻俄国现存制度的革命力量,据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材料三中两个政治派别的异同。
2021-10-08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阿勒泰地区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68年,明治天皇宣布对日本实施全面改革,在军事方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1870年,从欧洲考察军事回国的山县友朋提出军事改革要“内足以镇压草贼,外足以伸张对峙之势”。18731月,明治政府颁布《征兵令》,建立近代军制。新征集的义务兵按法国陆军模式加以训练,使用新式枪炮和近代西方的军事编制。19世纪80年代后,又设立各种军事院校培养军事干部。新式军队称为“皇军”,要求军人把天皇当作“神”来崇拜。1878年,日本颁布的“军人训诫”,并且以“武士道”作为军人的行为准则,对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摘编自李其荣《世界通史》(近代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军事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治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