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无论何种学堂,均应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文学为基,俾学生心术一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知识,练其艺能。……若学堂不读经书……所谓三纲五常者,尽行废绝,中国必不能立国矣。农工商各项实业学堂,以学成后备得治生之计为主,最有益于邦本。……专设警察恤狱学堂,或于仕学馆、课吏馆,增设警察恤狱课程亦可。……电报、铁路、邮政、矿务等类学堂,亦实业之一端。此等学堂,均宜添课普通学科。

——摘编自《奏定学程章程》(1904年)

材料二   福泽谕吉认为教育对日本的未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指出:“人们生来无富贵贫贱之别,唯有勤于学问、知识丰富的人才能富贵,没有学问的人就成为贫贱。”他认为“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人人都可以平等地接受教育。他还认为欧美的国家富强是因为那里文明开化,日本落后于西方各国“全在于汉学教育之罪”,坚决反对学习封建伦理道德,主张全面摄取西方文化,且学术教育应独立于政治。

——摘编自【日】福泽谕吉《劝学篇》

材料三   1909年,匈牙利作家梅尔彻·伦吉尔写过一个剧本,名为《台风》。在这个剧本中出现了一批在巴黎学习的日本留学生,他们在剧中有如下的台词:“西方数千年来发展起来的古老文化,我们日本人史要十五年就把它变成囊中之物了。西方学者花费三十年取得的研究成果,我们只要读五天书就握于掌中了。……为了达到今天的水平,欧洲人已牺牲了多少代人,有多少人成为殉道者而倒下。但我们只用十五年就把西欧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了。”

——摘编自【匈牙利】梅尔彻·伦吉尔《台风》


(1)分别阐述以上三则材料对研究近代中日教育改革的价值。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日教育改革思想的不同之处。
2022-10-10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第五中学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出版于1874年的《斯巴达克斯》是意大利作家乔万尼奥里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他指出,写古罗马时代的角斗士起义,是要“让后世这些丧失了英武气概而且日趋退化的子孙回忆一下他们祖先的事迹”,“为被压迫的弟兄向压迫者和暴君夺回自己的权利”。这部小说(     
A.再现了19世纪中后期意大利社会面貌B.以文学为武器改变了意大利的统一进程
C.体现了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风格D.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思想
3 . 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政府直接投资铁路建设达155百万塔勒,并向银行借款达2000多万塔勒用于铁路建设,此外德国政府为铁路建设筹集资金,将普鲁士银行改为帝国银行,并开设一些新的银行专门为铁路建设服务。这些做法
A.具有一定专制主义色彩B.加速了德国的统一进程
C.助推德国经济后起直追D.推动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2022-05-20更新 | 431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番禺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名校练习卷(二十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表中国家代号(字母)与言论对应正确的是:
国家言论
A“分裂之家不能持久。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不能永远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我不期待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溃,但我却期望它停止分裂。”
B“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C“当前的重大问题不是靠演说和多数人的表决所能解决的,……要解决它只能依靠铁和血。”
D“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A.美国B.德意志C.日本D.俄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日本学者指出:明治政府通过国民教育贯彻西洋式近代化。日本的近代教育或许在塑造“国民”这一点上是成功的,但是在塑造“公民”这一点上毫无疑问是失败的。这里的“国民”指的是天皇制国家的臣民,“公民”则指的是具有自立性的人民。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开始走向近代化B.日本近代国民教育保留了较多封建残余
C.明治维新导致日本的民族主义泛滥D.公民意识缺失标志日本教育近代化失败
2022-02-22更新 | 1026次组卷 | 16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明治维新过程中文明与文化的“离异”与“回归”现象,在东亚具有普遍性。1840年,眼看一个老大帝国在鸦片战争中败于远来的“夷狄”小邦,日本朝野为之震动,这可视为日本人现代觉醒的开端。1853年美国“黑船来航”或称“佩里扣关”,成为日本近代历史的重要转折点,甚至可以看做明治维新的起点。明治政府实施以西方国家为榜样的“文明开化”政策,号召动员国人学西方,下令神佛分离,儒学被全盘否定,西装被定为官服。画家放弃了自己的民族风格,民族音乐让位于贝多芬、瓦格纳。一时间,“欧化”铺天盖地。但是,这样的“欧化”如无本之木,缺乏支撑点,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冈仓天心针对“全盘西化”的倾向,提出了以回归儒学、恢复民族自觉、重建日本文化为目标的“亚洲觉醒论”。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文明开化”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文明与文化“离异”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明与文化“回归”的原因。
7 . 德意志帝国时期,文科中学的教学内容偏重于拉丁文和希腊文,实科中学的教学内容偏重于自然科学,但当时实科中学的学生不能升入大学。1901年,德国宣布实科中学和文科中学具有同等地位,毕业生可以升入大学。这反映了德国
A.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B.义务教育的普及
C.社会等级观念的强化D.经济结构的变化
8 . 19世纪中期,“黑麦与钢铁联盟”即农业集团与传统重工业者的联合占据德国的主导地位。1881年,三个代表新兴工商业阶层的政党在国会选举中合计斩获118席,较三年前增加了160%,这一情形对德国政策的最大影响是
A.建立了“实君”的立宪政体B.对外“争夺阳光下的地盘”
C.促成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D.实行“铁血政策”完成统一
9 . 19世纪60年代,德国学者拉班德在《德国国法学》一书中指出,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是一种“虚伪之空说”。三种机关与三种机能的分离,难以存在于实际,因为划分的行政权事务太窄。该学者意在强调
A.德意志需要强化中央政府权威B.帝国宪法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C.启蒙思想受到精英阶层的抵制D.德国民主化改革的保守与滞后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时,英国的工业远落后于其他国家,英国君主赋予了外国熟练工匠特许经营权,鼓励他们定居英国。1624年,英国议会颁发了《垄断法》,正式确立了近代意义的专利法律制度。《垄断法》宣告了以往国王授予的专利权无效,规定以后凡新产品的第一发明人将向其授予专利证书,享有不超过14年独占生产、制造、销售、转移等权利。该法令颁布后,英国专利授权量有了明显的上升。

——摘编自【德】布鲁诺·范·波特斯伯格等《欧洲专利制度经济学:创新与竞争的知识产权政策》

材料二   下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推行知识产权保护大事记。

1885日本专利所所长高桥是清借鉴欧美经验,主持修订了《专卖特许条例》,对专利的种类、专利的保护期、专利的损害赔偿等做出界定。
1899此前西方要求日本加入旨在明确专利国界、防范国际假冒侵权的《巴黎公约》。日本并未马上答应,反以加入《巴黎公约》为砝码,促成了与西方各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谈判,修约成功后于1899年正式加入《巴黎公约》。
1905因外国人专利申请量剧增,且技术含量较高,日本在借鉴德国的基础上,制定了《实用新型法》,不惜重金引进专利,然后改造创新,产生了大量契合日常生活的实用型发明,助力日本轻工业的发展。

——摘编自陈昌柏《知识产权经济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颁布《垄断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近代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特点,并简析日本重视专利立法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就专利立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谈谈看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